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得一斤酒,才懂酒文化?too young,too simple

 格物方可致知 2016-05-26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杜康造酒开始,酒从诗中显,词自酒中来。文人与酒,好比武士与刀,挥洒自若如有神助。李太白壮志不酬,仍念“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杜少府突闻喜讯,不禁“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佐香脂别柳郎。酒似穿肠箭,能透万人心,故而酒成了“微醺”良药,不仅激起内心豪情、惬意,更是挥洒了诗情、雅致。

但文人与酒,是高格局的艺术形式。雅俗之间,就在于怎么喝。我们所理解的酒文化,其实是市井酒文化,含有大量不尽人意的糟粕。职场宴请,非酒桌不可谈生意;官宦往来,非敬酒不可现尊卑;亲朋宴饮,非杯盏不能诉衷情。酒文化的强迫性和必备性成了大多数人的背负,却又使人不得不为。

为什么国人的交际需要酒精的辅助?其中关系,捡捋一二如下。

首先,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治,现在也不例外。我们生活中听得最多的就是两个字,关系。关系如同一张张巨大的网络,使人们对此既趋之若鹜,也嗤之以鼻。所有事宜,需要由某个人或某些人来决议,而不是依靠规范、流程等客观条文。想要谈妥某单生意,就要牢牢抓住谈判者的意向;想升官发财,就得笼络好上级关系。我们在酒酣耳热之际,称朋道友之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沟通了真实的意向,拍好了领导马屁。这样才算起到酒精该有的作用。假若社会绝大多数事情都按规章办事,喝不喝酒不会产生任何区别,恐怕酒文化也就无以为继了。

其次,是国人对陌生人的冷漠及距离感。前面所讲的关系,往大了说是熟人,往小了说是血亲挚友。在我们的文化里,社会并不是个人的活动主体范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光耀门楣”等都是关系的代表。我们的人际体系里分为三类人,一是亲人,二是熟人,三是其他人。第三类的“其他人”就是排除在人际体系之外的人群。我们归属感极强,能迅速从血缘中判断人际距离;我们不安全感很强,能自救者不望他救。反观欧美文化中,个体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并不严重依附于关系而存在,从而使独立的个体更愿在大社会中寻求存在感和自我定位。我想,每个在国外感受过陌生人热情微笑和招呼的时候,都会浮现一个念头,这才是“和谐社会”。所以,对待陌生人,我们是充满戒心的,哪怕辞令上也不假颜色。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隔阂,是难以突破的坚冰,而酒精恰好能够融化间隙,酒酣之时,消弭了戒备及距离,自是交情之际。

另外,就是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在中国北方,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繁华的地区。但北方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冬季寒冷异常。在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古代,酒精成为了保持体温、促进血液循环的佳品。一个人的酒量成为了自然选择的“标准”,故而酒量逐渐成了衡量男人魅力的代名词。大男人,就该是“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这样方见性情。所以,劝酒及放倒他人成了体现一个人“酒量”的方式,乃至于不醉不休。

所以,酒是一剂社会良药,专治人情冷漠,也是一剂毒药,助长了人治不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