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治愈的孤独感,会伴随一生

 昵称33733036 2016-05-26

作者:小楼老师

你的孩子孤独吗?


每次有家长问我,


  • 我的孩子最近越来越厌学了,怎么办?

  • 我的孩子说他不想再上学了,怎么办?

  • 我的孩子成绩越来越差了,怎么办?


我会建议他们去问孩子一个问题——你在学校里,感觉孤独吗?


大概进入初中以后,孩子们对同龄人亲密关系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他们会极度渴望同龄的朋友,而学校,是他们获得友谊的主要的渠道。如果一个孩子对你说,他不愿意再去学校了,你应该先问他,他是否在学校里感觉孤独。检查一下他与同龄人建立关系是否出现了问题。


12至18岁这几年,是一个人开始学着和非血缘关系的人建立稳定、亲密关系的时期。这个时期如何度过,会影响到一个人未来人际关系的建立。

青少年的“孤独感


心理学家们发现,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及拥有亲密关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当需求被满足到了,人们的生活、身体和心理就都会呈现一种健康的状态,可以适应环境中更多的变换、挑战和压力。如果这些需求不能满足,身体会分泌很多压力激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都会被影响。


长期无法获得归属感,或者缺乏社会支持,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不适和痛苦,这种感觉我们称为“孤独”


孤独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情绪,比如悲伤,空虚,孤立,疏远,所有这些感觉都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影响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和认知功能。


尤其在孩子到15-18岁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开始出现一系列变化,他们的社会期待开始改变,承担越来越多社会角色,也开始形成新的社会关系。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开始学着和同龄人发展出更加稳定、亲密的关系。


由于一系列的转变接踵而至,青春期孩子的孤独体验会比较多,但他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与朋友相处来排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孩子都知道怎样排遣孤独。有一些孩子,他们长期承受“孤独”,却无法通过参与同龄人的“活动”去排遣。这样的孩子可能患上了一种被称为“慢性孤独感”(Chronic Loneliness)的心理疾病。

慢性孤独感


一项由美国杜克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合作的心理调查研究发现,在青春期有“慢性孤独感”的孩子可能一生都无法摆脱这种孤独感。因为,他们的认知和同龄人有着极大偏差。


患有慢性孤独感的青少年,会用自我贬损的方式解读同龄人的接纳与排斥。


这项调查设计了一套心理量表来测试孩子对“接纳”和“排斥”场景的解读,比如:


  • 学校外面开了一家新餐馆。你的同学们都打算去试试,他们也叫上了你。(被接纳的场景)

  • 你打开自己朋友圈,发现很多同学都放了参加一个聚会的照片,但是你却没有被邀请。(被排斥的场景)


那些社交经历一直积极正面的青少年会将被同学邀请一起吃饭归因为内部因素,即他们受同学欢迎;没有被同学邀请参加聚会归因为外部因素,比如同学忘记了,同学以为他不想参加等等。


但有慢性孤独感的孩子会认为被同伴邀请参加活动是由于外部原因促成,比如运气好、碰巧等;被同伴排斥参加集体活动是由于自身因素,比如自己是一个讨厌的人、自己很笨、太胖了等等。


正是因为这种解读,这些孩子也会体验到更多负面的情绪,比如悲伤、自卑、失望、愤怒、嫉妒、焦虑、没有安全感等等。


即便他们想要让自己融入一个群体,这些负面想法和感受也会阻止他们采取行动——因为他们已经认定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面对被排斥的场景,他们会更加自责,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这种自我认知会阻碍他们参与活动,阻碍他们结交更多的人——越多的人认识他,就意味着越多的人知道他是一个失败者。


但是我们都知道,社交技能是通过参加社交活动获得和提高,越少参加同龄人的活动,孩子们的社交技能越差。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在公众场合表现更怯懦、退缩、幼稚。这些表现又会更进一步削弱他们的自尊感


最终,他们会从一个孤独的青少年,变成一个孤独的成年人。


如果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可能有这种问题,该怎么办?


首先,你要知道,你的孩子很需要帮助,但是他可能羞于表达,或者无法表达。


最关键的办法是,改变他的认知。让他知道,如果他被同龄人邀请参与一个活动(哪怕一起吃饭,做运动),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如果他没有被邀请,是外部的因素,比如大家不知道他也想去。


社交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得以提高,如果你想提高的孩子的社交技能,鼓励、引导孩子多参与同龄人活动,并且给他们一些关于社交的技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