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阳峡长江曾经的奇观

 陆安桥1871 2016-05-25



      曾经浩瀚的万里长江上令人生畏的险滩不在三峡,而是巴阳峡,曾经被称为“长江的咽喉”。

      巴阳峡北依万州区小周镇、云阳县巴阳镇,南傍万州区黄柏乡。流域从万州区小周镇下岩纤背至云阳县巴阳镇站溪沟鸭蛋窝有十余公里,最险处调羹石至老鹰岩也有8.2公里。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枯水期它冬季枯水时节,江面狭窄处只有80余米,最宽处有150米,峡中最深处44.2米,最浅处21米(民间相传12皮蜡蔑打不到底)。
狭窄的巴阳峡挡不住熙熙攘攘的船队

狭窄处似乎可以一步跨越


      舟子常曰:“长江之水深不过巴阳峡,浅不过洛渍。”巴阳峡口就是万州区小周镇,西上22公里便到达万州城,东下2公里便是彭溪河口云阳新城。
      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径石龙而至于博阳二村之间,有盘石,广百丈,长六里, 阻塞江川,夏没东出,基亘通渚。又东径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江水又东,彭水注之。”这便是后魏郦道远描绘巴阳峡之概况。

      巴阳峡中,下渡口临江悬石上有“三官庙”,并有壁记、石刻。“巴阳水府”题字保存完好,清晰可见。石壁记载:“安乡城七十里名巴阳峡,峡之口有壁焉。旧塑三官像,甚是灵应。


      数十年来,凡商民稳载上下而无风波之虞者,匪仗神功能使之然哉。无如代远年湮,又兼累河泛涨,遂致神像颓败,仁人君子鲜不见之侧然!予愧力薄,幸梓里乡台,均皆乐助,而神像焕然一新焉。今工告竣,特为刊石永垂不朽云,是为引。首人熊永芳出系四百八十文(略五十三人捐文刊名)大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岁仲冬月吉立”壁记上有三官神像石刻和奠台,下有拜台,可见昔日川江舟子在此祈祷平安,香火十分旺盛。三官庙对岸石壁上则刻有熊冯氏节孝坊。石刻刊制于整块石壁上甚是宏伟壮观,刻制时间为“大清咸丰拾年,庚申冬月吉旦”。旁边有方约2米,长为6米的石题“佑目兄 灵长”和“普同利济”与之相映。更显其中国封建礼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巴阳峡全段石壁上留有人类各个时期活动的痕迹。
      从旧、新时期至清代各个时代的石刻、漫记、壁题,以及令人费解的远古符号、图语,比比皆是,记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它分明是一部待人研读的史书。




      峡中“长石梁”是一长约一里的巨石,横切悬立于江中,在水位海拔80米处,便可见壁上有许多石刻符号,隐含着古人类活动目前尚无解决之谜。其中饶有兴趣的是一幅捕鱼图,它记载当时人们打鱼,便是用竹杆、木棍,数十人乘一小伐,齐力刺鱼的情景,跃然石上。唐记载为“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脂膏兼饲犬,长大不容身。筒桶相沿久,风雷肯为伸?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龙鳞。”此鱼名黄鱼,据当地人介绍峡中大鱼叫黄鲱,该鱼甲大如碟,花色重达500余斤,系长江第二大鱼种,五、六十年代偶尔可见,现已绝迹。壁上处处可见硕大的鱼尾图和波纹图。上渡绝壁处还留有奥妙的图案。在“古槎依天外,瀑水日边来”的梯门坎有一米见方的字:“善溢巴阳”系清人所刻至今还清晰可见。
      巴阳峡还趣传有“铜桥镶铁舟”之说,河谷底处有连接两岸的铜桥,有艇沉入河底,流入桥中。河岸刻凿石梯直通江底,今护栏石孔依稀可见。

      巴阳峡石缝中,细心的人偶尔还可拾得几片石镰、石斧。滩涂上还发现战国时期人类通货“鬼脸币”(蚁鼻钱)以及历代古币及至“青铜物品”、汉代印章、秦砖汉瓦、宋瓷清花残物。由此可见昔日繁华景象。江岸巴人墓群佐证了自春秋战国通航以来过往船只无不在峡口打点、休息候风。当时描绘其景“涛江翻雪卷湖滩,晚泊岩扉暂解颜。”由此,巴阳成了过往船只的泊地。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阳曾设“塘”和“驿”站。至今犹有“巴阳驿”石刻。当地人指着河谷上的古石条称其为此地曾设过“县治”等级的井市。总之,巴阳峡这部实实在在的古书,它深藏的奥秘,待人去细读,破译。
闻名遐迩的巴阳峡,还在于以雄、奇、险、美著称。

      巴阳峡雄,在于它扼大江一线,峡门犹是天汉开,两岸石壁临江绝起,刀壁斧削一般,处处危石临空,半流飞坠。
      巴阳峡奇,奇异石形如飞禽走兽,有的如山羊临江饮水,叫“羊子石”;有的横天飞凌似老鹰故名为“老鹰石”;还有“黑虎”、“豺狼”、“蛟龙”……各以形态命名。还有的与生活物体毕肖,如有的似“汤勺”称之“调羹石”;有的似“磨盘”、“雪籽”、“簸箕”、“团堡”、“棺木”……。另有的以其作用被称为“打网石”、“栏江咀”、“上、下渡口”、“梯门坎”……。

      巴阳峡险,险在于“峡就是滩,滩就是峡”,峡险浪高湍急;峡谷是硬生生裂开的一条大石缝,万里长江从中挤过,可谓是“江从天汉开,水从石上流”。峡中激浪滔天“似万群风马聚银鞍,凭空怒浪兼天涌,天汉倒流泻地来”。夕阳西下时驻足观涛,东看则是流堆似雪滚滚而去,西眺则是夕晖灿然满江金甲。有长风怒卷高浪,日月寒光挥洒之气象。在绝壁危石的鸟道中布满了篙杆撑击出的点点窝窝,犹似船夫滴落的斑斑泪痕。纤绳裂出道道深痕,刻画出“生命悬一线,万死船头争”的纤夫血泪。
 

      据史料记载,古往今来,巴阳峡沉船不下千余艘。仅1953年夏人民3号轮、1987年“云双”25号轮在峡中翻沉淹,殁失踪员达百人以上。

      巴阳峡美,美在“两岸青山如画屏,绿竹村头古朴风”。“空谷答鱼歌,目断上濑船”。山上青松翠柏郁郁葱葱,飞瀑流泉挂于岩前,泻入江流宛若凝雪。梧桐覆井,杨柳藏门,草阁掩映,孤烟断续,夜山含黛,月波悠长,牧笛声咽,渔火点点,真令人心旷神怡。有乡士曰:“草阁临巴峡,炎消五月江。寒添风翦翦,深峡水漾漾。送爽山排闼,招凉树隔窗。几家修竹影,一曲落梅腔。”

      时代在变迁,沧海成桑田,高峡已成平湖。今有韵士曰:“巴峡故里,滚滚长江浩荡激,云阳新城,万户移民乐未央。”一座新兴的移民新城正崛圪于江畔。作为远古的历史见证的巴阳峡已尽人泽国,其妙造之身亦将奉献予今人之伟业,轰然谢世,其神奇的历史文化和原始芬香将永远驻留在巴蜀儿女的心田。
      “脚蹬石头哟手扒沙,找两个钱来哟喂娃儿他妈。”巴阳峡的老船工们,见到了我便不由自主地唱起了川江号子,一个个神奇的传说从他们的嘴里“溜”了出来。

  民间传说中,巴阳峡原本就是一座大山的峡谷,林木茂盛,由一条小溪沟形成,小溪沟就在现在的江底,很早以前小溪沟上还有一座铜桥,直到形成峡江后的枯水季节,前辈船工们用篙子(撑船时用的竹竿,又粗又长)朝铜桥方向捅,还能听到“咚咚”声。




峡中的飞艇飞瀑
 
洪水漫过峡顶奇观
 
轮船过峡后代惊涛 

  因小溪沟形成峡江后河流凶险,北岸村民便修了一个“水府三官”,借其将水魔镇下去、治服住。现在的水手仍很迷信,每逢春节一过,第一班船经水府三官必须放火炮祈求保佑,而平时遇重大节日,过往水府三官的船只必放火炮,请水神保佑一路平安。有句民谚很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敬水神畏水神的心理——淹了水府三官的脚,凡人无事请莫过河。
  巴阳峡原来是一座大山的峡谷,被传得有板有眼。据南北两岸村民和政府官员介绍,从他们有记忆的20世纪起,每逢退水,便到河沙中挖“乌木柴”。那些埋在沙里的“乌木柴”,经过洪水冲刷后露出水面,大的足有数人合抱粗。黄柏乡黄柏村委会的熊主任说,“乌木柴”数十年没挖完,也永远挖不完,就是最近几年还时常出现,只是比以前少多了,人们仍习惯性地等水退后去挖。如果巴阳峡原来不是山,乌木柴又从何而来?这问题,谁也无法解答。
  黄柏乡金山寺内有一口巨钟,足有两人高,敲击后,洪亮的钟声传遍方圆30公里。人们不知巨钟来历,也无法想像谁能有神力把它搬到山上,便称其为“飞来之钟”,大寺庙有神,钟则从别处飞来投奔。至上世纪50年代末破四旧时,金山寺毁,钟亦被人用大锤打碎,碎片重达数吨,挑着碎片当废铁卖的数十民工,挑了三天两夜。
不论是真是假,巴阳峡的传说太多了,瓷器铺、窑石坪、羊子石、调羹石……一个地名,一处滩头,便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

人类繁衍之地
峡中舀鱼人
      巴阳峡两岸居民至今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是,巴阳峡曾是一片繁荣的热土地,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远古时候社会、经济发达,文化遗产丰富。

      巴阳古时候繁荣昌盛的来历,还在于它特殊的地形、地貌。在巴阳峡下游入峡处,山体明显呈断层。据巴阳峡的老一辈介绍,很早的时候,造物神生就了巴阳峡的昌盛。长江流到这个地方,因山体巨大的断层,导致江水落差达数丈高。枯水季节,没长翅膀的上、下船只,均无法航行,只能等到涨水期江面平行时才能通航。所以那时候,过往商船云集巴阳,在两岸建的旅馆、搭的帐篷绵延数公里,有数千座,热闹非凡,人气、财气极其旺盛,直至清朝后因地壳变迁等原因才开始衰退。

      随着2003年三峡库区首次蓄水成功,水漫巴阳峡,巴阳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世界惟一的天然船闸永沉江底,川江上以险、窄著称的咽喉之地荡然无存。

      今日巴阳峡虽已彻底改变了往日的容貌,成为了巴阳湖,但雄浑的江水依然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今日巴阳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