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大学商学院艺术品鉴赏班学员观展中亚美术馆——“线粒体·源”艺术展

 天宇楼33 2016-05-28

“线粒体·源”艺术展


艺术家:马一平、何多苓、郭维新、王龙生、刘勇、林晓明、曾朴、吴江涛、王小双、

黄云飞朱可染、刘纬、吴奇志



此次活动策展人管郁达,展览总监林晓明,出品人辜亚辉(四川大学商学院艺术品鉴赏班学员)

展览地址:四川德阳凹街中亚美术馆。


身体“线粒体”与视觉文化记忆的奇点

管郁达

艺术史主要由我们关于视觉文化的记忆构成,追溯这个记忆之源的文化冲动,同样也关乎身体,或者说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作为细胞中许多微小的发电厂之一的线粒体以令人惊奇的方式控制着我们的肉身:这是我们今天的视觉文化正在遭遇的一个记忆的奇点。

对于那些发生在过去的、我们感兴趣的艺术事件和艺术作品,只有从某种视觉文化集体记忆的框架中才能重新找到它们的适当位置。当这些框架变化的时候,相应的记忆变化就会发生。艺术史中潮流、风格的演进往往是记忆变化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名为“线粒体·源”的展览,会将马一平、何多苓、郭维新、王龙生、刘勇、林晓明、曾朴、吴江涛、王小双、黄云飞、朱可染、刘纬、吴奇志,这十三位年龄不同、身份各异的艺术家聚在一起的原因。首先,他们都是川音美院的教师或学生,在学术传统、绘画技艺、艺术精神方面存在着一种代际的传承关系;其次,这种代际的传承关系更多地与艺术家个体身体或生理上的记忆相关联,而非仅仅是一种既定文化的规训与被动学习的结果。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 何多苓《杂花写生之五》布面油画  100×80cm  2011



▽马一平《俄罗斯情怀3——列维坦后裔》

布面油画 80×60cm 2015


▽郭维新 《谜一样的场景》 布面油画 205 × 180cm 


▽刘勇《诸葛村的红灯笼》 综合材料  150×150cm  


▽王龙生《老石桥》布面油画 68×45cm  2015



▽林晓明《浅丘布面油画  80×100cm 


▽曾朴《heart60》布面油彩  50×30cm 2014

▽吴江涛《寻梦--寂寥未是采花人》布面油彩  20×25cm 2013

▽王小双 《都市心绪》布面丙烯 60×50cm 2016


▽黄云飞 《旅行者 》65×60cm 


▽朱可染《石头记3》


▽吴奇志 《风景》 


▽刘纬 《克隆15号》布面油画 150× 0.65cm 2011


“线粒体·源”这个展览,和马一平、何多苓、郭维新、王龙生、刘勇、林晓明、曾朴、吴江涛、王小双、黄云飞、朱可染、刘纬、吴奇志十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试图回答的是:基于身体经验之上的人类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没有终结,我们还在把机器开开关关。机器没有真正取代我们,艺术在科学之外。艺术也是我们身体经验的延伸。人类仍在为机器人设置程序并塑造我们所居住的四维虚拟/真实世界,不过那些世界现在也在反过来塑造我们。新一代人展现出新的条件反射行为—他们不再拥抱自己的玩具,而是戳戳点点,期待回应。


学员们观展:

    期间,感谢著名画家马一平教授、当代知名画家王小双、刘纬等为学员们耐心、细心的讲解,同时,也要感谢艺术品鉴赏班学员辜亚辉先生的诚挚邀请,让同学们更一步深入的感受到了生活、艺术、学习为一体的生活态度和艺术精神。



开幕式现场


马一平教授与艺术品鉴赏班同学们合影



画家王小双与学员交流




画家刘纬与学员交流




同学们观展、交流现场


线粒体与视觉文化记忆的奇点带给我们许多思考。真正的问题在于,哪些人类精髓会随肉身一起保留下来,以便将来贡献给我们所要栖身的机器?我们看上去像是安妮·麦卡芙瑞所著《唱歌的飞船》中的“大脑飞船”吗?还是更像《黑客帝国》中的能量源?包含线粒体的细胞引领了属于多细胞生物的非凡未来,在它以前绝无仅有。人类容身的机器也许会创造出一个更加奇妙的未来世界。但是假若如此,人类所获得的基本属性还剩下多少呢?绘画、音乐、诗歌是吗?可是,假如奇点已经到来了呢,看上去会如何呢?在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视觉文化活动中,线粒体是细胞中许多微小的发电厂之一,这些发电厂以令人惊奇的方式控制着我们的生命和身体:这是艺术、音乐、诗歌的生命生理学原点,也是视觉文化记忆的另一种隐秘已久、现在才开始打开的传统。

管郁达

 2016年5月1日于昆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