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生读书会|05.24共读:谈治疗脾胃病

 继承发扬创新 2016-05-24


生生读书会的书友们大家好,小生这厢有礼了,今天咱们继续读——《岳美中医话》之谈治疗脾胃病。小生和您一起品好书~大家一定要坚持哦~


谈治疗脾胃病 


一、在认识脾胃病及其质量变化的规律的同时要注意有方有守。


脾为多气少血之脏,脾阳主气,脾阴为血,阳为用,阴为体。气血随阴阳消长而变化,气多于血,则脾之升运正常。若劳倦伤脾,反致血多,则以阴从阴,阳为之不足,此时脾之升清与运化失权,久而变为虚寒,临床治疗多用温运之法。


胃为多气多血之脏,阴阳所得独厚,其体阳,其用阴,性喜柔润而恶燥。胃为水谷之海,但饮食自倍也可受到损伤,使气血减少,摄纳与降浊功能失职。伤阴者有之,伤阳者居多。


脾胃之间的关系是,胃病可以及脾,脾病亦可及胃,故脾胃往往同时俱病,临床上多相兼治。在辨证过程中还应区别犯胃与乘脾之不同,胆热常犯胃,肝盛则乘牌。犯胃则恶心呕吐,脘痞胁胀,甚或吐酸嘈杂、胃痛不实,用药时忌刚喜柔,常用三仁绛复汤合左金丸(苡米三钱,蔻仁一钱,杏仁三钱,旋复花三钱,茜草根二钱,青葱管三寸,左金丸二钱包煎)。乘脾则腹必胀,常用逍遥二陈汤。


治疗脾胃虚寒时尚需辨别:中气不足,清阳下陷者,临床特点是少气懒言,食不知味,补中益气汤为主;脾气虚为肝所乘者,临床特点是上腹疼痛、喜温喜按,小建中汤为主;中焦虚寒,升降失调者,临床特点是下泻或吐、腹痛绕脐,理中汤为主;中阳式微,阴寒内盛者,临床特点脘腹剧痛,大建中汤为主。


在治疗慢性脾胃病时,要注意病变质与量的变化规律,治疗时要做到有方有守。若病程较久,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不守方则难获全效。有时久病沉疴,虽服数剂药,病情明显好转,临床上看似乎痊愈,其实只是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由量变向质变的开始,此时停药,稍有诱因即可复发。即使在用药过程中病情亦常有反复,原因就是量变尚未达到质变程度。余曾治一例病已三十余年,每年均反复发作的腹痛胀气、大便溏薄,日三至五次的脾胃虚寒患者(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用理中汤加木香、焦三仙,服药十七剂痊愈,再进十五剂巩固疗效,后改为丸剂,连服二年,观察四年,虽经各种诱因,仍未见复发,原因就在于病情由量变进到了质变。


二、在认识脾胃与其它脏腑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时,注意审因论治。


治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就是临床要弄清脏腑之间的关系,病症之根本,致病之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正确的治疗。


脾恶湿,胃恶燥,湿有凝滞之性,必得燥以制约,燥又必须湿之柔润相以和,这样燥湿相得才能运化水谷之精微,进而变生为气血。湿之化,又需肝的和柔之气以助之,湿化才能遂其生长养之功,津液上升,布达固流。若脾气虚弱或脾为湿困,则肝之化源不足,肝之气不足,病将至矣,此时必须治脾为主,若脾虚气陷者,当补其气、升其阳,方宜补中益气汤;若脾为寒湿所困者,宜温其阳除其湿,轻则理中汤,重则实脾饮。


脾病可使肝之化源不足,亦可使脾气亏虚,少气懒言,即所谓的脾不生肺,治当培脾,方宜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肺病及脾,治当在肺。总之要弄清病机,査明病因,然后施治。例如,一例二年来七次住院的倦怠无力,两下肢沉重、尿黄便溏患儿,肝功损害,谷丙转氨酶波动在200~400单位之间,肝脾肿大,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经中西药物治疗均未获效。就诊于余,发现以往治疗多着眼在肝,对脾胃症状误认为是肝克脾,用药多属寒凉,且了解到患者为增加营养,每天吃苹果二、三枚,从未间断,种种原因致使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则肝之化源不足,肝气不能条达之故,即从理中汤加苍术、五味子温中燥湿,连服月余,肝功正常,肝脾明显回缩,经一年多观察,患儿病情稳定,恢复学习。


三、在认识脾胃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审证用药。


饮食劳倦虽可使脾胃损伤致病,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因此进方用药就各有所异。


首先当明确脾胃用药刚燥、阴柔的界限,如四君子汤、平胃散是胃之阳药,益胃汤、沙参麦冬饮是胃之阴药,二者绝然不同,必当审明。


脾之升运失常,治当遵东垣之说,中气虚者,参、芪以补之,芪之静宜陈皮之动相伍。中焦虚寒者,干姜,甚至桂、附以温之,务在寒尽,无使阳亢。湿盛者,二术以燥之,湿除脾健则已,过则伤阴。清阳下陷者,升、柴以升之,量不宜过,当适其病所。中宫气滞者,陈皮、木香以理之,滞去则止,防其破气。总在升下陷之清阳,潜阴火之上逆。有时变法治疗,阴火炽盛者少加黄柏以泻之;伏火煎熬血气日减者当归以和之;血中伏火心烦者少加生地以滋之;阴火不降气浮心乱者朱砂以镇之。


胃之和降失常,宜甘平、甘凉、濡润之品,但胃虽喜柔,若胃阳虚者,刚燥药也在所必用,轻者二术二陈,重者当用附桂。余以为胃阴虚而热仍在者,用鲜生地、鲜石斛、沙参、元参、知母、石膏清之。热去而胃阴虚者,宜麦冬、茅根、蔗汁、梨汁,清而润之。土薄津少者,宜金斛、霍斛、花粉、山药之属清而滋之。亦可用隔补隔泻法治疗,如微酸以敛肝,用白芍、木瓜、五味子之类,使胃津自充;如宁心以生液,用枣仁、准麦、益智仁之类,使胃阴自复。人参、黄芪等之补中生津,温和而不刚燥,滋润而不寒凉,为胃阴薄弱、生化不充之良药。临床可审证选用。


脾胃既伤,运化失司,元气衰少,机体因缺乏气血之荣养而虚馁,中焦生成之性也随之薄弱。此时,中焦受损,已不任重负。此刻大剂峻补,不仅无益,反而愈增其病。常以甘平柔润之品缓缓补之,相其机宜,转以食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余曾用资生丸治疗一例慢性肝炎患者获得显著效果。其主要症状是脘腹胀满、嗳气,午后心下痞硬,日进食仅两许,大便溏薄。曾服木香、沉香、槟榔、腹皮等开破之药,虽服药后腹胀稍舒,但持续时间不长,且日趋加重,脉象濡而无力,左关稍弦,苔白而润。此症系肝脾不和,脾虚为主,治当补脾为主稍佐理气降气之品,以消除当前之胀满并推动补药之运行。惟虑脾胃虚极,大剂量药反增其负担,故拟小剂缓投,守资生丸作煮散:人参9克、云苓9克、白术9克、山药9克、苡米6克、莲子6克、芡实6克、甘草3克、陈皮3克、麦芽6克、神曲6克、白蔻3克、桔梗3克、藿香叶3克、黄连1.5克、砂仁3克、扁豆6克、山楂6克。轧粗末,每9克作一日量,煎两次合一处,分早晩饭后半小时服。连服二十余剂,病症基本痊愈。其原因胀满之由来在于脾气虚衰。只消胀满而不补脾,是治其标而忽视治其本。久病虚衰宜顾护正气,而理气降逆之品,均具耗散克伐之性,愈开破正气愈虚,正愈虚则胀满愈甚。因而开破之药势必由小量增至大量,大量开破,脾气愈虚,互为因果,病患缠编日趋严重,是势所必致之理。因取塞因塞用之法以治之。方中以参、术、草、炒扁豆、炒苡米之甘温健脾阳。以芡、莲、山药之甘平滋脾阴,扶阳多于护阴,补脾元,提脾气,平以陈皮、曲、楂、麦、砂、蔻、藿、桔而调理脾胃。黄连清理脾胃,且用小量,重在补而辅以调。罗谦甫谓此方“即无参苓白术散之补涩,又无香砂枳术丸之燥消,能补能运,臻于至和”。



今日共读目标你完成了吗?鼓励大家多做些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把笔记和心得多多分享到咱们生生读书会的群里哦,今晚8点咱们一起来深入讨论讨论今天的共读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