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者的迷宫》里,张炜在行走时遇到的故事,好看。 在一片河汊里遇到的那个孤独的老男人,他种一个小菜园,汲水浇灌,还采了草药挂在所住房屋的檐下。最好笑的是,他盛东西用的器皿多是用泥巴捏成的。可是,他的气质还是一下子吸引了张炜。气质,是内心储藏的封面介绍,无法遮蔽。张炜果然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一本斯宾诺沙的《伦理学》。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隐世的人。 “大痴士”也是一个让人惊讶的“见闻”。那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每每县城里卫生大检查,便会有公安人员把在街上流浪的这些“流浪汉”转移到邻近的其他县城。因为,这已经是大家共同的秘密。然而,张炜有一次,见到一位会背诗的“大痴士”,当公安人员将他扔到汽车上的时候,他竟然在小声地不停地念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忧郁,相信吧……” 给张炜讲故事的铺佬是一个有趣的老头,他吹嘘自己马上一百二十岁了,可是他讲的故事的确诱人,张炜讲给朱又可听了,是一个死了以后还找自己的腿的女人。张炜和铺佬一起住在海边,有风时,海浪会传来远处深水区的一些声音。那老头便告诉张炜说,你听到了吗?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她这些年来一直在喊:“我的腿啊,我的腿啊。” 张炜听起来不像,有些怀疑地问那老人,人都死了,还在乎这条腿吗?那老人非常生气,看着张炜说,自己的腿嘛,哪有不找的道理。 这故事的逻辑十分有趣,就是说,人是有灵魂的,即使是死了以后,灵魂会有疼痛感,会回到前世里,来找寻丢失的东西。 张炜当时爱好广泛,热爱四处奔走,喜欢中医,又在档案馆和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他相信人是有魂魄的。所以,在和老渔人相处的过程中,他觉得生活可以如此丰富和荒诞。 相对于河边和海边行走所遇到的人,大山里的奇人更有趣。 张炜遇到了一个热爱酿酒的“老酒肴”。这是一个怪人。怪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他吃饭的时候,饼子和菜是要分开吃的。别人都是吃一口饼子就一口菜,他不,他先吃完一种,再吃另一种。这个人有个绝招是酿酒,只酿好喝的酒也就算了,他还造毒酒,什么蛇啊蜈蚣啊,他的毒酒,他自己喝没事,别人一喝就会送命。哈,这可真是一个武侠小说里的人物。 还有一个蓝眼睛的老人,张炜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歌颂他。歌颂,可能是用词热情了些,应该是特别让张炜记忆深刻。这个老人自学成才,天天思考一些大事情。比如要为整个民族做一些事情啊。他是真诚的,每天都充满了信仰。这位老人后来还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是他遇到了一个流浪的女人,在一起生活。这个老人,自己开始造房子,所有造房子的原料自己设计。所有的重物都自己往房顶上搬,然而,房子盖好了,女人却在生孩子的时候得病死了。他一个人,没有能力养活孩子,不久孩子也死了。他又回到了流浪生活中。 这个人的一生,仿佛是一个轮回。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有。 张炜的行走,从现实也向小说的虚构情境里走,比如,他走到了聊斋里。一个山里的人给张炜讲了一个聊斋的故事。说是他们村里的一个年轻人,上山砍柴,砍柴仿佛是很多故事的开始。结果这年轻人在半路上遇到一桌酒席,就吃了。第二天的时候,他又去山里,想着,会不会还有一桌酒席,结果就遇到了一个人。年轻人一看就害怕了,觉得这个人可能是个妖怪,那妖怪让这个年轻人给他点烟,年轻人不点,于是二人打了起来。这个年轻人到半夜还没有回家,母亲派村里人到山里找,结果就将受伤的年轻人救了。年轻人才讲了他的遭遇,他劝村里的人说,以后进山里,看到无缘无故的酒菜,千万不要吃,那是山里的妖怪在诱惑你。 张炜的行走,所见所闻,后来都成了他写作的元素。 在《行者的迷宫》这册被称作漫长的访谈著作里,张炜和朱又可进行了最为深入的对话,不仅仅是写作,还有生活态度,以及更为深远的内心路径,也进行了描述。 一个作家,有了那么长久的行走,以及那么偏执的喜好,他一定会在文字的洞穴里找到独属于他的那份矿藏。作家张炜做到了,十卷本的《你在高原》即是他行走的结果,也是他从地下走到地上,甚至是走到天空的结果。 《行者的迷宫》,一册打开读者视野的对话,丰富而动人,深刻而清晰。(赵瑜/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方图书推荐榜-文艺综合类 1、《太平间里的恶魔》(国内首部由医生创作的“医学悬疑小说”。缘何成为媒体宠儿?如何一夜登上各大排行榜榜首?如何度成为百度热搜榜冠军?挑战你的理性极限!) 2、《民国的忧伤》(民国的宪政探索是当下民主实践的一面镜子,见证民国历史彻底的重构!) 3、《鸡零狗碎的青春》(屌丝写给屌丝们的青春纪念。搞怪老男孩的搞笑恋情,谎言艺术家的把妹神技,挑战你的忍笑功夫,感受不一样的颤栗青春) 4、《李雷和韩梅梅——梦想永不散场》(时间虽流走,青春不散场!友情还在、回忆还在、梦想还在,80后集体青春回忆——英语课本里的小暧昧!) 5、《盛世的疼痛》(谁敢说自己对一个历史人物百分之百了解?谁说我们几十年读下来的历史课本是百分之百正确?中国历史中产生的蝴蝶效应!) ———————————————————————— 敬请关注“东方文化观察”其他博客、微博及微信公众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