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精髓:揭秘十五个最深邃汉字

 杂货店伙计 2016-05-25

 

事物所遵循的法则、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

 
 

  “诚”,是真实无妄。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内心真实无妄之上,否则便是虚妄,《中庸》称之为“不诚无物”。君子以“诚”为道德修养的目标,以及达于“天道”“天理”的途径。

 

  是个人的良好品格和在社会中的良好品行,也是幽隐无形的“道”的具体显现。

 

  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事物的本原或本体。宋明时期的学者特别注重对“理”的阐发,以“理”为最高范畴,因此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称为“理学”。

 
 

  “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气”的凝聚意味着事物的生成,“气”的消散意味着事物的消亡。“气”贯通于所有有形之物的内外。

 
 

  人的某些情感、欲望,通常被规定为好、恶、喜、怒、哀、乐等六者,或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者。前者被称作“六志”或“六情”,后者被称作“七情”。

 

  志趣、情趣、意趣等,是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天地万物之间一体的状态。

 

  “天”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神圣性和终极意义的一个概念。天就是宇宙的普遍法则。

 
 

  用仁义治理或统一天下,以道德手段使天下人都来归顺,叫做“王(wànɡ)”。依靠仁义道德形成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叫做“王道”。

 

  万物,万事。

 

  孟子认为“心”包含恻隐、辞让、羞恶、是非等四端,道德实践的核心就是保存并扩充人固有的善心。道家则认为虚静是心的根本状态,如静止之水,由此可以把握天地万物的本原。

 

  有本性、性质等多重含义,主要指“人性”。历代学者对人性善恶的问题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或性善,或性恶,或性无善恶,或性有善有不善,或有性善有性不善。

 
 

  “虚”指世界或者心灵的一种状态。“虚”指“气”的存在状态,因为“气”的存在隐微无形,故以“虚”称之,但并非完全空无。也指虚静的或没有成见的内心状态。

 
 

  人行事的合理依据与标准,以及调节言行使之符合这种标准,以获得合理的安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