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 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 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公元1079年暮春,苏轼由徐州调知湖州。途中,作者将积郁的愁思注入眼前景物之中,抒发他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 阳春三月,隋堤水面,波光粼粼。鸿鹄北归,我与背道而驰,远去南方湖州。回首远望徐州,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徐州的淮河,虽也相通;但想把相思之泪,寄到这深恋的徐州,恨无法流到楚江东。 “为问东风余几许?”在苏轼看来,留恋的并非那繁华的春景,而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徐州! 步入中年的人们,读起这句时,或许会滋生着:对曾经岁月的留恋,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对年迈亲人的牵挂,对未来年轮的怅惘…… 总之,读着“为问东风余几许”,总会伴随着或多或少的感伤与忧郁。这是多愁善感么?是心灵脆弱么?是无病呻吟么?或许是,或许不是。是与不是,一切乃是人之常情。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即便到了落叶漫天的秋日,即便到了精力渐退的老年,总有一些人,依旧充满着激情,洋溢着乐观。这样,他们的人生,无论是年处朝日,还是岁至夕阳,总有一颗年轻的心,总有一种远大的志,总有一股豪迈的情。 为问东风余几许?桃花依旧笑春风。只要能积极作为,能顺其自然,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在你我心中。 有一段话说得好,不妨也放在这里: 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随遇而安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妙方, 顺其自然是一种豁达的生存之道, 水到渠成是一种高超的入世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