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妈来了,我们该闪人了

 圆角望 2016-05-25

岑嵘(杭州)·经济自由人

我们常把大妈入市作为一个反向指标。大妈涌到金市抢购黄金,黄金暴跌了;大妈买入比特币,比特币崩盘了;大妈冲到股市时,股灾来了……人们习惯用“博傻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在资本市场中,投机者之所以完全不顾某样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傻瓜会花更高的价格把它买走。而大妈们,往往会成为这个击鼓传花游戏中的最后一棒。

经济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妈、菜篮族等入市常常是股市的尾声。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这样的(我怀疑这个故事是杜撰的)——1929年,美国股灾发生前夕,总统肯尼迪的父亲在街上擦皮鞋,擦鞋童一边干活一边和他谈论股市。老肯尼迪意识到,连擦鞋童都在谈论股票,股市一定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于是赶紧出手股票。

然而有一个原因很少被提及,那就是大妈的入场本身就很容易产生恐慌和挤兑。

都柏林大学经济学教授摩根·凯利(曾准确预测了爱尔兰金融危机)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市场感染:从1854年到1857年的恐慌证据》,以爱尔兰裔的银行挤兑为例,用量化数据来说明“市场感染”和“羊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纽约曼哈顿有一家叫做EISB的爱尔兰裔的银行,在19世纪发生了两次大挤兑。1854年的那次挤兑,是由于另一家爱尔兰裔银行因经营不善发生问题,在谣言和恐慌中,EISB银行在两周内,大约有235位客户(占总数39%)涌到银行,把存款提走并关闭了账户。而1875年的那次挤兑,是由于传闻俄亥俄州信托公司倒闭以及一艘装有金条的邮轮沉没,EISB完全吃了误伤,505人(占总数48%)提领存款并关闭账户。

凯利把当时的客户资料输入电脑,运用回归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存款余额越少的人越恐慌;开户期越短的人越容易挤兑;女性比男性有更明显的挤兑倾向;劳工阶级比专业人士更没有安全感;挤兑和地缘有密切特征。

我们把这个结论推广到股市,当暴跌发生时,或者有谣言传播时,最恐慌的应该是小散户(存款余额少)、新股民(开户期短)、女性股民以及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股盲。

所以当大量大妈股民(常常具备以上几个特征)入市后,稍有风吹草动,大妈会选择夺路而逃。根据经济学家萨默斯等人在《噪音交易者在金融市场的风险》论文中的理论,大妈常常是不看基本面,只听小道消息的“噪音交易者”,她们在广场舞的间歇交流着各种小道消息,构成一个“信息网络”,当恐慌发生时,这些成群结队夺路狂奔的大妈虽然毫无章法可言,但却构成了一种市场力量,使得其他投资者不得不跟风,从而引发市场更大的暴跌。

虽然大妈在广场舞的世界里长袖善舞,但当大妈来到金融市场时,我们就该闪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