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在跨部门沟通的时候吃过亏,你就不是老司机| CBNweekly

 njdxdly 2016-05-25



关于跨部门沟通的难处,估计很多人都是一肚子苦水。我们请教了几位在跨部门合作中成长起来的“老司机”,看看他们如何处理。



2014年的夏天,揣着北京总部领导的许可,刚进入宜信的吴晨亮带着产品团队奔赴深圳——他想借助当地销售部同事的力量,推广公司新研发的M-POS机,在那里完成重要的产品首发。


但吴晨亮碰到了软钉子。整整3天,合作推广毫无进展。销售部的同事每天依旧客气地招待,却对推广产品的事情只字不提。这是吴晨亮踏入职场担任产品经理的第4年,此前他有大量和开发、运营、设计等部门的沟通的经验,这次他却犯了难:产品无法推广,要不要打道回府?如果留下,突破口在哪?


后来吴晨亮了解到,销售部门的同事本季度的指标尚未完成,而推广产品会占用近百位销售的资源,完成的推广“业绩”却不计入他们的业务指标——这就是症结所在。


很多人的工作几乎每天都要面临跨部门沟通,像吴晨亮这样遇到障碍的并不在少数,它好像成了职场上经常发生但又无法套用任何规章制度的难题。


罗兰贝格的合伙人付欣认为,跨部门合作无法正常开展,和主观的性格、思考、表达方式,以及客观的环境、职位、沟通时间和地点、沟通方式等都有关系。


对于缺乏沟通经验,对公司业务及各部门模式不熟悉的职场新人来说,跨部门沟通中存在的挑战可能更大。


这里面有人的原因,也有利益的原因。


比较好处理的情况是,你们在同一个项目里,并且这个项目的成绩会算入你们各自的KPI,毕竟有利益的牵扯,你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专业度,获取对方的信任,并尽量让这件事排入对方的优先级。


更麻烦的情况在于,假设你们不在同一个利益体系里,你的事对于对方来说并没有什么直接影响,这种时候你就得像个产品经理一样去琢磨对方的诉求,抓住对方的痛点,以更长期的利益条件将他们与你捆绑在一起。


吴晨亮最后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他花了很多时间和销售部的人私下交流,了解他们的难处,并且与他们建立互助同盟关系。最后他总算获得了销售部的支持,产品的推广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不过,仅仅靠打好关系不是解决所有跨部门沟通问题的方式,《第一财经周刊》采访了几位在跨部门沟通上有丰富经验的公司人和相关专家,总结了4种常见情况——它们几乎囊括了大部分跨部门沟通时会遇到的障碍。这时你能怎么做?这里有一些经验和建议。





01 对方职位比我高,叫不动人怎么办? 


韦哲仙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奔驰中国做销售。在他看来,大公司里“叫不动人”的现象实在太正常了。“邀约开会时常不来,要求提供的文件经常不按时提供,甚至不提供。”尤其遇到一些级别高、资历深的前辈时,对方不愿意配合自己的工作是经常遇到的事。


通常情况下,韦哲仙的解决措施是通过邮件传递信息、确定事宜,除了发送给相关部门的人,也抄送给老板——相当于借老板之力来让资深前辈“就范”。不过韦哲仙自己也意识到,邮件沟通始终带着一层“不讲情面”的正式感,虽然短期内能通过老板的支持来推进项目,但长期来看,这种半胁迫的方式对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帮助,甚至还很容易产生矛盾。


那么当遇到比自己资深的前辈不合作时,可以怎么做?


了解自己和合作部门的“权重” 


在宝洁旗下吉列品牌的市场总监雷雨婷看来,同一个项目的跨部门合作通常会有共同的主题和目标,可以先去了解自己部门和合作部门的KPI,这会让你更明确自己在项目中的“话语权”,而不只是忌惮于对方的职级。之后要去了解对方的立场,究竟是对主题不赞同还是因为目标不够明确,通过私下沟通找出问题。


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 


新人在跨部门推进时,最常遭遇的质疑就是“资历浅、不专业”,这些会影响你的话语权。


付欣曾做过多个跨部门沟通的案例。她发现,资历遭质疑的原因多是给了别人“专业性不够”的暗示,所以她认为在面对其他部门时,建立自己的专业度,是达成信任的前提,也是职场新人软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职位比较初级时,时常主动汇报进度,养成报告的习惯,并且及时获知上司的意见。”付欣认为,对于新人来说,及时得到认同和反馈是建立自信的基础,在和其他部门沟通时也能更有底气。


敢于接受质疑 


韦哲仙在入职不久后争取到了一份3700万元的“大单”,是通常销售签单额的10倍。“这份单是我抢过来的。”一般来说,这样的大单都由资历更深的同事主导,因为背后关系到财务、法务、产品等多个部门的配合。但由于奔驰中国当时缺人,韦哲仙拿到了机会。


“当时我本科刚毕业,除了客户,所有人都质疑我能否服务好。”韦哲仙也害怕出错,于是他把下定金、签合同、打单等关键环节的进度保持即时更新,并和支持部门反复沟通信息的准确性。“新人一定会遇到质疑,但是状态更新很重要,要敢于接受质疑,因为建立信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拿下了这笔大单后,韦哲仙之后的订单操作就容易了很多。





02 工作不在对方的优先级,甚至不在对方的KPI里 


梁本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腾讯的战略发展部做战略分析。刚入职时她就遇到了首届腾讯合作伙伴大会,这是腾讯首次发布核心战略,由她所在的战略发展部主办,至今已有近10年历史。在自己部门完成战略梳理后,她需要邀请十几个部门的大佬参会。这时她发现,对于自己部门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对于其他部门而言并不在“优先级”里,“如果在对方优先级里,回复效率就很快,可一旦你的优先级没有排到前面,拖延是普遍行为。”


吴晨亮在深圳遇到的情况,其本质也在于,他和销售部同事不在一套目标体系中,尽管吴晨亮最后靠与对方搞好关系得到了“帮助”,但如果没有这么好运,还能怎么做?


做预判,花点时间做背景调查 


每个人都希望付出的时间获得回报,所以梁本认为,第一步是找准对方想要什么。比如找对方谈谈部门的KPI是什么、最近有什么合作、每个人的岗位有哪些核心工作内容等。先花时间做背景调查,了解对方的诉求。


与其说是沟通,梁本认为这样更有助于做预判。“核心是要判断你的沟通对象可否被自己驱动,若可以,用什么方式去‘驱动’他,这个需要时间琢磨。”在梁本看来,首先判断能否去做,接着判断在什么时间点找什么人、怎样沟通最有效。


可借助工具判断对方诉求 


不过在很多时候,当你和合作部门的人还不熟悉且没有建立起信任的时候,老员工或者合作部门的领导不会轻易地主动告知他们的困难。就像吴晨亮在深圳的前3天,他完全找不到诉求的突破口,摸不到方向。


当对方不愿意将诉求明说,怎么办? 


大街网运营部总经理李培培最初的职位是项目管理,和各个部门打交道是她工作内容中很重要的部分,她把遇到的这类“你猜”类诉求归为两种。


一种是对方自己也不明确要什么。遇到这种情况,李培培建议公司人可以借助工具,比如做PPT、产品原型等,把自己的设想展示给对方,通过沟通明确对方的需求。


另一类情况是,对方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并不方便告知。这种有所防备的类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方法。比如通过非正式场合从侧面了解,把交谈的地点从会议室挪到饭桌;或是跳开你联系的那位部门同事,从其他好切入的人那里去了解。当你知道对方的需求后,甚至不需要明说,只需从方案上减轻对方的负担和顾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建立共同利益诉求点 


怎么把你和对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你认为重要的,就让对方也认为重要,这是一个好的角度。”梁本说。


它可能是产品模式创新后的一些收益,可能是繁琐流程的简化,可能是下季度甚至长远的KPI更容易达成——总之,如果你能让对方最终感知的信息是,合作成本不高但能带来“利益”,那谁都不会拒绝尝试。


在梁本看来,部门内的合作是一个长期状态,而不是短期功利性质的。建立共同诉求是共赢而不是谈判,应该一直与合作方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最好是持续地与对方沟通互动、分享资源、建立盟友关系。


建立共同的利益诉求点,是需要时间磨合的。李培培建议用迂回路线找到折中的方案。“你很有可能是中间方,那就要关注各方最核心的价值,在非核心的地方做出让步和妥协。然后协调外部资源,作为对利益的缓解和补充。”


善用老板的力量 


梁本最后对自己的判断是,在专业性和理解能力比较浅的时候,要协调各部门有难度,沟通不一定到位。在能力范围之外,她选择向老板求助。“老板不是简单的汇报关系,而是你可以利用的资源。”


“要么让对方认同核心利益,要么改变他的核心利益。”梁本补充道。若在同一个项目中,有共同目标会更容易些。像吴晨亮遇到的跨项目合作,在没有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若最终没有说服同事帮忙,他还可以通过和总部领导的协商,把推广加入到销售部的考核中。


但老板的力量要善用,梁本提醒职场新人,沟通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节省老板的沟通成本。



03 夹在两个部门之间,怎么办? 


李培培所在的运营团队属于大街网的商业化产品部门,一边要对接销售,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一边要对接设计、产品、财务等部门,保证两者的衔接畅通。但是销售开票时常不分“增票”和“发票”,付款人姓名有时也对不上,到了财务这里,这些都不得不被搁浅。夹在两个部门之间,李培培的工作不好做。


根因分析是咨询常用的方法之一,付欣认为公司人在找解决措施之前,先要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像是这样夹在部门之间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权责不清,以及合作方没有共同的危机感。


梳理流程,在项目初期确定核心责任人 


李培培在重新梳理流程后发现,在销售和财务的对接中缺乏一位责任人,这个人需要懂“增票和发票的区别”,并把财务的需求有效传达给销售。一旦确立了开票的负责人,推诿的情况基本就不会再发生。


付新认为,遇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时,通常应该先确定一个核心责任人。如果在合作初期就确定核心责任人,推诿很少会发生。在新部门成立、职责尚未明细的情况下,可以先梳理流程,至于是增加职能还是找人担责,可以让领导来判断。


先尝试推进,再建立共识 


一个完善的流程往往是优化各部门工作的一种有效解决方式,但是这样的流程需要积累。当一个项目初期没有可套用的流程的时候,公司人可以尝试自己梳理总结其中的过程,最后形成一套规范,并让管理层确认、优化和补充。“职场新人也可以主动承担责任,不要怕给自己揽事,承担责任不是一件坏事,前提是你已经获得了充分的授权。”李培培说。





04 立场不同的部门,天然就存在着合作障碍,有救吗? 


多年的咨询管理经验让付欣明白,每个部门都会天然保护自己的利益,尤其是一些互相制约的部门,合作的每一步都很艰难。如果部门的利益冲突无法调和,那就只能从组织战略着手。


付欣在给某家国有大型银行做咨询时发现,消费、风控和产品这3个部门常有职责冲突。销售部门要完成指标,就要扩大产品销售,他们通常代表客户利益;风控部门为了减小损失,需要控制产品规模,代表集团利益;而产品部门,想把模型做得吸引人,需要利用好上下游部门的资源。


付欣最后为他们设计了“铁三角工作模式”,成立一个虚拟组织,把这些利益冲突的部门绑在一起,让业务经理、产品经理、风控经理共同作业,确保信息的传递在同一个频道,能互相理解。其次,调整3个部门的KPI,让它们从根本上互相受益。比如,把客户经理作为贷前风控的第一道防线,在卖出产品时,需要承受坏账的KPI;把总行的产品经理前置,让他们更贴近市场,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整设计,同时需要承受放贷风控的KPI;风控团队也是一样,可能要承担20%销售规模的指标。当付欣把这些原本立场不同的部门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改善冲突的方式。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梁本为化名。)


陆佳裔


关注金融和职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