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山仁寿门:沧桑古城门六百年风雨路

 青山138 2016-05-26
保山仁寿门:沧桑古城门六百年风雨路

2005年仁寿门成为保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山仁寿门:沧桑古城门六百年风雨路

仁寿门是附近居民必经的通道

和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一样,保山城自唐天宝二年建城以来,如今已历时一千多载。特别是在631年前明洪武十八年扩建城池改为砖石砌筑后,又历经明清两朝多次的改善修筑,保山城成为了当时雄踞一方的戍边重镇,并形成了72条街、82道巷和8道城门的典型的古建筑风格。数百年沧桑后,当年别具一格的保山城中古老的城市建筑几乎荡然无存,仅留下了僻居太保山西北角的仁寿门还能让人从一窥中去探知古城的全貌。

然而,就是这个唯一幸存下来的古城门——仁寿门,它一直作为当地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和当地人的生活已融为了一体,甚至城门洞上也成为民居的菜地。也因此,古城门的修缮面临各种难题,让当地文物部门犯愁。近日,当地社区从修路开始入手他们的保护梦想……

历史

永昌府八道城门之一

保山城,南诏王皮逻阁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始建土城。是云南省创建时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城池之一。“在唐代时期,永昌城(保山)面向缅甸、印度进行开放交流,印度的3名佛教大师来到这里,带来了佛教文化。”保山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耿德铭说,“那个时期,这里就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往来的各国使节都要在这里献舞乐,可见她的繁华程度。”

他介绍说,永昌城内分布着很多经纬分明、规整舒展的街道、巷子。这些街道以正阳路、保岫路为轴线,形成一个南北、东西互相交叉的“十”字大街,再分成许多小“十”字街,呈“井”字、“田”字形延伸扩展非常整齐、规范。街道两旁溪流环绕,一年四季水声潺潺。永昌城内素有72条街、82条巷之说。由于古城形式仿金陵而建,街道纵横交错,整齐规范与金陵相类,加上居民多数是明初从南京迁到这里的,很多人继续保持着南京一带的方言和风俗习惯,故永昌府城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小南京”。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李观改土城为砖石城墙。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胡渊扩建城池,罗太保山于内,仿金陵(南京)城包钟山。城墙总长13里14步,城墙高二丈二尺,城墙外层为砖石砌筑。设城门八道,升阳门(东门)、镇南门、龙泉门、安定门、永镇门、仁寿门、通华门(小北门)、拱北门(大北门)。现在,唯一仅存的就是仁寿门。

记忆

儿时看城门雄伟高大

在今年78岁的姚光武记忆中,仁寿门是他小时一直仰望的,雄伟高大。姚光武是保山针织厂的一名退休职工,他说保山城以前有八道城门,其中镇南门和升阳门最为雄壮。“听老辈子介绍,那时的仁寿门虽然比不上镇南门,但也有两层漂亮的城楼,门洞内还有一道厚重的木制大门,沿着太保山脚往西面向上延伸是有名的御笔勾,向东一直到小北门(原通华门)都有一排厚厚的城墙,往北出城后还有一条护城河(现仁寿门河),上面建有一道小桥直通仁寿门。”

由于历年多战乱,仁寿门上的城楼后期开始坍塌。1944年5月4日,日本飞机来轰炸保山,其中一颗就在紧靠城门洞的南侧(现税务局宿舍)发生爆炸。“炸弹爆炸后对城楼造成了直接影响,城楼发生开裂和坍塌,这之后为了安全,当时的政府就组织人来将城楼拆除,后来形成了一片空地。”

今年73岁的王荣顺一家就住在仁寿门附近,在他的印象中,仁寿门自小就是他和儿时伙伴们玩耍的乐园。“小伙伴们经常在城门洞上的空地玩打仗和滚铁环的游戏。仁寿门城楼厚度有20多米,城楼拆毁后,城楼上还留有一块写着仁寿门篆字的石匾和一块插旗杆的甲杆石。”老人回忆,本来仁寿门一直是附近居民出行的一条通道,后来附近成立了蔬菜大队,仁寿门就被堵起来用作仓库,储存一些副食品。当时蔬菜大队和很多山区乡镇都有业务往来,经常会有一些马帮进城来驮运货物。后来,为了方便马帮住宿也为了积肥,蔬菜大队就将城门洞改成了马店。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马店撤销后,仁寿门才又恢复了通行。“保山城的其他城门都被拆毁了,只有仁寿门被保留下来,我想曾被用作仓库和马店也许就是仁寿门有幸被保存下来的一个原因吧。”

保山仁寿门:沧桑古城门六百年风雨路

村民在城门上种起了菜

现在

古城门洞上开成菜园

如今,这座仅存的城门,被杂草、灌木丛紧紧包裹着,城墙上方,也被居民开成了菜园。老何家就在城门洞的西侧上方,从他家的大门进去后,沿着一道斜坡就可以登上城门洞。在城门洞上,老何开辟了一大块菜地,上面种了各种蔬菜。

今年64岁的李金寿居住的房子就在距离城门洞约50米处。李金寿说打从他记事起到现在,仁寿门街就是一条烂路,从来没有好好修过,车辆无法通行,只能徒步通过。本来城门洞的地势较高,但由于后期在出城的北侧修仁寿门河,堆砌了河埂,挡墙北面的地势变高后,进仁寿门洞就形成一个大斜坡,泥沙顺着雨水被冲入门洞,日久天长后门洞内积存了大量淤泥,从外面看门洞就变得矮起来了。

“以前门洞内连路灯都没有,还有人在里面拉屎拉尿搞得臭气熏天。后来社区派人来架设了一盏灯,门洞内才有了光明。”李金寿告诉记者,但长久以来这条路一直是晴天灰尘满天,雨天泥泞不堪。隆阳区一中的很多师生上学放学都要打这里经过,加上附近的居民,每天有近3000多人要经过城门洞,下雨天经常看到有老人在洞内滑倒。

“仁寿门门洞深20.3米,券高3米,宽3.6米。现门顶被很多杂草、树藤缠绕,周边乱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对古城墙威胁极大。”隆阳区文管所所长段月松告诉记者,如今门洞(城门通道)开裂最大的地方约有30厘米,很多古砖石悬吊在门洞上方,有的已经滑落在地,因仍为出城通道,安全隐患较大。

犯愁

修缮之路难关重重

一直以来,仁寿门的保护让文物部门很犯愁。段月松说,文物部门曾多次对仁寿门及太保山城墙残垣进行文物普查,还专门制定了保护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仁寿门的保护很难实施。首先就是修缮的经费缺乏,其次是周边民居房屋和临时建筑都是在仁寿门公布为保护单位前就建盖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而要进行征地搬迁工作难度较大。

记者从隆阳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了解到,作为仁寿门所在地的隆阳区政府也曾多次下发通知,要求相关部门开展仁寿门修缮前期工作,2013年和2014年也分别做了相应的修缮保护方案。

据介绍,仁寿门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在其建设控制范围内,基本不可能再进行新的房屋建设。隆阳区文化部门和建设部门相互沟通,已把该区域纳入城市建设总体保护规划。目前,当地文物部门正在积极保护好这一片遗址,待时机成熟后,将会对仁寿门进行修缮,恢复重建仁寿门及部分城墙和城楼景观,使其重现古城特色,让它展现隆阳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保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穆梓旺介绍,作为监管部门,他们已经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建议纳入城镇化工作进行推进,将修缮、保护列入议事日程。目前,他们已经组织专家团队给予技术指导和帮助。

保山仁寿门:沧桑古城门六百年风雨路

遗留下的城门门位清晰可见

声音

我们是否还能重见仁寿门?

南方丝绸古道沿保山坝西边山脚进入,经仁寿门入城,从龙泉门出城。“仁寿门也是重要的通道之一,而且它在八座城门中名称最好,寓意仁者长寿。”而就如何恢复仁寿门,年过八旬的保山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耿德铭认为,首先要拆掉仁寿门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对村民实施搬迁,而这个工程也是相当大,开展的难度也大。其次,要将原来的地面挖出来,仁寿门经过数十年的风雨冲刷,周边的地势高了,因此要降低它外面的地势,将进出仁寿门的道路恢复出来。

最后,要按照修缮文物的原则,修旧如旧,恢复原貌,这包括城门和城墙,以及仁寿门的附属设施。“必须恢复仁寿门的石匾,城门外几十米的城墙,以及角楼、炮楼、钟楼、旗杆石等,也就是要恢复仁寿门的本体、城楼、道路和桥。”

耿德铭告诉记者,恢复城墙是有条件的,当年搭建城墙的砖瓦目前还能找到上万块,保山一中校园内的文化墙就保存有,附近村民的建筑也能找到一部分,还有村民自费收藏了一部分。不足部分可以通过现代工艺进行烧制。“原有的八座城门中七座城门因经济发展、交通需要、群众方便等原因都被拆除了,唯一留下了仁寿门一座,由于它紧靠太保山,在城市的扩展中属于偏僻位置,在社会发展中才得以保存下来。”

30多年来,耿德铭一直坚持向各级政府上报要修缮仁寿门,但因各种因素被制约了,看着仁寿门渐渐破烂,他内心很不是滋味,也很失望,他希望仁寿门能得到修复。“永昌府城其实比昆明拓东城早28年,比大理城早644年。永昌古城周长13里14步,昆明拓东城为9里多,大理城为7.3里,在全省当翘首为冠。因此,修缮仁寿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举措

保护古城门从修路开始

5月19日,记者在仁寿门看到,仁寿门两端的道路进行了管线、排水沟的入地施工,原本相对狭窄的道路经过施工变得宽敞了许多。据仁寿门所在的黉学社区党总支书记顾志华告诉记者,他们借保山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这一契机,永昌街道党工委、隆阳区文管所和黉学社区三家多方筹措资金,对这条路进行提升改造。而在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得到了当地文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技术要求上、监理上给予了监督和指导。

顾志华说,这次对仁寿门街道路提升改造总长400多米,南至保山日报印刷厂门口,北至磨房沟,平均宽4.2米,预算20余万元。在保护段以内道路中间铺设青石板,两边铺设弹石,保护段以外的道路修成一条水泥路面,还要解决沿途的污水排放问题。“仁寿门附近有约500余居民住户,多年来都因为出行难有颇多怨言。这次改造中我们对城门周边的垃圾、土方进行了清理,对城门洞口进行适当修补。改造后最宽处由原来的6米增加到7米多,最窄处由原来的3米增加到4.3米,这样就更好地有利于居民出行。”

保山市文管所所长王黎锐介绍,社区在对进出仁寿门的道路进行改造中,曾被文化执法部门下发了停工通知,得知情况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就如何保护仁寿门给出了方案,仁寿门城门洞内按照原样进行恢复,中间铺设三条青石板,两边用弹石铺筑,而出城方向按照城门洞的宽度用同样的路面铺设到护城河,入城方向将铺设10米。另外,仁寿门两端的城砖已经缺失,这部分城砖由文物部门寻找,按照文物的修缮方式一并进行修复。“这样一来,仁寿门的通行条件改善了,仁寿门的保护也做到了。”(春城晚报 记者崔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