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大多数寒门学子“读书致贫”,那么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长沙7喜 2016-05-25


 本文由主编陈琳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写在前面


寒门学子那篇文章在网上被广泛转载后,我们从各处看到很多有意思的评论。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种:
 
  • 这就是我的真实写照,寒门学子的心路历程,我都经历过;


  • 作者写得深入人心,名校确实可以给人自信,改变人的精神状态;


  • 鼓励寒门学子不要失去上进心,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穷孩子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 文章读着无奈又沉重,社会公平和东西部教育差异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光说寒门学子有阶层烙印,还远远不够;


  • 考上清华北大的寒门学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穷孩子,连本科线都上不去。勉强读个三本或者野鸡学校,不仅全家背上债务,读出来也没用。读书会更穷,不读书也要穷一辈子,他们该怎么办?


  • 作者就是在秀优越感,瞧不起寒门学子!

 
……
 
这些评论大多都很中肯,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少数有些偏激,我们也能理解,毕竟一篇文章要所有人喜欢,那实在是不大可能。但如果能引起大家对寒门学子的关注,以及社会各界的反思,我们就已经很满足。
 
而那些与文章观点不同的评论,也对我们很有帮助,经过一系列的反思,我们也认识到了当初写文章时,被忽略掉的部分。


文 | 陈琳

 

寒门学子考上名校,谁都知道这其中的艰难。所以在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下,能考上名校的寒门学子,确实只能是很少数的一部分。

 

绝大部分来自寒门家庭的孩子,即使经过卓绝努力,也只能在高考中取得比较低的分数,无缘重点大学,甚至无缘于本科院校。

 

那么,这部分孩子的出路,又在哪里?

 

所以,除了鼓励寒门学子经过努力上名校,我们还需要看到那些上不了名校的大多数。他们自身能力有限、所受教育质量不高,家境并不富裕,也就意味着这部分孩子在高考中竞争力较低。

 

而如果分数达不到本科线,或只是勉强擦边,他们的选择就会面临很多的纠结。

 

虽然1999年开始的普通大学扩招,让分数不高的孩子也能拿一个大学文凭。但大多数三本学校,还有不看分数的民办院校,都会收取很高昂的学费,动辄一年两三万,且不包括生活费和学杂费。三到四年的持续支出,对于经济状况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负担,有些家庭还需要背上长期的债务。

 

当然,这些孩子也可以选择不去这种收费昂贵的高校,高中毕业就进入职业技术院校,或者就此开始打工生涯。但是,“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已经成了埋在很多劳动人民心中神圣的期望。

 

越来越多劳动阶层的父母们,坚信送孩子上大学,让孩子获得高等教育和一纸文凭,总会好过自己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所以,再苦再累,也会帮孩子寻找上大学的途径。上不了重点,哪怕三本、民营、专科学校,都要去读。

 

这篇文章的思考,来源于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系列中的第八集《出路》,又名《读书致贫——中国教育热潮》。(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看到)


 


1
《为什么贫穷》
内容简介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贫穷》系列的纪录片。

 

《为什么贫穷》是一部共有八集的系列纪录片,每集时长约一小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论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贫困现象。2012年11月起在70多家电视台全球播出观看人数达五亿人。中国台湾PTS和香港RTHK均加入播出,大陆至今还未在电视台播放,目前只能在网上观看。

 

来自丹麦的非盈利组织StepsInternational,联合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丹麦广播公司(DR),委托众多纪录片导演,拍摄了这部《为什么贫穷》系列,希望引发社会大众对于贫穷问题的思考。

 

这八集纪录片的片名如下:

 

第1集:动画贫穷史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第2集:人之初性本穷 Welcome to the World

第3集:有钱有庇护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第4集:耕者无其田 Land Rush

第5集:摇滚救贫穷 Give Us the Money

第6集:生财有盗 Stealing Africa

第7集:太阳能妈妈 Solar Mamas

第8集:读书致贫(又名:出路) Education, Education

 

而第八集《读书致贫》,则是专门讲述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一集。



 

2
《读书致贫》
说了什么?



这一集由中国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拍摄而成。本片由三条人物线的故事穿插讲述,地点在武汉市。三个人分别是一所野鸡学院的招生老师王振祥,家庭贫困、母亲残疾的高考落榜生王盼,以及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却苦于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万超。

 

他们的故事相互独立,却隐隐约约互有交集。在高等教育产业链上,三人分别站在教育从业者和教育接受者的立场。只不过这个链条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下层——与一本、二本和重点大学无关,只关乎于民办培训机构与三本院校。

 

想和大家理清这一点,目的在于帮助大家思考:


片名《读书致贫》,是否适用于描述中国整体的高等教育现状呢?


如果王盼分数够读一所重点大学,万超也毕业于一本院校,那么这部片子,是否还应该叫做《读书致贫》呢?

 

大家可以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来读片子中这三个人物的故事。


 

1、 王振祥——野鸡学校的招生老师


每年高考出分后,王振祥就开始奔波于乡镇村落,在一场场招生说明会上,重复他早已背的滚瓜烂熟的台词:


“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应该有一个共识——读书不仅能够让人们获得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更能够让我们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高品质的生活。”

 

几乎每一场说明会,他都会以慷慨激昂的语调,以上面这段话作为开头,引出当天的演讲内容。

 

他的有如传销一样的慷慨演讲,绝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他利用大众普遍对于读书价值的肯定,吸引部分求学无门的学生,向他们兜售读书的意义,目的却在于骗他们去自己所在的野鸡学院报名交钱,完完全全偷换了“读书”与“读野鸡大学”的概念。

 


但即便如此,他的心灵鸡汤,加上高亢的语调和激昂的神情,还是能煽动几名学生当场交上注册费。因为心灵鸡汤同成功学一样,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生活在底层的人很有效,能激发他们对读书的向往。

 

一瓢浓浓的鸡汤灌下去,让本就期待读书改变命运的孩子们,更加坚信眼前的这位老师,能真的带他们走向高品质生活。而明眼人都知道,心灵鸡汤就像麻醉剂,让听的人一瞬间如醍醐灌顶,实际操作起来,才会发现困难重重,根本不符合常识和逻辑。

 

而之所以只在穷乡僻壤开说明会,王振祥对着镜头直言不讳:

 

“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中,农村孩子没有好的教师团队,进不了重点大学。只能进入我们这样对分数没要求、却会发一个大学文凭的商业性质的学校。严格来说,我们是一个公司,不是一个学校。我们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中间不需要做任何事,学校从来不会管你教得好还是不好。”并且,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比较老实,“很好骗”。

 

他在说明会中用PPT呈现的所谓“师资力量”、“优秀软硬件”、“对口企业”,其实都是百度来的图片。而对底下的农村孩子承诺的“毕业立即分配、企业抢着要”,也是一系列谎言。就连“优秀毕业生”在视频中的现身说法,也是照着剧本念的台词。

 

他们为了防止学生发现被骗而找他们麻烦,就把学生分配到外地。因为“学生如果找不到工作,车费又贵,他们会自行解决工作,就不会找我们麻烦”。

 

王振祥坦言,做这份工作很昧良心,压力也大,每次都要哄骗农村孩子交钱报名。然而他作为这家“公司”的招生老师,每开一场招生说明会,其实都是带着“销售任务“的,即每场讲座下来要转换至少三个学生当场注册,每个学生交100元的“注册费”。

 


至于自己的“业绩”,他也承认并不那么好做。因为聪明点的人一听,就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上贼船的也只有老实巴交、又迫切让孩子读书拿文凭的农民父母。

 

类似“弘博软件学院”的野鸡学校,与莆田系利用绝症病人的求生欲望,大肆赚取黑心钱的民营医院毫无二致。当高考出分,高分考生欢天喜地挑选学校和专业,而低分的贫困孩子,则面临“就此弃学”和“高价求学”的选择。为了读个书拿个文凭,不小心就上了野鸡学校的贼船。

 

这些孩子的迷茫和纠结,以及他们父母对下一代拿文凭吃饭的淳朴希望,恰好就被秃鹫一样的野鸡学校利用。

 

 


2、王盼——母亲残疾、家境贫寒的高考落榜生


 

王盼的家庭,就属于王振祥口中“老实巴交,又希望拿个大学文凭,改变命运”的人。哪怕她家境贫穷,也是这些培训机构眼中的“大肥肉”。

 

王盼的母亲戴任珍因为幼年被猪咬伤,缺失了一只手,还有另一只手上的几根手指,和丈夫一起在砖厂靠搬砖维持生计。



 

尽管命运不济、生活贫困,但她还是给了女儿最大程度的疼爱和包容。女儿要去县城查高考成绩,她也说“去县城不用和我报备,你自己去就行”。

 

然而,王盼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成绩,388的总分让她在得知那一刻与同学相拥哭泣,一句“我该怎么办啊”,问出了分数不高的寒门学子,面对茫茫前路,不知何去何从的心声。

 

得知女儿的成绩后,戴任珍依旧保持脸上的笑容,只安慰着女儿说了句“没发挥好”。在独自面对镜头时,她才说:“王盼没考好我当然生气,只是怕刺激她,才不说她”。

 


她提议女儿先去打打工,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考虑一下读什么样的学校。

 

尽管王盼懊恼之余表示不想再读了,但戴任珍依旧坚持她继续读书。因为这个朴实的农家妇女坚信:


“有文凭才能靠脑力工作,很多人都去上大学,说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读大学也是为了好找工作”。

 

其实王盼内心也承认,为了让爸妈的生活好过一点,直接打工肯定会让这个愿望遥遥无期,读个书可能还比较容易实现。

 

而王盼爸爸的存在感比较低,似乎也没有对女儿的选择给出多少意见。唯一一次给到镜头较多的场景,就是在一家人吃饭时抱怨了女儿成绩差,能去的学校净是骗钱的,也抱怨因为王盼妈妈没读书,所以王盼考不上好大学。他这番话激怒了王盼和妻子,在被妻子怒斥一声“你只管吃饭做事,其他就不要管了”后,他就此息了声。

 


在与女儿达成“继续读书”的共识后,戴任珍就开始筹划请厂区的朋友吃酒席。尽管家里不宽裕,也尽管王盼没考好,该请的客还是不能少。

 

无论是挨家挨户通知,还是酒席上挨桌敬酒,都是戴任珍独自操办,看得出她才是家里的主心骨。而酒席上在座的亲朋好友,都和王盼家一样,在砖厂工作,家境并不富裕。

 

哪怕王盼分数低,也好歹是厂区出来的大学生。她家的老朋友都拿出为数不多的钱作为礼金。但谁都知道,王盼能上的学校,学费都不会太低。这些钱,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后来,王盼和妈妈与王振祥在赤壁相遇。她们也成为那场招生说明会唯一缴了注册费的人。王盼在教室里做测试时,戴任珍在走廊里对着王振祥诉说家里的苦衷。


“我们乡下人在城里做零工,供两个孩子上学,王盼的梦想就是读大学。初中老师问她为什么上学,她说上学就是为了脱贫。”



 

听到这番恳切得令人心酸的话,良知尚存的王振祥脸上的微笑难堪又勉强。他用最快的速度结束与王盼母女的交谈,回到宾馆说了句“变回人类”。在他眼里,穿着白衬衫、打着领带,一幅社会精英的模样却在干着骗人血汗钱的勾当,简直泯灭人类良知。

 

所以他说不愿意与这些家长深度交流,说明会一结束就要快离开。


“这个注册还不如不注册,家里那么穷,拿这个钱给弘博,搞鬼啊,昧良心啊…”

 

在王盼就要离家去弘博软件学院读书的前夜,戴任珍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脸庞,细声对她说要懂得保护自己。这一幕着实温暖到了我,虽然灯光昏暗、房屋陈旧,但她脸上的温柔笑容,和对女儿细致入微的疼爱,让这位独指母亲散发出无法掩盖的光芒。

 


究竟是为什么,尽管家里经济紧张,这位母亲也宁愿相信野鸡学校的忽悠,付出高昂的代价送女儿去读书呢?

 

除了希望女儿拿到文凭,从事脑力劳动,而不是像自己一样靠出卖体力为生,应该也有她自己因残疾而未实现的“读书情结”,在支撑她负担起家庭重任的同时,努力供女儿继续读书。

 

王盼妈妈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读书、没有文凭,就要像自己一样,即使残疾也得靠卖力气为生。而一向温柔微笑的她,突然在饭桌上冲丈夫发火,其实不仅仅是在生气丈夫的无端抱怨。她的愤怒,应该是源于被丈夫突然戳中了幼年失学的痛。

 

她有很强的自尊心,哪怕只剩下一根手指,也看得出是非常有骨气的女人。包揽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充当了家中领导者的角色。一边供女儿在县城读到高中,还要一边担起家长重任,可想而知她过着多么辛苦的生活。

 

对饱尝生活艰辛的她而言,因残疾而失掉的读书机会永远成了扎在心底的刺,这根刺时时刻刻提醒她,即使女儿求学将使家中一贫如洗,也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也算是女儿替自己完成未竟的心愿。

 


所以无论如何,她也不愿女儿像自己一样,嫁了同样不识字的男人,靠力气交换柴米油盐。而也正因为她吃了没读书的亏,才上了野鸡学校的当,险些被骗去全部的积蓄。


 


3、万超——毕业于民办学院,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


这个男生戴着黑框眼镜,长着大众脸,穿运动服、背斜挎包。喜欢自言自语,说着各种时下年轻人常用的口头禅。

 

开头一幕,他正在写毕业前的自我鉴定,内容积极阳光,看起来他从所就读的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学到不少东西。(珞珈学院是民办三本学院,学费从10000-15000元不等)。

 

之后便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毕业仪式,还有毕业生们身着学士服搂肩拍照,看起来每个毕业生都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然而接下来的求职经历,着实把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打回了残酷的现实。

 

嘈杂的光谷人才招聘会,挤满了像万超一样求职心切的年轻人,也摆满了看起来求贤若渴,却总是拒人千里的企业展位。

 


万超穿梭其中,判断着自己是否适合各个企业的招聘标准。他坐在招聘方的面前,自述毕业于珞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当被问到对加班有何看法时,他不假思索地表明忠心:


“我认为加班很正常,我经常帮老板干活加班到两三点”。


临走时还不忘央求招聘人员,不要把他的简历要放在最底下。

 

在招聘会搜寻目标时,万超嘴里嘀咕着:


“我要工作,为什么别人不要我呢?我不是211,也不是985?嗯,是这样吧……”

 

终于有一家公司给了他录用前试用的机会,进入清算专员岗位实习,并要求他提高Excel技能。

 

他开开心心用旧式手机拍下第一个工牌,踌躇满志地下载了Excel使用技巧,给父亲打电话报告了自己的工作情况,还满怀希望地说:


“现在我不值钱,等我值钱的时候就值钱了。”

 


那时他的口袋里,其实只剩下7毛钱。尽管他和父亲说还有钱,可他父亲就像所有心疼孩子的家长一样,依旧表示会给他打几百块钱。

 

万超苦笑一声:“哎,苦啊。”

 

他一边幻想着工作后可以在武汉生存下来,一边精打细算找房子。

 

可刚租到房子,那家公司就以Excel技术不娴熟为由,将万超当作免费劳力使用十天后,将他辞退了。

 

万超心灰茫然,房子已经租了,借了别人的钱,又用了父母那么多钱。要重新开始找工作,无疑等于那些投入都变成了沉没成本。

 


一切重新开始,挤进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不断做着自我介绍,再苦苦等待面试通知。万超自我安慰“前途还是一片光明的”,末了还不忘问摄像师“是吧,是吧,是吧?”

 

他自己都不确定,能不能在武汉扎根生存,只能抱着“有文凭就有工作”的信念支撑自己。他心里发毛,却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走,用阿Q精神强化着自我安慰的苍白说辞。


他既有年轻人倔强的一面,想毕业就独立,不靠家里生活;又有这一代特有的迷茫,哪怕拿到了文凭,现在又要去向何方?

 


3
三个人物
何去何从?


 

片子渐渐进入尾声,可三个人的生活还在继续,未来有太多的未知等待着他们。

 

万超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搬出了临时租住的小宾馆,与两个朋友合租在一起,加入了大城市中密密麻麻的蚁族大军。



 

王盼的妈妈送她上了火车,伴随这个场景的背景音乐,是这个独指母亲哽咽着吟唱的身世故事:

 

“幼年犯了煞星,猪儿咬人真残忍,十个指头就剩下一根。看着别人进学门,我看着心里羡慕得很,也想背个书包上学门。妈妈听了眼泪直滚,说我怎么什么都不懂,你连一根铅笔都拿不稳,如何可以去读书文?”

 


母亲在火车旁久久凝望硬座车厢里的女儿,嘱咐她一路找座位。虽然她面对镜头时不忘勉强笑笑,但她心中五味杂陈的情感,依然透过屏幕感染到了我。

 

对女儿的留恋,读书心愿在女儿身上得到延续的满足,还有对未来生活走向的怅惘,都从她的眼中,透过车窗玻璃寄托给了心爱的女儿。

 

画面一转,王振祥倚着栏杆凝神发呆,字幕交代:他所在的弘博软件学院倒闭,老板开了一所赚钱更快的学校。而他失业半年后,进入一家材料公司做了网络维护员。

 


王盼其实比较幸运,最终也没有被弘博软件学院骗走高额学费。她选择了一所理工专科院校,学习工程造价专业,她的父母仍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供她完成学业。



 

三人的故事,在这里结束。可是,他们的生活,谁也说不清会走向何方。

 


4
王盼与万超
注定殊途同归?



王盼的今天,是万超的昨天。而王盼毕业时的明天,会是万超前途无路的今天吗?

 

三本学历的万超,就像专科学历的王盼略高一点的版本。他们在片中虽然没有交集,但也可以想象很有可能殊途同归。

 

万维钢说:“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回复“高中”,即可看到)。从高中分流出来的学生,一部分进入重点大学,一部分进入普通大学,还有一部分则没上大学。

 

这部片子,应该描述的是第二类人,进入普通院校,或专科院校的人。

 

片子开头的字幕说“有文凭就有出路吗?”根据里面讲述的内容,其实还应该加上一个前提——


“对于考分不高、家境普通甚至贫困的学生来说,有文凭就有出路吗?”

 

 

5
读书致贫
原因何在?


 

读书致贫,顾名思义就是读书上学这件事,会将家庭拖入贫困。

 

什么样的人会因为读书致贫?应该是像王盼这样家庭贫困、成绩不好的孩子,还有万超那样家境普通、学历普通,但有着很强的独立意愿,希望尽快凭一己之力在大城市立足,且以啃老为耻的孩子。

 

但他们因为读书而致贫的途径,是一样的吗?

 

其实不一样。

 

万超毕业后的贫困,是带着“体验独立生活”色彩的选择性贫困。因为他所读的珞珈学院,已经让父母花了很多钱,他不愿再靠家里求生存。而如果他真的走投无路,完全也可以回家找父母帮忙解决。他是有退路的。

 

而王盼呢?她的家庭预算十分有限,父母收入尚无提升可能,是被动性贫困。而且她尴尬的成绩,也令她求学的选择太少。如果不去读大学,全家条件也许能基本维持现状,但总共就那么点预算,如果用在了教育支出上,就会立刻把全家拖进更加贫困的境地。

 

她不甘心就此停下求学脚步,也不忍父母为她背上负担不起的债务,所以她的脸上时刻挂满了欲言又止的纠结。然而家中已经掏空,人情也早已欠下,好歹成为了砖厂走出的大学生,她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如果毕业之际依然像万超一样求职无门,她内心的彷徨,恐怕会比万超来的深切。

 

王盼抱着“脱贫”的心愿读书,却无奈将家庭拖入了更加贫穷的境地。

 

所以万超即使身处困境,也能苦笑着自嘲。而王盼面临求学选择,和必然不低的学费,大多时候都在蹙眉思索,很少看到她的笑容。

 


万超心中有坦然,而王盼心中更多的是忐忑。

 

“读书致贫“真正成立的条件,应该需要以下几个:

 

家境贫困;

成绩不好;

选择不多;

父母文化水平低,经济状况改善无望;

孩子和父母都认为,大学文凭一定要拿。

 

基于这几个条件,王盼这样的孩子才会被无处不在的野鸡学校和虚假大学所利用,瓜分掉本就不多的人民币。

 

但如果拿着这部《读书致贫》的纪录片,就下结论说”读书会致贫,穷孩子就不要费劲了“,这样就有道理吗?

 

其实,读书这件事本不致贫,而高昂的学费、掺水的教育质量,以及很多孩子消极读书,只为拿文凭而上学,最终毫无收获,这些原因才会致贫。


那么该如何解决“读书致贫”这个问题呢?王盼们和万超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就像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所说:

 

“现在,农村孩子很难进入好大学,原因就在于教育的不公平。农村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越来越差,稍有不错的老师,会迅速被挖到城里的中学去。一个山区里三四百个学生,考到一本的可能只有三四个。

 

任何一个社会里的弱势群体,他们永远是以很自卑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自己。希望不论是哪种文化背景里的观众,看了我这样一个片子,他们能把头抬起来,看看所处的系统是不是出问题了。我要改变一下周围的系统,我才有可能去改变自己的人生。“

 


最后的反思


好像我们最近谈论的,都是舆论争议颇多,让人反思不断、吐槽不停,却又很难找到明确解决方式的事情。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不知对于王盼这样的孩子,能给出什么切实的建议,才能真真切切帮助到她。要鼓励他们读书,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考取重点大学吗?可是就像无法考上高分的王盼一样,并非所有寒门学子都能考上名校。当他们只能考上很低的分数,与本科大学无缘,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如果用“努力就能成功”这样苍白无力的语言鼓励他们,甚至会有“何不食肉糜”的嫌疑。我们作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凭什么知道,他们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愿望?横亘在他们眼前,令人绝望的现实,并不会因为几句鼓励的话就消失。

 

而且,这部揭露野鸡学校骇人内幕的纪录片,看得到的人一般不会上当,而可能会上当的人,其实很多都无法看到。

 

所以我才发现,我们通过一篇文章,给出任何建议都是软绵无力、缺乏普适性的。我们鼓励寒门学子努力学习,可现实却是很多孩子都因为客观原因拿不了高分,读个普通大学都要家庭付出巨大努力,甚至卖房卖地卖掉牲畜,还要背上长期债务。

 

城乡教育、东西部教育的不公平,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缩水,还有野鸡学校无孔不入的泛滥,都像一道道加在这些孩子头上的砝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而我们这些围观的人,却似乎无能为力。

 

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暗角,也绝非一个人写一篇文章就可以撬动的。这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支持、相关部门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集思广益。

 

读文章的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