分享

06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赫一的书馆 2016-05-23

书籍 | 《中国哲学简史》

领读 |  飞鸿


各位书友,刚刚结束了墨家学派的初步了解,我们开始进入另一个学派——道家学派。


道家的思想非常丰富和深刻,甚至可以说,道家最深层的思想乃是中国文化之本。魏晋时期就有玄学家认为应该遵行“道本儒末”的思想和实践方向。但是道家是有一个发展阶段的,最初的道家思想是比较原始的,并没有发展到后期那样的高度和深度。但是我们从道家思想的初级阶段开始理解可以为后面高级阶段的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从冯友兰先生介绍的杨朱来看,杨朱的思想与墨家很多恰好相反。在《论语》中那些嘲笑孔子师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隐者似乎和儒家的入世理念也是相反,这样的隐者追求的是出世,而出世和入世在他们看来是不可调和的。


  • 由此我们看到,杨朱的思想和墨家相反,和儒家也不协调,似乎是一个另类。但是,如果我们后来仔细思考,杨朱的思想有一部分还是和儒家有相合之处的。

 


杨朱的主要思想就是人人都应该保全自己,不去“利天下”,这样天下才能大治。


这样就与上一章讨论的墨家主张的“兼爱”刚好针锋相对。


我们回顾墨家的思想,墨家为了反对儒家对仁爱的“有别”,号召每个人要不加区别的“爱人”。冯先生在第五章写到:“墨子认为,实行兼爱是济世利人的唯一道路,人唯有实行兼爱才是一个仁人……为世界谋利益就是为自己谋利益。”而在杨朱这里,恰恰宣扬“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种“人人为自己”和“人人不利天下”,才能达到“天下治”。可见,墨家为了反对儒家提出“兼爱”,而杨朱宣扬的态度却又对墨家形成反对,当然,杨朱同时反对的也有儒家的积极入世。我们可以看到百家争鸣时多个派别的思想交锋你来我往,相互交织。

 

杨朱的思想似乎很像亚当.斯密的“人人为私”的自由市场理论,但是,杨朱这里不是人人为自己而“图利”的经济学,杨朱仅仅是宣扬人人“保全”自己,并不是人人为自己谋利,更不是像亚当.斯密那样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市场谋利扩大化的理念。


杨朱这种思想,是一种彻底的避世思想,并不像儒家和墨家那样有治国济世的理论和目标。所以冯先生比较了道家初级阶段的杨朱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老子,在老子的书中虽然有类似杨朱思想的地方——比如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看的比天下更重,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但是这种从自我上升到治国的思路在杨朱那里是没有的。到了老子这个阶段才从中发展出了这种治国理念。

 


粗略的看,杨朱的极端避世似乎和儒家的入世也是冲突的,但是仔细分析,杨朱与儒家也有相合的地方。


在上一章我们曾把墨家“兼爱”和儒家“仁爱”做过对比,儒家的仁爱是有顺序的,从自己,到自己的亲人,慢慢拓展到周围的人,以及国家,天下,这是一种动态的“爱人”过程,而杨朱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的“起点”都在“自己”,只是杨朱选择只停留在自己,而儒家选择要从自己的修身开始,外延扩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始终是要以修身为基础,对自我的修身贯穿始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杨朱和儒家思想的根本都是立足于自身,而不像墨家那样完全把自己和他人“平铺化”。关于儒墨杨朱之间的对比,在第七章孟子那里还会有更多的比较。

 

从道家这一脉的思想来看,杨朱只是初级的道家,他只强调避世。但是道家发展到后面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避世或出世了,在道家的高级阶段,其实出世和入世也是相通的。这也是后面我们会发现道家和儒家的分别没有那么大的原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孔子和老子是同出一源,庄子也是在尝试兼儒、道。

 


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道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思想。


在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这里,其主要思想是“无用就是大用”,“保身不利他”,“既不做善事,也不做恶事”,“保全了自己,就是大用”。

 

在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这里,避世并不一定是人的选择,人也可以寻求入世,而入世要面对那么复杂的局面,如何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做好事情呢?理解天道和人道的规律,就可以既保身,又入世。当一个人思想到达老子这里的时候,似乎像是从海平面爬到了青藏高原,看待自身和天地运行的规律都有一种理解和把握。

 

到了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这里,就像是从青藏高原开始攀登到珠穆朗姆峰了。即便像老子一样理解了天道和人道的基本规律,但人在入世中总会有不可能掌控的局面,总会有各种烦恼。用我们在孔子这一章讨论过的“知天命”来说,人虽然在努力的顺应天道,做“天命”所赋予的事情,却也仍然会面临“天命”中所无法抵达的“边界”。人往往在此时会陷入“不可得”的痛苦。这时,庄子的思想就体现出了伟大的高度,他要让人要懂得“齐万物”,彻底看透生死,做到“无我”,让人达到入世和出世的“合一”。此时的人,既不需要出世和避世,也不需要刻意入世,因为既然自己和万物合一,就根本不需要逃避,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思想与后来佛教思想的相通性,这正是魏晋新道家时期佛道交融中精妙的地方。

 

当道家发展到此时,和初级阶段的杨朱思想就不同了。杨朱强调人人为私,而庄子在这里把自我与宇宙万物“合一”,实现了“无我”,私就没有了。没有了私,就不必执拗是人人为私还是人人为他了。庄子用一种更高维的思想化解掉了儒家、墨家和杨朱的冲突。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墨家极端的追求“兼爱”和“利他”,杨朱极端的求“爱己”,而儒家恰好是在中间状态的,既有“爱己”,也有“爱他”,持有一种“中道”的精神。当道家发展到庄子时,这种“中道”的思想更加明显。儒家和道家在这里就是相通的,都有一种“中道”的哲学。


欢迎有兴趣一起共读的书友,加入共读微信群,分享和交流。即刻加以下慈怀共读助手微信号:cihuai201206,共读助手将会你加入慈怀共读群。



回复“置顶”,小慈告诉你如何一键找到“慈怀读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慈怀读书(ID:cihuairead)

↓点击阅读原文,来慈怀书店看看吧^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