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钟华老师讲《伯远帖》 《伯远帖》为晋朝书法家王珣的墨宝,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清乾隆十一年《伯远帖》进入内府,清高宗将此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合称“三希”,一起放在养心殿的“三希堂”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如果从技术结构来分析,王珣的《伯远帖》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即三常一变,三常是指三个恒常不变的,一变是指一个变化的。 三常是指笔画的标准型、笔画之间的叠加和线条内部变化。 1、笔画的标准型。目前为止,世上并不存在王羲之的真迹,晋人传世的作品只有《伯远帖》和《平复帖》,如果要研究晋人书法的笔画,需要将这两幅传世作品作为参考。 2、笔画之间的叠加。简单笔画之间的叠加,构成了连续的技法链条,这使得这根线因为叠加而伸延了,由此导致的是对笔和手的要求就提高了。 3、线条内部要有锋面转换的运动。 4、一个变化是指书写的时候,有些东西是超常规的,比如一些意外的效果是自然书写中很难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