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gōng]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春夜,我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明月当空,溪水在辽阔的旷野流过,清晰可见。广阔的天宇,云层隐隐约约。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我要渡水了;我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 下片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这一溪风月实在可爱极了,真不忍心让马蹄踏碎琼瑶一般的月色。于是就是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稍作休息。这一觉睡得真香,直到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我方才醒来。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在苏轼的笔下,那一晚月色实在美好,如琼瑶,不忍踏碎;说月色之好,其实更是在写心境之静,淡泊闲适,物我两忘,超然物外!同时,我们还不应当抛下他作该词的背景——贬谪黄州,而且不能离开黄州,说得现代一点,就是一种比较自由一些的“软禁”。豁达,乐观,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才会有人与自然如此的水乳交融!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也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的一些游客,在那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观光流连的人们,许多大人小孩,看似悠闲,其实匆忙;看似高雅,其实粗野。究其原因,并非真正的闲适,心境被世俗所迷惘;并非真正的高雅,身心与自然似乎没有一点点联系。如果再联想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街道、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市民,或许想说的话会更多……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每天多诵读、多沉思一些,或许能让你我更静更雅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