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风物】在南京,“打酱油”的历史很悠久

 青梅煮茶 2016-05-28


   如今,“打酱油”已经成了一个网络流行词,人们多用其调侃,而鲜记本意。同样被淡忘的,还有在20 世纪和卤菜店、老虎灶一起被称作南京百姓生活必需三大铺之一的“酱园店”。

今天就来讲讲“打酱油”的历史。

 

曾几何时,这样的酱园店绝对是城市一景


百年变迁  卖酱油在晚清是官方垄断行业

明清时期,南京酱菜享誉全国南京调味品生产历史悠久,明嘉靖九年制酱、制醋业已很兴盛:民间有酱贷房,内府用的食醋由监局主管;清乾隆五十六年,南京承恩寺僧人制作的“阿蓝”小菜最享盛名,有“最精阿蓝菜”之誉。“虽然南京的酱菜没有扬州、镇江的酱菜知名,但在清朝乾隆年间,‘阿蓝’享誉全国,在许多史书中都被提及盛赞。这大概算是南京有商标以来最早在全国扬名的品牌之一了。”

 


晚清时,酱油酱菜被官方垄断

清《金陵物产风土志》上记载:“盐制竹笋、莴苣、生姜、豆椒各种曰小菜。”到了清咸丰四年,整个南京城的小菜酱园都被封, 而由“浆人衙”来主管制酱油和酱菜。“浆人衙”有总馆和分馆,设在南京的花牌楼大街,总馆开浆园,分男店和女店主制,分馆制酒浆、作料和酱菜。另外主制醋的机构设在北门桥一带。

 


这两个酱菜商标也都是南京酱醋业发展的“注脚”


清末民初,酱园业“三足鼎立”

年代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南京的商埠开放,南京的酱园业日渐兴盛,形成了具有京、扬、绍三帮特色的酱园。”王伟讲述时,记者刚好翻开一份。20 世纪50 年代成文的《南京酱园业调查》档案,可见这“三帮鼎立”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彼时——

京帮以开于1909 年的元记陈义森酱园为代表,扬帮以开于1910 年的徐恒大南号酱园为代表,绍帮则以仁和泰酱园等为代表。三帮自成体系,从生产工具、技术要求到操作方法都大相径庭。“京帮”,讲究香、嫩、脆、存,代表产品有萝卜响、酱头菜等;“扬帮”,追求鲜、甜、脆、嫩,代表产品是乳黄瓜;“绍帮”,以制作时令菜见长,品种不多,代表产品有贡瓜等。

 


新中国成立后,酱园业四次“进化”

几乎每年,都会有这样一份“酱园业调查”留存。南京的酱园店铺在20 世纪中期一直维持在200 户左右。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酱园公私合营;1982 年,南京市酿造公司成立;1987 年,公司下的各个酱品厂改称调味品厂;到1996 年,南京市酿造公司和下属企业改制、组建为南京酿造集团。慢慢的,那些曾被打上各自酱园店烙印的酱油、酱菜,开始走上瓶袋灌装的标准化生产之路。


这样的打酱油买酱菜的情景,还能引起很多老南京的回味


“万美酱园”这个商标有谁记得?

在南京市档案馆,几十份当年南京酱菜和酱油产品的老商标、老标牌档案,最老的商标是一张20 世纪的“万美酱园”,字是繁体字,从右往左排列,和后来大部分商标都是竖排不同,这是一张横商标,下面还有地址:“南京集庆路三十六号”。商标带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朴素感,“万”字招牌也以当时最流行的五角星图案装饰。

之后,是国营红旗酱品厂出品的“虾子酱油”,地址在长乐路42-4 号,商标样式相较之前显得更流行些。

及至后来,酱油品种越来越丰富,从一开始只有酱油,不分口味,到后来分为“虾子酱油”“黄豆酱油”“冬菇酱油”“面抽酱油”……醋和辣酱商标也不断变化:桂花香醋、金陵特制香醋、姜汁醋、金钩辣酱、虾籽辣酱、芝麻辣酱、家常辣酱——可见南京人的口味越来越丰富。最让人大开眼界的还是金陵酱菜。“金陵酱菜”是个统称,有很多不同的品种:香辣条、五香味菜丝、可乐丁、翡翠莴笋、八珍菜、辣丝、精制口香片、白糖乳瓜、多味红干条、宝塔菜……

 

档案馆留存资料中南京最老的酱园商标

来源:江苏档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