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父子·《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李灏 2016-05-24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父子·《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专辑名称: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Beethoven: Complete Music for Cello & Piano)
专辑艺人:布伦德尔父子(Alfred Brendel, Adrian Brendel)
唱片公司:Universal Music Ltd
发行时间:2004年10月08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贝多芬为大提琴和钢琴所作的五首奏鸣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意义在某些方面确实超过了他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在他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里,除最后一首作于1812年外,其余九首均创作于1797年到1803年之间,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个创作期。而他的五首大提琴奏鸣曲虽然在数量上仅相当于前者的一半,但在创作时间上则分布的更加均匀。其中前两首写于1796年,第三首写于1808年,后两首完成于1815年,这就使我们对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演变和二重奏鸣曲概念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作为最早的为大提琴和钢琴所写的作品,贝多芬在其创作过程中针对这个新的领域里遇到的问题作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乐器间的平衡:大提琴中音区浑厚且富有歌唱性;而十八世纪的维也纳钢琴音色偏弱,且很难表现延迟音。如何在这两件乐器间维持平衡感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为克服这些难题,贝多芬在作品里避免给大提琴过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且在前四首奏鸣曲里完全排斥了慢板乐章(某些乐章的引子除外)。直到后来钢琴的琴弦逐渐加粗、构架更加坚固、音色越发洪亮有力的时候,贝多芬才在第五号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放宽了对大提琴的约束,此时他已不再担心大提琴的音响会盖过钢琴。时至今日,钢琴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变革,其功能已臻完善,特性被开发到极至,在演奏这些作品时往往轻易的就将大提琴的低音淹没,这是前人始料未及的。
    大提琴奏鸣曲第一号和第二号于1796年夏天写于柏林,当时贝多芬正在里希诺夫斯基王子(Prince Karl von Lichnowsky)的陪同下在布拉格和德雷斯顿巡回演出。 贝多芬与大提琴演奏家让·路易·杜伯特(Jean-Louis Duport)合作,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表演了这两首曲子(这位皇家大提琴家当年曾与莫扎特合作,并得到了莫扎特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的题献)。为此普鲁士国王赐予了贝多芬一个金色鼻烟壶,据说相当于“大使级别的礼遇”,这无疑促使贝多芬将这两首曲子合并成作品第五号出版,并题献给了国王威廉二世。两首奏鸣曲的样式相似,都是以一个慢板序奏开始,引出一首篇幅庞大的快板乐章,然后以一首规模较小的回旋曲结束。 F大调第一号奏鸣曲的开场白富有戏剧性,这里大提琴获得了一次展示自己深沉的低音区的机会。之后的快板乐章里,除了在柔和的第二主题中大提琴的地位稍微显著以外,整个乐章基本上由钢琴占据主导位置,特别是第一主题和若干个副部主题。出版商Artaria在作品首页上将这两首作品描述成“有大提琴助奏的钢琴奏鸣曲”,由此可知一二。回旋曲里两件乐器以卡农的手法相互追赶、交叠;中间的插部带有十八世纪末非常风行的土耳其风格。 G小调第二号奏鸣曲的慢板引子较第一号更加扩展,给予了大提琴更大的发挥空间;第一乐章结构更紧凑,感情更热烈;这里仅有两个主题,由两件乐器共同分担;发展部以第一主题的一个短小动机为基础,经历了若干次转调。诙谐的G大调回旋曲里,两件乐器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追逐;尽管这里的两个对立主题都由钢琴领奏,贝多芬却把中间引人入胜的插部留给了大提琴。
    A大调第三号奏鸣曲的创作始于1807年,完成于1808年初,并在1809年四月由莱比锡出版商Breitkopf & Hartel出版。 贝多芬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亲密朋友格莱申斯坦男爵(Baron Ignaz von Gleichenstein),因此可以说它与第五交响曲是同步完成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部作品与同时期的另两部作品之间,有着若即若离的微妙的关系:一个是第七交响曲里的三重奏,另一个是“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一首的开头部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里,两个抒情的主题均由大提琴陈述出来,旋即被钢琴接替;紧接着主题重复,乐器的顺序则颠倒过来。发展部构建于第一主题之上,随后是再现部和尾声。第二乐章是一首轻快活跃的谐谑曲,这里对切分音的运用比较突出,甚至比旋律更引人注目,中间包含的一个类似三重奏的段落预示着后来的第七交响曲。谐谑曲之后,一段流畅如歌的E大调行板引出了灿烂的末乐章。末乐章是一部结构精炼的完整的奏鸣曲式,这里洋溢的热情和活力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一首的主题。
    贝多芬的最后两首大提琴奏鸣曲写于1815年七月和八月间。 1817年三月,两首曲子合并为作品102号,由出版商Simrock在波恩出版。 这两部作品是为舒潘齐四重奏组(Schuppanzigh Quartet)的大提琴手约瑟夫·林克(Joseph Linke)所写的,贝多芬将它们献给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马丽·冯·俄尔多蒂伯爵夫人(Marie von Erdoedy)。当时的约瑟夫·林克正在伯爵家作孩子们的音乐老师。第四号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有着近乎于单主题的结构设计;第二乐章,也就是终曲,则由一段狂想曲般的前奏拉开帷幕,其后的结构设计与第一乐章一样独特新颖。用贝多芬自己的话讲,这种不寻常的构造叫做“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以行板开始,由大提琴占据首要位置,尔后乐曲的步伐加快,变成一首A大调活泼的快板,旋律棱角分明,体现出贝多芬为人耿直、永不妥协的个性。第二乐章九小节长的引子过后,乐曲短暂的回顾了第一乐章行板的旋律。后面的快板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奏鸣曲式;这里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发展部之前,大提琴奏出的五度和声三次被钢琴抑扬扬格的乐句打断,扰乱了乐章的和声走向,制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品102号的第二首,也就是D大调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开始的快板明快爽朗,开门见山的进入第一主题,紧跟着是表现幅度更大的第二主题。这个乐章发展部虽然短,但主题在再现部里继续得到了发展。诗意盎然的第二乐章是所有五首奏鸣曲里唯一的慢板乐章,为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题基于钢琴和大提琴之间的一段对话;第二部分则是另一段对话,两件乐器在摇摆的伴奏音型的陪衬下,细腻缠绵的对唱。乐曲不间断的进入末乐章,这是一首雄健的三声部赋格,主题由一段上行音阶开始,分别被大提琴和钢琴含蓄的奏出。乐章行进到三分之二处时,闪现出一段温柔的乐思,与之前的赋格对比强烈,但它稍纵即逝,很快又被赋格取代。
    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除5首奏鸣曲(作品第5号2首,作品第69号以及作品第102号2首)以外,还有根据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主题写作的两首变奏曲和根据亨德尔清唱剧“犹大·马卡比”中的主题写作的一首变奏曲。他的大提琴奏鸣曲是这种体裁最早的尝试之一,然而作为一位超级钢琴家,贝多芬本人十分不愿意让音量较大的大提琴在两件乐器的合作中压过当时声音还比较柔弱的钢琴。因此在他前4首大提琴奏鸣曲中,能让大提琴充分发挥其抒情特性的慢乐章都比较短。直到1815年写作的最后一首奏鸣曲,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音量浑厚的“锤子键琴”(即比较现代的钢琴),贝多芬才放心地为这首曲子写了一个较长的adagio乐章。我觉得也正因为这些曲子对大提琴来说并不是所谓的“炫技”曲目,因此平时大提琴家演奏的并不太多。另外,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对这些曲目的成功是十分必要的。

    布伦德尔父子的录音是近年来最好的版本,音效自然是比上面罗斯特洛波维奇和里希特的版本好不少。小布伦德尔是相当有造诣的大提琴家,不仅与他父亲配合默契,而且他的自然流畅还促使老布伦德尔摒弃了某些他晚年经常出现的过于矫饰的倾向,把这些原本并非特别“重型”的曲子演奏得轻巧活泼。


Disc 1
Ludwig van Beethoven
01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5 No. 2: Adagio sostenuto ed espressivo
02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5 No. 2: Allegro molto - Più tosto presto
03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5 No. 2: Rondo. Allegro
04 Cello Sonata No. 4 in C major, Op. 102 No. 1: Adagio - Allegro vivace
05 Cello Sonata No. 4 in C major, Op. 102 No. 1: Adagio - Tempo
06 Cello Sonata No. 3 in A major, Op. 69: Allegro ma non tanto
07 Cello Sonata No. 3 in A major, Op. 69: Scherzo. Allegro molto
08 Cello Sonata No. 3 in A major, Op. 69: Adagio cantabile - Allegro
09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Theme. Allegretto
10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I
11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II
12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III
13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IV
14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V
15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VI
16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VII
17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VIII
18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IX
19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X. Adagio
20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XI. Poco adagio
21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XII. Allegro
Alfred Brendel, Adrian Brendel


Disc 2
Ludwig van Beethoven
01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Theme. Allegretto
02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I
03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II
04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III
05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IV
06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V
07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VI
08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VII
09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VIII
10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IX
11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X. Allegro
12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XI. Adagio
13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XII. Allegro
14 Cello Sonata No. 5 in D major, Op. 102 No. 2: Allegro con brio
15 Cello Sonata No. 5 in D major, Op. 102 No. 2: Adagio con molto sentimento d'affetto
16 Cello Sonata No. 5 in D major, Op. 102 No. 2: Allegro - Allegro vivace
17 Cello Sonata No. 1 in F major, Op. 5 No. 1: Adagio sostenuto - Allegro
18 Cello Sonata No. 1 in F major, Op. 5 No. 1: Rondo. Allegro Vivace
19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Theme. Andante
20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I
21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II
22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III
23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IV
24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V. Si prenda
25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VI. Adagio
26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VII. Allegeo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父子·《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罗斯特罗波维奇、李赫特演奏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罗斯特洛波维奇可能是唯一能与里希特一起演奏室内乐的大提琴家,反正我还没有见到里希特与其他人演奏的这些曲子。这个录音是60年代初制作的,到现在仍然是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最经典演绎。两位法国人Gendron和Fran?ais合作的变奏曲轻快流利,音效更胜奏鸣曲录音一筹。Philips又出过一个50周年纪念版,反倒删去了3首变奏曲。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父子·《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杜普蕾演奏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父子·《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皮埃尔·富尼埃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演奏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著名法国大提琴大师Pierre Fournier曾先后三次录制《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最早是与Schnabel一起录制的版本,第二个便是与Gulda的现场录音,第三个则是与Kempff的现场录音。前两个各有特点,俺都喜欢,第三个与Kempff的现场录音可能是最多人买的版本,俺听过之后不喜欢(正如企鹅激光唱片指南所说的:虽质朴,但缺乏幻想气氛),所以没买。
     这里仅谈谈Fournier与Gulda合作的版本,对于这个演绎,企鹅指南的频价是:“Fournier早先的一个版本是1959年在维也纳音乐协会的勃拉姆斯大厅录制的,这个版本虽然不够质朴自然,但很有份量。Gulda在其中的贡献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伙伴。《变奏曲》本来是供人消遣的小品,可是在Fournier手中却别有一番情趣。两件乐器的声音都比较靠前,在理想的音响环境里获得了理想的平衡,音质饱满而自然。”(我只认同此版不够质朴的评价,至于不够自然,俺则不敢苟同,这个演绎正好在协作与对抗之间取得了平衡,这也是贝多芬奏鸣曲的精髓所在,若是一方太过文弱或谦恭就太没趣了)
     这个版本原先以DG的Dokumente系列发行,但又于发行年代较早,可能仅有一些老一辈乐迷才有机会收藏,我费尽周折,最后才有幸购买到此版的二手CD(说是二手,其实品相几乎全新)。后来又以Centenary  Collection系列发行,这个系列应该是小双张至于价格是中价还是廉价就不清楚。因我没买过这个系列的牒,但这个系列的发行量好像也不多,目前也不好找,至于转录效果如何?因为我自己没听过,也未见过对该版的相关评论,这里就不妄加评论了,但就封面设计而言,我个人不喜欢。不久前,在网上发现DG再次以小双张的形式发行,封面改为漫画的形式,颇为生动,与这个演绎的格调有异曲同工之妙。高兴之余,我也颇为担心此录音会像Heifetz在Decca的录音一样背重新数码制作,因为这种数码转录技术在Heifetz那个录音中已被证实不太成功。真希望DG仍沿用Dokumente系列的那个转录,但由于没购买到新版,这里我也不好作任何评论,希望购买到Centenary  Collection系列或这个最新版的朋友在这里踊跃发言,也好扫除未买此版朋友的疑虑。
    大师级的大提琴家FOURNIER技巧熟练而不炫耀,处处表现出法国欧陆文化气色,温文尔雅及君子风度。合奏曲讲求合作的默契,心灵相通,不分轩轾而融入音乐当中。但每个大师都有自己风格并加上一定份量的傲气,要摒弃自我表现,又谈何容易。此贝多芬奏鸣曲是1960德国DGG录音,刚好有STEREO,录音平稳而真实,通透度及平衡甚佳但不夸张,FOURNIER+GULDA是绝完美的配搭,可算是无懈可击,两人不卑不亢,不矫情的音乐感,可一不可再。自此合作之后GULDA曾扬言:『无其他人可取代他心目中FOURNIER的地位,以后亦不会再与其他人合作奏此奏鸣曲』,大提琴家Heinrich Schiff曾向GULDA提出合作要求,终于受拒绝,显然GULDA对此次与FOURNIER的合作视为完美,亦想保留此光荣好一页。他俩亦师亦友,父子相称的关系,他们的相识交往确有微妙的缘份,(一)FOURNIER是法国人,GULDA是奥地利人,(二)FOURNIER年长于GULDA 24年。GULDA亦从FOURNIER身上学了不少个人修养和音乐启发,他们惺惺相惜,互敬互重,有这深厚感情,正是最佳合作的伙伴。
    FOURNIER于1946年得到钢琴大师ARTUR SCHNABEL的赏识,获参加于皇家阿以拔Hall演出此贝多芬奏鸣曲,这CD亦是笔者的珍藏,Schnabel是当年代钢琴大师中的大师,当然是肃然起敬,Schnabel的皇者霸气,气派与锋芒叫人难以招架,在演绎技巧方面无庸置疑,但可借是某方被带着走,不是笔者喜欢的合奏曲。总结而论FOURNIER与GULDA是水乳相融的情谊,亦是天衣无缝的演奏,不可多得的真音乐。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Compact Disc 1
Sonate F-dur op. 5 No. 1 (in F major. en fa majeur)
Sonate F-dur op. 5 No. 2 (in G major. en sol majeur)
Donate A-dur op. 69 ( in A major. en la majeur)
Compact Disc 2
Sonate C-dur op. 102 No. 1 (in C major. en ut majeur)
Sonate D-dur op. 102 No. 2 (in D major. en re majeur)
12 Variationen uber ein Thema [aus (Judas Maccabaeus) WoO 45]
7 Variationen uber das Duett [(Bei Mannern, welche Liebe fuhlen) WoO 46]
12 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