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啊朋友再见,瓦尔特同志

 vug 2016-05-25

当地时间5月22日晚10点45分,塞尔维亚著名演员日沃伊诺维奇在贝尔格莱德病逝,享年83岁。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啊朋友再见 窦鹏 - 老炮儿 电影配乐

 

日沃伊诺维奇,一个充满陌生感的名字。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几代人来说,我们更习惯于叫他瓦尔特同志。事实上,在我们的印象中,瓦尔特同志仅止属于一座城市——萨拉热窝。


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年摄制完成,1973年由北影厂译制引入中国。此后风靡数十年,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瓦尔特与萨拉热窝,二位一体,不可分割。正如片尾那个德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所说的,“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它,就是瓦尔特。”




在那个文艺市场被八部样板戏统治的年代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让中国人突然睁大了双眼,如沐春风。


从此以后,瓦尔特的勾拳,吉斯的卡宾枪,钟表匠在德国注视下从容走向女儿尸体的决绝,和冯·迪特里施上校的那句名言:“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成了一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图腾。



电影中的三巨头:吉斯、苏里、瓦尔特


没有夸张,老炮儿们当年对于瓦尔特的迷恋,一如今天的粉丝们对于宋仲基的痴狂。


不必讳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崇拜什么样的偶像,一如被什么样的食粮喂养。


和精致、温暖和俊朗的宋仲基相比,瓦尔特是粗糙、冷峻和生硬的。只是父辈们会这样告诉他们的下一代,当年瓦尔特是怎样让同样精致、温暖和俊朗的唐国强相形见绌。



瓦尔特同志


当年的南斯拉夫,就是一代人想象中的美好异邦: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是反法西斯的战友,那里盛产瓦尔特同志这样的硬汉,那里是长驻在一个时代长卷中的精神家园。


然而时光流转,当年我们眼中英雄的南斯拉夫,在变迁的世事中饱经战乱,分崩离析。英雄主义被离散解构,国家精神在动荡中消解,一切正如今天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地下》传达的那样:回望这个民族的成长史,更多的感慨在于荒诞、悲怆和感伤。




时间会披露真相,然而情结却根深蒂固。重温《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每个人都会感知它的幼稚、虚妄和程式化、脸谱化,但作为一代人,他们只会牢记住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曾经让他们血脉贲张的瓦尔特同志。


必须承认,相比于历史真相和文艺本质,青春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


别了,瓦尔特同志。连同《桥》、《卖花姑娘》、《看不见的战线》……这些曾让一代人在样板戏之外,呼吸到异域空气的老电影,至少它们让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不至于贫瘠得一无所有。




别了,日沃伊诺维奇。想想只有他曾主演的《桥》中那首主题曲,才配得上送别一代偶像、一段记忆的英雄主义挽歌:“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上,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编辑:石头小姐
业务合作 请至后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