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位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真武汤不加桂枝,而仲景凡水、饮、痰几乎都有桂枝”。 一开始我反应是少陰篇中的316原文,我在思考过程中,想到了太阳篇中亦有“真武汤”,毕竟只是两条原文,篇幅较少,就好好整理一翻,全面点拿出来解读,让大家都参考参考好了。
同是真武汤,为什么在“太阳病”与“少陰病”两篇中都出现,在很多初学者的眼里,太阳病属表实,少陰病属里虚,二者明显“相反”的病,是不可能用同一个方的。其实本人认为不是这样子理解伤寒论的“病”字的。在既往的文章中提及过,有关六经病的分类,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患者口头表达的身体不适。
所以,条文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代表的只是患者有发热、寒冷不适,更形象地说就是,有一个患者过来找医生看病,医生问:“你有什么不舒服啊?”,患者:“我一时冷,一时热,很不舒服”。这个时候,医生的想法就是:嗯,恶寒发热,表证也,常见于太阳病,我就先用汗法、解表。 但之后呢? 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帮这个病人发汗,发汗后病情没有好,他仍然有发热不适。那就说明他不是表证,不能用汗法来治疗。 那怎么治疗呢?当然就是问清楚病情,辩证清楚再用药! 医生就继续问了:“你除了发热,还有什么不舒服?” 患者说:“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心下悸:可能是“水邪、阳虚”; 头眩:可能是“水邪、阳虚”; 身瞤动:可能是“水邪、阳虚”; 振振欲擗地者:可能是“水邪、阳虚”; 很多的临床症状都说明了此病可能是“水邪、阳虚”引起的,临床上很多病都不能说百分之百是这个病,但学过统计学的朋友应该知道,差异少于5%的,就代表无差异了。(0.05的p值通常被认为是可接受错误的边界水平)。现在这个病人的症状可以说与“真武汤证”的相似度超过95%,所以原文后面说“真武汤主之”。 条文82是从“发热,伴或不伴畏寒”为出发点引出的真武汤证,重在告诫学者们注意鉴别:不是全部发热畏寒不适的病人都是用汗法。那么纯正的“真武汤证”是属于哪个篇章呢? 答案是:少陰病。
上面都提及了“水邪、阳虚”,在此条文中更进一步了描述了“水邪、阳虚”的里证表现: “腹痛,四肢疼痛,自下利”是阳虚的表现,亦有可能兼水邪;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是水邪的表现,亦有可能兼阳虚; “少陰病”代表的是患者一进来诊室就诊,医生大概得知此病人是里证,多数是脏腑病。 “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说明病情稍长,很可能就是里证。 综合上述临床表现得知:方用“真武汤”。 而临床上用方用药多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病人有可能咳,小便不一定不通,也有可能呕吐,即原文的“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就是真武汤加减,所以原文316后面还有一段加减法:
讲解了真武汤证,现在回到该学友的问题:“为什么真武汤不加桂枝,而仲景凡水、饮、痰几乎都有桂枝”。 其实当时我第一反应想回答她的一句是:“就是因为真武汤证不需要桂枝,它需要的是附子”。后来想了想,还是要站在她的角度,好好解释一翻。 临床上,真武汤是可以加桂枝,如果临床上病人的症状是兼有“金匮-水气病”的证,就加用桂枝。只是在原文中,仲景医圣不能将所有方药的加减方法全部列举出来,也不可能列举临床上所有的病例。所以,在理论上,只能在太阳篇中讲解“纯正的太阳病”,少陰篇中讲“纯正的少陰病”,水气病篇中讲解“纯正的水气病”。而,在临床上,就需要医者先理解各种“纯正的病证”,再结合临床证状,将“纯正的病证”加减,再方药之间加减。 理论中,原文82和316都没有“水气病”的证,即“纯正的真武汤证”没有用到“桂枝”的地方,所以就不加桂枝,也不加麻黄,也不用黄芪,真武汤证用“附子、茯苓”等药才对证。 我建议学友也可以试试这样思考,水气病中为什么有的方加“附子”,有的为什么加“麻黄”,有的为什么加“桂枝”,有的方却不用“附子、麻黄或桂枝”。 所以,其实在本人对伤寒论的理解程度上,要回答“为什么真武汤不加桂枝”,就相当于要我回答“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为什么不能等于三?”。(题外话:其实“一加一等于二”也是可以证明出来的)
以上为本人见解,仅供理论参考。 若有疑问之处, |
|
来自: 潘大夫PDF > 《中医类-伤寒论、金匮、温病、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