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国将军

 保安宫 2016-05-24
对于跟随郑成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大将甘辉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三百年来,不论是民间传说故事,还是野史笔记《上五虎·下五虎》,都将甘辉描述为卫国忠君,勇猛无敌的骁将,在戏剧舞台上也展示出威武不屈的形象。
甘辉将军的故乡是古代漳州府海澄县(今龙海市)东园乡东园村下房社(今南边村)。四十多年前笔者曾随漳州芗剧团下乡到这里演出,瞻仰过将军的故乡甘氏宗祠。几年前为写《郑成功在漳州》重履郑成功军旅路线再次来到这里,感受更加深刻。宗祠休戚一新,恢宏肃穆,会让来者肃然起敬。中厅供奉甘氏列祖列宗的神位,还有一块珍贵的碑文石坊,上镌刻:“我太保崇明伯韫石公当前明鼎革之时,心图匡复矢志扉他。卒能舍生,取义致命遂志是其大义之娴忠贞之概,诚足薄云霄而光明。迄今凡二百年矣。考之野史记载,质诸故老传闻,亮节孤忠千秋不朽。至今犹凛凛有生气焉,当夫扰攘之,秋亦时以祖宗为念,堪舆家谓我小宗未获吉地,是以丁财未能大进,公遂献秋居住屋。以为,二世祖小宗,则后,此之子孙繁衍,支派分荣者,皆公之力也。揆厥生平,上则鞠躬尽瘁,无愧成仁, 下则裕后光前,堪追达者忠孝两全,纲常砥柱,凡瞻公之像考公之迹者,祯廉懦立,具不肃然起敬瞻拜。恐后者几希矣。洋等忝系同房裔侄孙,见公祠宇当年革□,因陋就简,延今日久,不蔽风雨,几有栋榱崩之惧,爰谋各房孙子,酬金捐助襄成此举,俾得轮奂聿新,永妥先灵则我 公在天之灵,亦庶几其少慰矣,是为序。
裔侄孙如洋槐音谨识  道光二十一年梅月吉旦董理裔侄孙岁贡生如洋,清柱、国典。
哥副贡生槐音振篇思恭同勒石。
村中乡亲听说我要了解郑成功与甘辉的历史,十分高兴地说:甘辉虽然与郑成功是帅将之属,但生前一直亲密无间,视同兄弟。甘公牺牲,郑成功还把女儿许与甘辉的儿子为妻,甘郑结为秦晋之好,万世姻亲,令后人传为美谈。
据当地父老介绍,甘辉生于1625年,因父母早亡,家里十分贫苦,苦劳有加,营养不足,因此身体比较矮小。但人穷志不短,他从小生性耿直,不阿有钱有势的富绅,专为穷人打抱不平。由是被权贵视为另类,受尽排斥欺压,甘辉小小年纪便离家到漳州石码等处打工谋生。
明朝末年,北方满人入侵,叛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当时清兵一路抢掠,强迫汉人薙发,杀死万千无辜。甘辉与一些好友看到路过的难民,义愤填膺,聚集练习拳脚,准备抗拒清兵。清兵占领泉州府后,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背父向国,招军买马,高举抗清大旗,受到各地民众的支持。甘辉等人流浪中遇到郑军募兵馆,便报名参军。在兵营训练中,甘辉以其刚勇、灵敏,受到郑成功的尝识,任用为小头领。
明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四月,郑成功率军攻打同安县,派甘辉辅助主力将军林习山为先锋。清同安将祁光秋,廉郎认为郑军是山寇,不是一击,即出城迎战。祁光秋派部将守备王廷挥刀跃马杀向郑军,没想到郑军中冲出一员小将,如长空霹雳一闪而过,王廷头颅掉落马下。清军将士大惊失色,一时大乱。林习山下令冲向敌军,祁光秋等落荒而逃,躲进县城。之后又担心郑军攻城,连同县令张效龄逃离县城,投奔泉州清军。
翌日,同安县百姓打开城门,迎接郑军进城。甘辉在此战役中的表现,令军中一时显噪,给予嘉奖。
郑军为了扩大征兵和筹集粮饷,郑成功于七月间在闽粤沿海布兵,从镇海至海澄、漳浦县的旧镇港、云霄县的竹塔、铜山、诏安县的田朴海口到广东的大澳进行征粮、练兵。诏安五都有一林姓大地主,早已准备投靠清军,见郑成功大军到来煽动乡民,组织乡丁武装抗征粮饷。郑成功派甘辉前往察看,很快解除了地主武装,顺利地筹集了粮草。之后,甘辉因屡屡立功,被升为亲丁镇统领,当他带兵驻守铜山岛,在康美乡筹集粮饷时,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为减轻民众的负担,命令将士划地垦荒,自种自收,人人不能例外。此举受到郑成功的推崇。
1649年农历五月,甘辉奉命率军到广东潮阳,扩大抗清基地。不料当年降清的叛将黄亮采乘夜偷袭郑军军营,甘辉果断布兵连夜出击,将黄亮采斩杀。清军溃散,死的死,降的降,粤东粤北一时安定下来。
郑成功顺利地在粤北和漳南站稳脚跟,开始实施其“欲图进取,先从漳泉起手”的战略计划。1650年四月,他对全军做了一次整顿,扩大镇营编制,提升甘辉为中提督,联合援剿右镇林胜、左先锋苏茂率军赶往龙溪县境,包围漳州府城。大军刚到漳州府南面九龙江畔锦浦桥,清漳州总兵王邦俊就派骑兵在城南南山寺至白鹭洲排开阵势,双方准备决战。郑军刚刚在东山、漳浦、海澄一带重编休整,锐气旺盛,没几回合便将清军打个落花流水。王邦俊急急鸣号撤退,逃入南城门关门不出。郑军增兵紧紧包围,使清军惶惶不安。
由于王邦俊闭门不出,过了四个月,郑成功为了攻打漳浦县城,将包围漳州府的主力抽出,进军马口桥。王邦俊闻报大喜,企图乘郑军攻打漳浦县城,尾随郑军后方,与漳浦清军合围夹击郑军。郑成功令主力继续前进,暗中派甘辉带兵埋伏于九龙岭隘口。待漳州府清军通过隘口时,地炮轰鸣火光冲天,天兵天将从岭上飞降而下,将清军被截成数段。断后押阵的王邦俊万料不到此处有伏兵,带着随从仓皇向北逃回漳州。甘辉清扫一下战场,马上率军赶往漳浦。在郑军各镇的包围下,孤立无援的漳浦清军守将杨世德、陈尧策只得开城投降。
漳浦一战胜利不久,1651年春初,海澄清军守将郝文兴见郑军日渐壮大,也献城投降。郑成功为了拿下漳州府,已扫清了府城南门各县之敌,马上部署南北夹攻漳州府的战略。他派甘辉率重兵驻扎九龙江北溪一带的江东桥、万松关直至长泰县北面的天成山麓,一来可监视清漳州守军的动静,二来可拦阻从泉州来援的清军。
此时清漳州府守将闻讯大惊失色,因为大将甘辉驻守北溪,等于断了他们的后路。王邦俊派王进率领精兵从东北门出发,企图赶走甘辉。双方在万松关下相遇,打得难分难解,从早上打到傍晚,战死者尸体迭成小山,北溪水染成红色。由于郑军驻扎营地就在附近,周围各村百姓又十分支持明朝军队,送粮送水保证供给。而清军离城池远,补给不足,王进最后无法抵挡,发令逃回府城。王邦俊无奈只好派人到泉州府求救。
不几日,清廷派守卫泉州府的总督陈锦率兵从泉州赶至漳州救援。此人是清军的“常胜将军”,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因此也狂妄自大。郑成功面对强敌,急调诸将谋划。有人提出暂时撤退,甘辉认为撤退等于助长敌军的气焰,应给他个下马威。郑成功支持甘辉的建议,但提出应以兵法实施,兵不厌诈,佯败引敌,处处埋伏,扰乱敌阵。于是在万松关至江东桥一带设立一些假兵营,远看旌旗飘飘,帐中却没有几个兵将。而在鹤鸣山几个隘口密林里重兵设伏。那日,陈锦率大军长驱直入,来到万松关下,见山间有几处兵营,马上袭击炮轰。只见几支郑军小股士兵在烟雾中逃窜,陈锦下令追截。追到“军营”才发现空无一人。转身之时不料从隘口山路上冲出大队兵马,把清军斩成数段。甘辉大喝一声:败将快快投降,免你一死!陈锦为人狂妄不肯认输,继续下令追杀郑军。结果追赶是纵深,郑军伏兵越来越多,想要后退都不可能。霎时火炮乱炸,陈锦的坐骑被炸伤,他只好与几个随从爬坡逃跑。跑了好久,天色已暗,分不出东西南北。他下令随从脱下战衣,化妆成路过的百姓,向村民求宿一夜,次日再作打算。他哪能料到,当他疲累至极,呼噜大睡时,他的随从李成栋为了邀功请赏,把他的头砍下,连夜跑到郑军军营,交给甘辉。郑成功一看,十分赞赏。万松关一战,被古籍认定为战争史上一次巧妙的战役。
万松关一役大捷,郑成功决定加紧围攻漳州府城。清廷闻讯大震,聚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永历五年(1651年)三月,清廷下诏令浙江金华总兵马逢知率强兵驰援漳州府。马逢知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投降清朝后为清军扫荡中原立了赫赫战功。郑成功闻报,马上召集众将官商议,他说:“马逢知来头不小,不能轻看,我等必须做好阻击打援的准备。”众将官提了许多拒敌的方案,有的认为要给个下马威,狠狠打击,如对陈锦一般。有的认为先退待查,不能妄功。郑成功说,先把漳州府北面围兵解除,放马进城,等于让马陷于囹圄,然后引其出洞,节节消灭。甘辉说:“此为良策,但必须有引蛇之人,我愿带兵前去骚扰,众位为我后盾。”郑成功高兴地说:“将军素有勇猛之称,此次应加以智攻,先摸清对方军情,乘隙歼之。”
那日,马逢知率马骑一千,步兵三千,到灌口(同安县境与漳州府交界)时下令停止前进,令探子探明前方情况。探子报,郑军闻国朝大军已到,纷纷逃溃。马逢知十分得意,下令先在漳州府城北天成山一带安营扎寨,次日再进漳城。安营扎寨后天色已暗,清军开始歇夜。没想到半夜大家正在好睡,从东南面山间响起地炮爆炸声,紧接着有摇旗呐喊声,清军吓得冲出兵营应战。但在茫茫夜空下却不见对方人影。当清军回营休息不久,又是炮声呐喊声一片,搞得马逢知十分紧张,下令将士不得休息,四处搜寻。原来是甘辉设计,派少数人埋地炮扰乱清军兵营,不让来敌吃好睡香,先令其累疲。
天刚放亮,马逢知马上通令撤去营房,进入漳州府。当骑兵进入郭坑地界时,只见对面出现大队兵马,原来是甘辉率军从中阻击。清军一夜无眠,人疲马倦,一见敌军来袭,惊魂未定,无心鏖战,落荒地往漳州城方向奔去。
马逢知进城后,清点一下兵马,发现步兵死了不少,弹药损失十多车。这时又传东门城外有郑军叫阵,十分生气,马上令人开城门应战。郑成功见马逢知出城,令陈胜、陈斌等将军与甘辉一起迎战,自己带领郝文兴等人,在北门南门架云梯攻城,马逢知闻报,担心城门被攻破,急忙勒马回城,全力扼守,不敢出门。
郑成功看到扰马成功,又下令再次包围漳州府。马逢知此时才知郑成功的厉害,派人潜出城外到泉州告急。清廷闻报派了大将固山金砺率万兵从京城前往漳州解救马逢知。
固山金砺是朝中一员猛将,而且带的兵马比马逢知多,这对郑军来说是极大的压力。郑成功为了减少损失,下令再撤去包围漳州府的兵力,集中兵力在龙溪县的水头、梧桥一带,依靠农村广阔山野与敌军进行拉锯战,消磨其锐气。他决定将前方大本营设在古县,由甘辉布防。
固山金砺到了漳州,认为过去的失利均为死守城坐而待毙,现在不应以保卫漳州府为目标,应分兵扫除威胁漳州府南面的龙溪、海澄、漳浦一带郑军,尤其是郑成功设在海澄的大本营囤积了大量的粮饷和军用物资,而且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通行便利应强攻攫取。于是,固山于九月初将漳州府城的军队重新整编,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东南挺进。
清军出城第一站便到锦浦桥,驻守在附近古县的郑成功军队前往阻击。郑军早已准备好火筒、地炮、喷药筒、鸟枪、大贡,一时全部点火,一把炸死了不少清军。不料过午时刮起西北风,大风将郑军点燃的火炮烟雾逆向吹进郑军兵营,以致浓烟呛人,许多人晕倒。固山金砺乘机下令冲杀郑营。郑成功一看天时不对,下令向东撤退,在甘辉和黄廷的保护下,退至石码,进入海澄布置守卫县城。
固山金砺此次获胜,更加狂妄,于是重组兵力,决定再攻郑军地盘。
永历六年(1652年)三月,清军攻占石码。郑成功派甘辉、黄廷扎营在海澄县关帝庙的木栅,郝文兴在莲花待命接应。固山金砺认为海澄县是郑军的重要阵地郑成功必定重兵死守,不敢轻易攻打,在海澄县城外足足待了两个月。到三月初五早晨,乘当地人过端午节之机,突袭关帝庙木栅,数百门大炮猛轰木栅。甘辉派陈魁奇、叶章出击,陈魁奇不幸被乱箭射伤。甘辉立即拍马出战,杀死了正欲砍杀陈魁奇的清将,将陈魁奇救起,杀出一条血路,回到城内。
固山金砺以为郑军弱不可挡,又派人到漳州府把守军倾城召出,围攻海澄县城。郑成功得到消息,决定与之决一死战。初八日一早,郑成功便带甘辉、万礼、郝文兴等登上城墙,部署应战。上千门大炮对准清营,万余名将士分布各个路口迎敌。不久,清军大队人员冲到城池,先用重炮轰击城墙,再用云梯攻城,郑成功坐在帅座上指挥作战,甘辉等人请他离开城墙将台到后面去,郑成功历来有身先士卒的风范,不肯离开。突然甘辉耳边有嗖嗖声响,急忙把郑成功拦腰一抱,一齐从城墙上滚落城脚。刹时,轰隆一声巨响,郑成功刚刚坐着的帅座被炮弹炸个粉碎。郑成功昂首一望,感叹一声:“天不灭我也!”众人大喜,更加钦佩甘辉灵捷英勇,救了郑成功一命。郑成功拍拍灰尘,又登上城墙指挥。固山金砺下令强攻,数百座云梯架到海澄城墙上,郑成功指挥众将士用刀砍、箭射、炮轰,清军的尸体堆满城池四周。一直到天黑,清军都无法登城,固山金砺只得下令后退休整。甘辉十分精灵,看到清军鸣号后退,勒马带了数千将士冲出城门,乘清军后退大乱之时追杀过去。他对众将士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番死战倘有不测,亦死得其所!”众将士齐声响应:“此城是我等忠死营’,死有何惧!一时郑军士气大振,冲进敌阵,杀得清军人仰马翻,狼狈逃窜。固山金砺欲指挥反抗,可是乱军无序,没人听其调遣,只得勒马往漳州方向逃奔。甘辉等人追至翠林地面,才胜利回师。郑成功一面布置修复海澄城被炮损的部分,一面召集众将士论功行赏,甘辉定为首功。
固山金砺此次损兵折将,受到朝廷的责斥,不敢在出战,躲在漳州城内休整一段时间,收拾残兵回京受责。郑成功乘清军败阵之际,再次引兵包围漳州府城。1653年十月,取得漳州清军协将刘国轩的内应,甘辉率军佯攻东门,郑成功率军从南门进城,迫使漳州府清军总兵张世跃投降,清漳州府官房星煜带全体府官在府埕跪降。
漳州府光复后,闽南一带抗清军民欢欣鼓舞。郑成功乘胜分派各镇将领到漳州、泉州附近县城,请扫清朝残兵,各县清廷驻军纷纷投降,漳泉二府反清复明大军连成一片。
这年年底,甘辉奉命攻打仙游县。甘辉用计挖地道到县城城墙下,埋设火炮。正月初四日,火炮引爆,仙游城倾,甘辉率部杀入敌阵,很快收复了仙游。之后,甘辉又奉命北伐率舟师攻打舟山,清将巴臣投降。接着,甘辉、万礼又率军攻打福安、罗源、宁德,准备直捣省城福州。后因清廷派大将阿格商率数万大军增援福州,只好撤退回漳州。没想到阿格商并不放过郑军,从后面追赶郑军。更难料到甘辉在佯装败退时出其不意地返身冲向阿格商,举刀狠狠刺去,把阿格商砍落马下。清军失帅,乱作一团,纷纷向福州城逃遁。
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郑成功急于早日完成复国基业,决定挥师北上。甘辉当时不赞成,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无奈大多将领支持北伐,他只好服从命令,挂前部先锋印出征。郑军甲士十七万,铁人八千,战船八千众将士士气十分高涨,加之一路上明末遗臣遗民拥护支援,大军顺利拿下浙江,向江苏挺进,克瓜州,收镇江,兵临金陵(南京)城下。
当时驻守金陵的清两江总督管效忠看到郑军来势凶猛,不敢应战,紧闭城门。郑成功布置八十三营攻城,城中清军惶惶不安。狡诈的管效忠为阻止郑军进攻,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乞降书。郑成功大喜,令其开城。但管效忠又提出:清廷有旧规,双方交战时投降者有罪。如坚守三十天后不能取胜而降,是属天意不可挽回,因此请郑成功宽限三十天,即开门请降。郑军许多将领认为这是缓兵之计,甘辉亦提议速战速决,如大军久屯城外,师老无功。况且管效忠诡计多端,不可听信。郑成功因是文人出身,一生心软,认为管效忠应能信守诺言,便下令在城外等候。果然不出众将所料,管效忠暗中派人到北平(京城)求援,组织反包围圈。当三十天到期,清军开城门佯装投降,突然大军冲向郑军阵营,火炮连天轰炸。郑军一时措手不及,阵势大乱。郑成功急召诸将全力反击,由于清军援兵数量大大超过郑军,郑军死伤惨重。郑成功只得下令后退。离开城地后,郑成功清点兵将,发现少了甘辉、万礼、张英等大将。原来,万礼、张英阵亡,甘辉因坐骑被绊倒受重伤被清军擒拿。郑成功心中痛悔不已,捶胸痛哭:“是我不听甘辉之言,被敌所骗,悔哉!”
甘辉被捕后,管效忠劝其降清。甘辉痛骂管效忠不耻投敌。管效忠气得迫他下跪,他坚决立而不跪,说:“吾岂不知大丈夫应战死沙场,但大厦已倾,非一木可支!”管效忠叫来降将余新再次劝降,甘辉一见余新,骂道:“匹夫!枉活一辈子,兵败投敌,还有什么颜面见我!你今虽降清,也不能活得太久,不信你等着看吧。我甘国公头可断,志不可夺!”说完飞脚踢向余新。1655年八月,管效忠劝降无望,将甘辉杀害。
郑成功回到厦门,建了一座忠臣庙,奉祀几年来为国捐躯的将领,甘辉塑像供于首位。他又把自己的女儿配给甘辉的儿子为妻,结为亲家。在台湾的台南郑成功祠,甘辉、万礼被供奉于郑成功像左右,极显尊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