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海量的儿童教育文章和各路人马的育儿心得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认知,我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也在碰撞中左右摇摆。 要培养怎样的孩子远比怎样培养孩子更加重要,前者在逻辑上属于上位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一问题显然已经不仅仅是父母个体或者单个家庭力所能及。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教育的孩子,其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将于20年后才能徐徐展开。为孩子们20年后的生活做奠基,这事想想就害怕。思考好了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我们才不会安排孩子今天背国学,明天学珠心算,后天有感觉戏剧很重要。也不会看了文章甲觉得要对孩子严格,读过文章乙又觉得还是要给孩子更多自由。而是持续的在某些方面守候和不断发力。 一、未来需要怎样的人? 具备核心素养成为各国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未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毋庸置疑的是教育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脱离面向群体的技能传授而转向服务于个体越来越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社会机构提供的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未来的本质应该是服务。教育将是服务业。服务业总得输出核心产品吧,那教育输出什么产品呢?我想应该是课程。而培养儿童什么样的素养便成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头等大事。 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时代话题。历史的车轮滚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改革。80年代后期,各国又启动了“标准为本”的教育改革,以保证最基本的基础教育质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基于传统基本素养发展起来的能力标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知识和技能目标无法囊括新时代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和要求,在困境突围中催生了“核心素养”的思考和探索实践。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来源。
二、核心素养需要哪些内涵? 分析世界各国的核心素养,都高度关切作为个体的儿童发展与自己相处的素养、与工具相处的素养以及与社会相处的素养。 儿童与自己相处的素养。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掌握调适自我的策略,这些都是与自己相处的素养。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应该是每一位父母的目标。在接纳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进而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影响周围人的情绪,这就是高智商的表现。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高情商——孩子一味迎合他人的需求、不惹人、不坚持自己的原则其实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我们赞誉老黄牛精神、要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拿千里马自况,不就是因为我们通过牛、马这些工具来改造世界,然后用工具来表达精神自我吗。我们还喜欢自喻荷花表达高洁,一叶扁舟的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和国画中,不就是因为在水乡江南,小船拨开荷叶是常规的生活方式吗。
所以,欧盟的核心素养中提到“能够使用计算机实现对信息的检索......通过互联网开发合作网络。”美国的21世纪素养中也提到了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经合组织的理念中则直接将实用工具作为一个重要基石。 与社会相处的素养。最终要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享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是最基本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