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润婺源(组章)

 若飞若扬1963 2016-05-28
文:浮山雨    
 
写生晨曦
 
  
   我在婺源的光影与空间里,追寻一份恬静;我在原始的乡土里,拾起一个梦境。
   
   晨曦是短暂的。但我毅然选择这个时候的婺源,因为瞬间的妙境,正能表达婺源的宁静朴实和美丽祥和。我把九月的晨光揉碎,点点洒落于古村的老屋脊梁上。我再牵来一缕微露的曙光,让它透过薄薄的雾帘,力使远山渐显青黛。
   
   沱川河在晨曦的静谧中静静地流淌着。我画一片叶子沐浴晨阳,把它置于水中,黄绿通透,闪闪发亮,让人遐想那是一条船儿在打捞沱川河的神话。我将清新的阳光,透过云彩散发出淡淡的光芒,使两岸青翠的山林,都沉淀在斑驳灿烂的油彩之中,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画一条长长的林间小道,穿梭于山谷村庄,若隐若现,慢慢飘动淡淡幽幽的生活气息,和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我怡然自得,落笔树干的挺拔;我自然感悟,工笔树叶的斑斓。我让笔,散文诗般描绘着婺源的晨曦雾霭。那山林叠嶂屋舍俨然;那暧暧人村依依炊烟。
   
   我笔法轻松,我色彩自信,我有序、适度地把林间的一条清泉铺开,润泽着画面。一座古典的村落,在群山深处睁大潮湿的眼睛;一条幽深的古巷,在砖木结构的古代建筑里穿插神秘。那湿漉漉的青石板,似乎还在叙述着“江南曲阜,山里书乡”的美誉与传说。
   
   我不要矫揉造作,我只要朴实厚重,笔触江西的山、浙江的水、安徽的屋,点点滴滴地表现那一曲曲和谐自然的田园交响曲,曲曲引人入胜。我漫步在乡间的小道上,用心体验着当初中华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理想与抱负;我畅游在刚醒来的山野间,细细品味着理学大师朱熹故里的峰峦与烟波。
   
   晨阳大起来了,巷路发亮出一股清风的快感,老屋凉晒着一片斑斓的思想。缤纷的景致翩至沓来,简练流畅的田园,飘逸柔和,明快在我的画布上。我倾然释放,心的尘埃褪去,只有一把欣喜,都赋予那蓝天的一朵白云上……


 
 
 
 
仰望江湾
 
  
   有人说,最美的乡村在婺源,最靓的风景在江湾。
   
   一条江湾水,由东而西,在山上谷地中穿行,脚步轻盈,起伏山丘上;声音娇滴,飘忽田野间。草木争荣,棉麻摇风,茶山迭翠,谷香两岸……灵在蜿蜒里,气于曲折中。
   
   这不是梦境。青绿的山,干净的水,围抱着一个又一个的神话。阴晴圆缺,都在生命不息的江湾水里,都在清澈透明的江湾水里。看,那水中的鱼儿张开好奇的小嘴巴,正把墨色的江湾轻轻啃咬。
   
   微居古韵,落在不平的街石上,落在幽幽小草的眸子里。那老屋,那一排错落有致的对开的木门,翻滚出一卷古意飘香的中国画。
   
   青黑古瓦一如陈旧的槐树皮,坦然一脸的历史风霜;残粉白墙好似卸了妆的老者,斑驳褶皱故事的寂寞与沧桑。只有那马头墙,像一片不老的树叶,沉淀一把历史的阳光,昂然挺胸,面对一片蓝色的天宇。
   
   我把眼睛,伸向一条没有尽头的古巷,感觉空,感觉静,感觉深。古巷里有小窗,精美的窗帘如花,开在古巷弦上,在历史文化的厚重里飘动一叶清新。
   
   傍晚、斜阳。山红如血;水红如心。一棵枫树,被夕阳点燃,芳香的思绪,手舞足蹈出一天的斑斓。归来的农人,斜靠在枫树身旁,向夕阳借个火,让情感在烟锅里时隐时现。
   
   夜晚,我也斜靠在枫树身旁,在九月,在行旅,我没有荡气回肠,也没有诗兴大发,我只是静静地仰望,仰望江湾,仰望月亮。我感觉这个傍晚,身在故乡。

 
 
 
 
 
童话古樟
 
  
   这是婺源的严田民俗园。一棵千年古樟,以14米树围的粗壮,撑起3亩地的树冠,收藏了多少风雨雷电和朝夕霞云,捕捉了多少人间欢欣和生活泪水。
   
   这是天下第一樟。在那树皮的褶皱里,注满了1600年的月光。于是,它流淌的体香都是月桂的淡淡清香;于是,它成了吉祥的树神享用村人对它的敬意。
   
   我抚摸神树,多想走进树的身体里,亲临第一轮年轮,看看古时的一缕阳光是怎样的深刻出和谐,听听古时的一滴鸟鸣是怎样的清晰出童话。
   
   我拾起一片树叶,看那情有独钟的脉络,我便幻觉一弯鹊桥,接住漫天的星光,让有情人静待一场花开,相逢在七夕夜里互诉衷肠。
   
   我仰望硕大的树冠,一篇童话向我走过来——椭圆秀丽的叶子是母亲的笑脸,粗犷坚实的枝杆是父亲的臂膀。小鸟在“父亲”的胳膊弯里鸣叫幸福,一声一声,打湿了“母亲”的眼睛;小白兔折来一片月光,在家的天井旁刷牙,一下一下,就牵来了东方的曙光;小松鼠拖着一片宁静的尾巴,在家的窗口深情张望,一张一张,就见平和的山影、清新的流水走了过来。
   
   千年古樟,扎根江南!我的所见,一树安安稳稳的乡音,一冠几遭磨损的古诗;还有半轮秋月,以及远河边吱呀吱呀转动的水车。
 
  
 
 
 
 
遐思彩虹桥
 
  
   这是中国最美的廊桥。这可是八百年前的南宋彩虹,飞落轻架在幽幽古徽州,情深浓微于婺源的河上。
   
   古人的胸怀多宽敞,选择最宽的河面,就把青山、清流、古村、驿道揽入江南的心间组合一体,那生命的完美、生命的张力流芳千古。
   
   古人的心智多深厚,把天上的半月作桥墩,轻抚水浪的拍打,柔情洪水的冲撞,那以柔克刚的哲理、稳若泰山的态度生生不息。
   
   古人的理念多简单,把天空的蓝和白云的白打造出条石铺展桥面,紧密干干净净,牢固天长地久,那安详厚重的实用、古朴典雅的长远积厚流光。
   
   乘一叶竹筏过桥下,石墩缝里伸出的铁牛头扑面而来,就闻“洪魔让道,保人平安”的祈祷声灌满耳轮。原来,桥的精髓是古人的美丽祈盼:吉祥、平安。
   
   站在桥上眺望,五座连绵的山峰,形出一方巨大的笔架,笔架下是文彭小西湖,碧波荡漾。再远观,古驿道时隐时现,蜿蜒曲折古林中,道边的庙宇、村落,如诗如画流香。
   
   我拥抱着水墨淋漓的画轴,紧拉着满眼满眼的诗句,认真体验婺源这个裸露的秋色。我不再缠绵、悱恻了,不再让脚下再生出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免再衍生出毫无意义的回忆。
   
   尽管我把曾经的故事拾起,但我还是不后悔的毅然放下。因为,挡风避雨的空旷长廊,一如巨臂总把遥远的山群和眼前的溪水拥揽怀抱中,清清爽爽。
   
   一缕阳光过来了,桥面柔和的光束映照出江南的绿色语言,不紧不慢着对我进行轻轻敲击捶打。于是,我把脚步声放在桥面青石板上,由重变轻,由远及近,直至与我的心跳声融为一体。
   
   没有轰轰烈烈的开始,只有一抹虹影,落入我的茶杯里,滋润我的心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