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参与了“我对杨绛很熟”运动吗?

 五半人 2016-05-28

[摘要]每逢名人去世,社交媒体都会掀起一场悼念的狂欢,热烈程度与亡故者生前的低调常会形成鲜明对比。大家在看朋友圈各种分享文章的同时,不禁会打一个问号:这人有这么热吗?你们对她有这么熟吗?

作者:李岩

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世。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同步的,还有社交媒体上的各种纪念。这个沉寂了几十年的百岁老人,被成千上万的陌生人以各种方式悼念着。从前尘往事到片语只言,微信朋友圈被杨绛刷屏了好几天,仅自媒体文章就有数万篇。有人将这种场面戏称为“云戴孝”。

这种情形我们也许见怪不怪了。每逢名人去世,社交媒体都会掀起一场悼念的狂欢,热烈程度与亡故者生前的低调常会形成鲜明对比。大家在看朋友圈各种分享文章的同时,不禁会打一个问号:这人有这么热吗?你们对他/她有这么熟吗?为什么这种集体纪念活动,最后往往会演变为一场心灵鸡汤的盛宴呢?

一、每逢名人去世 社交媒体常掀起“我对他/她很熟”运动

杨绛去世,“她写的《洗澡》真有神韵,翻译的《堂吉诃德》是所有译本里最准确的”;

老鹰乐队主唱格列·弗雷去世,“Eagles不光有《加州旅馆》这一首歌,而且这个也不是格列弗雷唱的。不过他是这首歌的作词,用这首歌纪念他倒也没错”;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去世,“英年早逝啊,她是我最喜欢的建筑师没有之一,真正的天才,潘石屹那个银河SOHO不能展现她全部的才能”……

以上的例子大家可能都不陌生。杨绛、格列·弗雷、扎哈·哈迪德是今年文化界去世的三个人,他们在世时,在某一个领域颇具知名度,但公允地讲,并不是大众化的名人。但在他们去世后,社交媒体上立刻被他们的各种纪念文章占满了。这种活着时默默无闻,去世后万众缅怀的场面,可谓朋友圈一景。

这种现象,我们暂且称之为“我对他/她很熟”运动。如果再延伸开来,这种现象还有一些分支,比如每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朋友圈会掀起一股“太好了,他/她早该得奖了”运动;某个球星宣布退役后,朋友圈会掀起一股“告别xxx,感谢你在我的青春留下印记”运动……每逢名人去世,社交媒体都会掀起一场悼念的狂欢,热烈程度与亡故者生前的低调常会形成鲜明对比。大家在看朋友圈各种分享文章的同时,不禁会打一个问号:这人有这么热吗?你们对他/她有这么熟吗?为什么这种集体纪念活动,最后往往会演变为一场心灵鸡汤的盛宴呢?

名人去世为何会演变为鸡汤盛宴?

杨绛

这种情景,见一次两次,我们会感动、感怀、感慨,但见多了,就不免会疑问、疑虑、疑惑:我朋友圈的人咋都这么牛呢?一个我没听说过的人,他们居然把这个人从生到死所有事都搞清楚了!正经的、八卦的、猜测的各种事迹,人家全门清!我咋那么傻那么落伍呢?

带着这种害怕落后的心情,不免也要随手搜索、转发、评点几句。于是,你可能之前对这个人完全没听说过,但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传播链,成为了你朋友眼中的“哎呀他怎么那么牛啊”中的那个“他”。

在这样一层层的传播中,一个个对亡故者一知半解,甚至全然陌生的人,加入传播链,让纪念的雪球越滚越大,终至形成了所谓“云戴孝”的情形。这个过程中,可能只有一开始的一些专业人士是“种子”,他们分享了第一批有价值的内容。但这丝毫不妨碍雪球越滚越大,造成“人人对他/她都很熟”的假象。

二、“我对他/她很熟”运动 客观上对普及文化名人有益处

根据上文推断的情形,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类似“我对他/她很熟”的运动,是有不少不懂装懂、附庸风雅的人参与其间的,那这种运动是不是该一棒子打死?

这么说可能也不公平。事实上,去世的名人千千万万,能真正引爆朋友圈进行“云戴孝”的,只是少数人,并且集中在文化圈。这一方面是专业门槛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科学家研究的是个啥,但每个人都能看懂文化名人的名言,最起码能抄几个书名;另一方面则是大众的文化崇拜倾向——不管别人怎么说这是一个斯文扫地、文化不值钱的年代,真正的大家,还是会被人敬仰。

基于此,“我对他/她很熟”运动,尽管掺杂了许多不真实的元素,却仍然在客观上对普及文化名人有益处。

首先,在如今互联网无孔不入的当下,能被大多数人点赞的名人,一定是个体面的人。

就以杨绛举例,在最初几个小时的去世消息转发过后,网上开始流传一则逸闻,大概是说杨绛曾写信给某个领导,哭诉他和钱锺书被欺负,而所有被他告状的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压。有人以此诟病钱杨夫妇,说他们在文革遭受迫害后,反过来用文革的方法来迫害别人。

而不久之后,二次反转随即到来。有人指出,杨绛并非写信给某领导,而是写给国家版权局,也并非意图害人,而是投诉《钱钟书评论卷一》、《记钱钟书先生》两书的侵权问题。而且那时他们的女儿钱媛刚刚去世,钱锺书也重病住院,年近90的杨绛要照顾丈夫,本无心去管侵权的事,信是他们的著作权代理人写的。

以上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互联网自滤的例子。理论上,所有公开的资料都可以被查到,在关注人数足够的情况下,一定会有有心人查证、核实,用更有力的证据将不实的信息驳倒,从而完成一次信息自我过滤的过程。而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能扛得住这种信息过滤,在死后三天依旧没被抖出“黑材料”,依旧被人们景仰的名人,基本都是体面德高之人。

其次,名人去世是一个对其生平事迹最好的普及契机。

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残酷,人死了才想起纪念人家来,早干嘛去了?但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这是常态。好在文化名人并不因肉身的消失而减损名声,反而可能因作品而不朽。

杨绛先生去世后,很多人在转发自媒体文章时,都会归结到一句话:“读她的作品,就是对她最好的纪念。”那么多原先不知道,或稍微知道但不了解她的人,在“云戴孝”的洗礼后对她略知一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会在第二天就把这个事抛在脑后,等待进入另一次朋友圈的狂欢中,但总会留下一些人,因为读到了先生的只言片语而心有戚戚焉,进而去读她更多的作品。好的作家、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知音,对双方都是一件好事。

三、社交网站上的表演型人格,导致了名人鸡汤化

上一节概括了“我对他/她很熟”运动的一些积极方面。但从另一面说,这种运动是有原罪的,即不可能每个人真的都那么熟悉亡故的名人,所以其中一定掺杂了为数不少的虚假因素,凑热闹、赶时髦转发的也一定有很多。而大量不懂行的人进入传播领域,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杨绛去世后,朋友圈最常见的纪念方式是发几句她说过的话,这也是对文化名人通常的纪念方式。作为不了解杨绛的人来说,她最醒目的特色不是她文学家、翻译家的身份,也不是她钱钟书夫人的身份,而是享年105岁这个数字。能高寿百岁的人本就不多,能在百岁仍耳聪目明才思敏捷的更少,而这些人中,文化名人就又是少之又少。综合这些因素,一篇名为《杨绛一百岁感言》的帖子是被转得最多的。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上面这段话,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阅尽千帆的感受,的确很像是个有阅历的老人所说。又因为每个人都能看懂,还很有格调的样子,所以转发数惊人。

然而,这是三年前就被辟谣的假格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官方微博在2013年7月15日专门发了一条微博,声明这篇被李开复等大V相继转发的文章,除了个别字句摘自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之外,后边诸多人生感悟都是拼凑而成。

然而,上文提到过一个观点:名人去世才是普及其生平事迹最好的契机,换句不敬的话说:没死之前,没什么人真的关注你。所以尽管人文社辟谣了,这个假的杨绛《一百岁感言》还是继续传播着。

如今网上最常见的那个“手抄本”,其实是影视明星井柏然手书。他在2015年12月7日所发的微博上,贴了这幅手抄作品的照片。显然,他当时也并不知道这是假的,还是当真的发出来。5月25日杨绛去世这天,小井为了表达对杨绛的悼念,重新转发了这条微博出来,说明直到那时,他仍不知道这是假的。

而杨绛去世三天后,如今在网上以“杨绛百岁感言”为关键词,满屏就都是辟谣贴了。这里边的逻辑在于,在老人活着时,关注度不够,假格言满天飞;人去世后,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网络自滤的功能开启,假的就能被纠正了。

很多心理学家都分析过,人们在社交网站上往往具有表演型人格,倾向于展现自己好的那一面,更直白地说,只会展现自己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知识有文化,于是转一篇《杨绛百岁感言》;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钢笔字好看,于是手书一幅字贴到微博上,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名人去世为何会演变为鸡汤盛宴?

误传的杨绛百岁感言

你说杨绛先生还写过长篇小说呢,《洗澡》很好看——有几个人会真去读一本厚厚的小说,摘出金句发朋友圈呢?

你说杨先生有大量回忆自己遭受迫害时的反思文章——那么不鸡汤的文字,转发出去没人点赞啊!

你说晒一下杨绛丈夫钱锺书的专著会更有逼格——拜托,《谈艺录》、《管锥编》没几个人知道,晒出来人家以为我神经病呢!

……

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这么想,但在表演型人格驱使下,大众的最大公约数往往会聚集在人人都懂,容易引起共鸣的心灵鸡汤型文字上面。而社交媒体的分享、点赞、评论等功能,更是加重了这种鸡汤化的倾向。从这个角度说,《杨绛百岁感言》这种假格言,与《吃下这六种食物能年轻十岁》这类的养生文章,没有本质区别。

结语:

杨绛去世,纪念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播下一颗文化的种子。稍稍遗憾的是,浇灌这些种子的,往往是一碗碗浓稠的鸡汤,闻起来满园香气四溢,但真长不出几株苗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