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说《琼林》之十三:齐妇含冤

 zhihui2016 2016-05-28

    齐妇含冤,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霜。

 

    文字上的意思是:汉朝东海郡有一孝妇窦氏含冤而死,上天因而震怒,三年都不下雨;战国时候邹衍被屈捕下狱,六月盛暑天气,忽然飞起霜来。

 

    据《汉书》记载,汉代东海郡有一位妇女窦氏,年轻时丈夫儿子相继去世,窦氏侍奉婆婆,非常孝顺,但婆婆怕拖累窦氏,上吊自杀。窦氏的小姑知道后,诬告窦氏杀母,于是郡守将窦氏定罪处死。之后,东海郡三年干旱无雨。新郡守上任后,狱长于公将窦氏之冤告之,新郡守为窦氏平反昭雪,告诸世人,并率左邻右舍在窦氏灵前忏悔。这样,天才开始下雨。

 

    元朝剧作家关汉卿根据“东海孝妇”这一历史故事,经过改编创作,写出代表作《窦娥冤》。

 

    《窦娥冤》的剧情是这样的:女主角窦端云,她的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功名而无钱还债,将其卖给蔡家当童养媳,并改名窦娥。结婚后不久,年轻的丈夫因病去世,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苦。

 

    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讨债,赛芦医为了逃债就起了谋财害命之心。蔡婆差点被赛芦医勒死,恰好被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仗着自己救过蔡婆,恃恩逼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窦娥。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就在汤里下了毒。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结果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蔡婆为免除灾祸,息事宁人,就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买通县令,告到官府说是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官府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承认是自己下的毒。

 

    窦娥在临刑前,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过了三年,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题名,考取了状元,得到了皇上的重用。有一天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第二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结果,张驴儿和县令被判处死刑,赛芦医被发配充军,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最后窦天章还应允窦娥之灵的要求,将蔡婆接到自己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

 

    这就是“孝女窦娥”的故事。

 

    邹衍下狱,六月飞霜。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是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

 

    李白曾写过一首五言诗:燕赵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这个故事还得扯远了说。当年,燕昭王即位,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可是没有合适的人才帮他成就大业。于是他就来拜访老臣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永世难忘。如今燕国国力弱小,又没有贤人来帮我雪耻,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千金市骨”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有个侍臣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国君挺高兴,就给了他一千两金子。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却死了。侍臣就用五百两黄金,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后,国君大发雷霆:“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回答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吗?”不出所料,五百两黄金买马骨的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心爱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就给燕昭王出了一个主意:大王真想招贤纳才,不妨就从我身上做起,让天下人都看到,像我这样不才的人尚且受到您如此的尊重,何况那些德才大大超过我的人呢?   燕昭王就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燕昭王每天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后来,燕昭王还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觐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屈庸从卫国来。本文中的主角,谋士邹衍从齐国来。邹衍到了燕国,燕昭王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在前面清洁道路。入坐时,燕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座上,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昭王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后人因此便用“拥慧先驱”和“碣石宫”来比喻尊礼贤才。

 

    与此同时,昭王还重用了从魏国投奔而来的乐毅,委以国政和兵权,乐毅改革让燕国走向了强盛。

 

    而同时,齐国却渐渐走向了滑坡:对内不恤民力,横加赋敛,对外不断用兵,惹得诸侯不满。

 

    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认为报仇雪耻的时机已到,决意举兵伐齐。而因为邹衍是齐国人,对于齐燕战争,多有反对意见。这就为他日后埋下了隐患。


    燕昭王死后,惠王继位,他听信关于邹衍反叛谋反的谗言,将邹衍下狱。邹衍在狱中仰天大哭,时值六月,天上竟然飞起霜来。惠王见状,知道必有冤情,于是将邹衍释放,官复原职。

 

    还有一个故事,可以来说明邹衍的智慧。

 

    话说在赵国。在《乱说过秦论》中提到过的一个主角——平原君。当时流行食客文化,平原君就是其中之一。平原君好养士,门下的食客常有几千人,其中有个公孙龙。公孙龙又是什么人呢?就是号称“白马非马”的那个人。能够把白马说成不是马,且全国人民都没有一个人能辩倒他,可见这个人的辩才非同一般。曾经一度,公孙龙就成了平原君的座上客。

 

    有一次,孔穿,也就是孔子的七代孙,来到了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通过激辩认为奴婢有三只耳朵,把孔穿辩得无以回复、哑口无言,只有告退逃跑的份。

 

    事后,平原君问孔穿: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孔穿回答:奴婢实际上长着两只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通过空对空的辩论,奴婢却又长着三只耳朵。辩赢的,却不是事实;事实上存在的,却又辩不赢。我想再请教:您是想选择赢的,但却是虚假的,还是想选择输了的,但又是属实的呢?平原君也无以回答。

 

    之后,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邹衍回答:我才不屑于这种无意义的辩论呢。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辩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辩输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从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做法,有害君子风度,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崐缴纫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

 

    听完邹衍的这一番讲话,在座的人都齐声叫好。从此以后,公孙龙就在平原君这里受到了冷落。

 

    一个真正智慧的人,是不屑于无意义的辩论的。这正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不与蜩﹑学鸠激辩的道理。当小年遇到大年、小智遇到大智的时候,真正智慧的人,莞尔一笑就可以了,不必在言语上占什么上风。

 

    对于智力相差太远的人来说,真理并不是越辩越明。当秀才遇到当兵的时候,只会是有理说不清。我们应该从邹衍身上,学会不争论、不叫骂、不吵架的那种宽容、从容和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