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实录】于钟华老师讲《伯远帖》

 三水甫云 2016-05-24

   于钟华老师讲《伯远帖》   

  《伯远帖》为晋朝书法家王珣的墨宝,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清乾隆十一年《伯远帖》进入内府,清高宗将此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合称“三希”,一起放在养心殿的“三希堂”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如果从技术结构来分析,王珣的《伯远帖》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即三常一变,三常是指三个恒常不变的,一变是指一个变化的。

   三常是指笔画的标准型、笔画之间的叠加和线条内部变化。

      1、笔画的标准型。目前为止,世上并不存在王羲之的真迹,晋人传世的作品只有《伯远帖》和《平复帖》,如果要研究晋人书法的笔画,需要将这两幅传世作品作为参考。

   2、笔画之间的叠加。简单笔画之间的叠加,构成了连续的技法链条,这使得这根线因为叠加而伸延了,由此导致的是对笔和手的要求就提高了。

   3、线条内部要有锋面转换的运动。

   4、一个变化是指书写的时候,有些东西是超常规的,比如一些意外的效果是自然书写中很难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