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中记载了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卖油翁”的故事。讲的是北宋年间,一个名叫陈尧咨的人善于射箭,并且“当世无双”,他自己也颇为骄傲。可有一天,陈在自家园中射箭,一个路过的卖油翁只是斜睨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肯离去。而见他“发矢十中八九”后,也只是微微点点头。 于是,陈便诘问老翁,“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老翁只是回答说:“无他,但手熟尔。”意为,这也没啥,只是手熟罢了。接着,老翁精彩展现了其炉火纯青的倒油功夫:葫芦口放置铜钱,舀油从钱币中间的小孔注入葫芦,而钱币不湿。 射箭相较于卖油,前者可能显得更体面,其“含金量”会更高,相对应地,也更能得到社会认同。而卖油则是地地道道的“粗活”,在一般人的思维中,不具备任何技术含量,显得比较粗鄙。但实际上,老翁始终心态平和,且“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颇具“工匠精神”。相反,陈尧咨则显得浮躁、轻狂和短视,最终还颇有点“自取其辱”的意味。 同样的,法官作为脑力劳动者,是一份社会尊崇度较高的职业。从法律运用的娴熟、经验的累积到社会风情的熟知,会经历入门时的困顿、瓶颈期的迷茫、质变中的烦恼,“苦练”是一段必经的历程。不谈达到卖油翁的境界,就是达到陈尧咨那十箭中八九箭的娴熟就已算是难能可贵了。问题是,法官在取得了如陈尧咨般的成就后,那下一步,该如何把正人生之舟的航向呢? 细细品味这则故事,主人翁之一的陈尧咨最致命的“短板”就是缺乏“短板思维”。业绩上存在短板,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射箭仅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功率,离“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已不是“最后一公里”的短距离了。而他在思想上,更是存在短板,其始终没有看到,自己虽然处于射箭技艺的“高原”位次,但还远未达到“高峰”的位置,居然就当起了“井底之蛙”,对自己目前的成就飘飘然、茫茫然。 相比之下,思想上的短板更可怕。因为外部评价本来就容易失真,如果此时内部评价上再掺杂自矜、自夸、自满等负能量情绪,那将无异于让进步止步,从而固步自封。即便过往的业绩再辉煌,那也会成为过眼云烟,很有可能重蹈“伤仲永”的覆辙。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曾在家书中称,自己最喜欢前人所说的“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并将之视为“惜福之道”和“保泰之法”。 其实,按照自然规律,花终究要全开,而月也终究要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曾国藩以此七字和家人共勉,核心意味就是,人生虽然偶尔能取得不少成绩,那都是阶段性成功,绝不能认定为终极性成功,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已达到了“花全开”“月全圆”的最高境界,从而丧失了进取的源动力,让人生步入花谢、月缺的低谷。 故而,这就在提醒法官,奋进应当永远在路上,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而反省和进取则应当是进行时,要牢固树立短板思维,发现短板、克服短板、超越短板,始终做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