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完整版)

 menxue2020 2016-05-29

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   钱初熹


摘要

大数据时代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未来教育必须与时代同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掌握并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本文提出“以视觉、造型、空间、创意、美感为核心的美术素养与21世纪技能相对应,通过学校美术教育,每一名青少年都可以获得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世界中生存与交流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美术素养”的观点,并围绕如何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帮助青少年掌握21世纪技能以立足于生活并对他们的社区与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开展深入的研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美术教育      创新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工作、教育与技能的变化

(一)2030年的新职位需要富有创意的员工

21世纪的科学最新成就——人工智能反映了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科学家们预测,到2035年,具有人工智慧的机器人已经成为人类的伙伴,甚至是家庭成员,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到2025年,现有职业中有近50%将逐渐消失。

《加速迈进2030年——未来的工作和工作场所》报告指出,丧失职位不一定等于丧失工作,在未来,机器人和计算机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它们摧毁的要多,只是改变人类负责的范畴。成排摆放办公桌的工作场所将变得完全多余,从“工作场所”的概念向“可以工作的地方”转变,并延伸到工作场所以外的空间;有各种各样闭门静思之处和团队协作之地,人们可以在特定时刻灵活选择最适合他们工作的地点;虚拟工作方式不断增加,信息整合平台的出现为待开发的工作空间打开了市场通道。[1]届时,新职位空缺将趋向要求应征者更具创意、情感、社交技巧以及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会有更多自由工作者(如室内设计师、时装设计师、摄影师、手绘画家等),也会衍生出一些20至40人的小型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速度及固有技术,挑战大企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认为工作中的幸福感、职业目标和工作的意义同财富成就比起来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为了吸引人才,未来的公司不仅要小巧灵活美观,还要真实可靠:它们需要拥有真实的价值观,并真正地为社会福祉贡献力量。

(二)移动学习促进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移动学习指导原则的目的及适用范围》中明确指出:移动学习涉及使用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组合的移动技术,使学习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支持广泛的教育目标,如学校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改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移动技术正在不断地发展:设备多样性,包括广招、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便携式音频播放器和手持式游戏、控制台。未来移动技术的列表会有所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广义的定义:移动设备,只需承认它们是数字,易于携带,通常拥有和由个人控制,而不是一个机构,可以访问互联网,有多媒体功能,并能方便,大量的任务,特别是有关沟通。[2]

教科文组织相信移动通讯技术能够给不同背景的求学者带来更丰富多样的受教育机会。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处不在的移动通讯设备—特别是移动电话及近来兴起的平板电脑——已成为世界各地求学者获取信息、简化管理及促进学习的创新方式。移动学习的独特优势远不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移动学习是一种对实地的现实:学生和教师从莫桑比克到蒙古正在使用移动设备访问丰富的教育内容,交谈,并与其他学员分享信息,引起来自同行和导师的支持。

(三)21世纪技能

科技的超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与移动学习的普及与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未来教育必须与时代同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急需找到一种正确的教育思想与实现这一思想的具体途径,才能引领未来教育走向成功。但是,迄今为止,我们的教育系统依然沿袭远古教育的范式,这样的教育很难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也无法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不断应对各种挑战的21世纪人才。

伯尼·特里林(BernieTrilling)、查尔斯·菲德尔(CharlesFadel)在《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一书中指出:近几十年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直在发生巨变——先进的技术与交流手段、迅猛的经济发展与激烈的竞争、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加剧的全球性挑战(从金融危机到全球变暖等)。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保持不变,那我们该如何应付未来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教育,不仅包括传统教育科目,如阅读、写作、算术等,更应注重适应现代社会的主题,如全球化意识、金融/经济、健康与环境保护素养等。

简言之,21世纪的技能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Learningand innovation skills,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数字素养技能(Digital literacy skills,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生活和职业技能(Life and career skills,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与领导力等)。[3]

21世纪的学校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并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那么,学校美术教育究竟对教会学生掌握21世纪技能有怎样的独特贡献?如何通过美术课程与教学,帮助青少年掌握21世纪的技能,以立足于生活并对他们的社区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学校美术教育的独特贡献

科技进步与传媒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也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特别是进入大数据以来,无处不在的图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早在1980年就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即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这是因为,在今天的世界中,人们采用多种通讯类型传递信息,如口头或书面语言、图像,公式、符号,声音、手势、图表、文物等,语言绝非唯一可用的通信系统,许多类型的视觉图像和符号有特定的意义。传统意义上读写能力仅限于识字能力,如今我们需要以不同类型的读写能力来阅读或撰写不同类型的文本,其中离不开美术素养(亦称“视觉素养”或“视觉读写能力”,Visualliteracy)。

如今,在大数据时代的视觉文化背景下,所有的年轻人都有一个新的使用图像技能的需求,新的能力需求不仅改变了学习环境,同时改变了工作场所。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从事任何一门工作的人都要高度依赖美术素养,美术素养已成为全体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没有接受过学校美术教育、无法识别与理解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以及不会用图像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人将难以进行优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无法为自身的社区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

我们认为,以视觉、造型、空间、创意、美感为核心的美术素养与21世纪技能一一对应。通过学校美术教育,每一名青少年都可以获得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世界中生存与交流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美术素养。

(一)美术课程促进学生学习与创新技能的发展

美术是独特的,提供与科学、数学和哲学、文学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是地球上所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并以创意和知识、技能推动社会文化、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美术是极其丰富的,学校美术课程同样丰富多彩,其范畴涵盖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新媒体艺术等,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工具、技术和过程。

大脑研究证实,富含背景和多感官的指令更容易学习和记忆,学校美术课程提供的正是富含背景和多感官的指令。美术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当我们解读、传递、创造图像信息时,与文字、数字、声音等各种资源进行交互所带来的意外发现,易于激活不能用考试来代替的创意、想象、思考、情感和观念,促进流畅的思维方式。

案例研究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在上海市4所中学进行教育实习的本科生,针对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中学生对上海地区视觉文化缺乏了解和理解的问题,开发以“上海影像”为焦点的中学校本美术课程。实习教师带领中学生围绕“上海影像”这一议题,通过文献检索、课堂讨论、实地考察、参观艺术博物馆、对民间艺人和上海居民进行访谈等方法,汇集上海影像文化资料。在此基础上,实习教师与中学生一起,根据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对资源进行筛选,开发了《家乡“印”象》、《外滩一日游》、《你好!金山农民画》、《上海味道》、《沪剧新生》等单元课程,并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课题,采用绘画、摄影、摄像、绘本创作、视觉笔记、模型制作、声音等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与手段进行创作,并将学习过程与结果加以展示,开展多主体评价。


例如,实习教师陆旻奕开发的《外滩一日游》单元课程的教学活动分为5个环节:(1)教师带领初中生到上海外滩进行考察,学生用文字、手绘、摄影、摄像等方式记录考察结果;(2)每位学生选取中山东路上的一座建筑进行探究性学习,了解其历史,分析结构和样式;(3)用粘土制作这座建筑的模型;(4)设计并制作一张建筑名片,包括这座建筑的照片、手绘图形、中英文介绍等(图1);(5)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建筑名片和建筑模型,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自己的作品,开展自评与互评,最后将建筑模型放在外滩地图的相应位置上,组成外滩建筑群,全班学生合作完成外滩立体地图的作品(图2)。通过这一单元课程的学习,学生以美术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摄影、手绘、雕塑、文字、声音等多种表现方式和手段,全方位表达了对上海典型的外滩文化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将有助于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成都、合肥和厦门的中学进行教育实习的本科生成功开发并实施了“成都影像”、“合肥影像”、“厦门影像”的校本美术课程。在实习教师的引导下,中学生们激发起好奇心,热情地对美术媒介和工作流程进行探究与试验,学习如何做出选择,拥抱跨学科的方法,促进积极的和复杂的学习,感受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高峰体验,与他人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学会协调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对美术世界进行探索,理解持之以恒的价值,获得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以及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美术课程拓展学生的数字素养技能

互联网是性能高超的图像信息的一个惊人的来源,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术世界引入课堂,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是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处出现的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门类。

融美术素养与媒体素养为一体的新媒体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取用、理解和创造数字素养技能的有效途径。学校美术课程中的新媒体艺术单元包括摄影、摄像、计算机绘画、计算机设计、视觉笔记、动画、小电影等的解读与创作。

案例研究

一些美术教师认为,中小学缺乏设施和设备,自身也不了解新媒体艺术,因此无法开发新媒体艺术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其实,新媒体艺术课程并没有指定特定的技术或技巧,它适合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2011年8月1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初熹发起,硕士研究生吕莹燕及研究生团队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举办了由中小学生自主策划、创作、组织并实施的“海上夏日清风动画季”,有来自各所幼儿园、中小学的100多名学生参与了这次动画季活动。

以中小学生为策划团队,展映并评选他们自己创作的动画,这样的动画节在国内是首创的。学生掌握了信息媒介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能够有效地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并使用数字媒介创造作品,正确认识和处理与数字媒介相关的审美、人文与社会等问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中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对时间的把握能力、耐力、综合运用美术、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和音乐等多学科的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组织能力、责任心、行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大数据时代下,高品质的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越来越多地将媒体技术与美术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处于大数据时代的中小学生在运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软件、网络等方面很少有技术上的瓶颈,他们充满激情地快速投入创作活动之中,并能持续较长的时间,美术素养与媒体素养以及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显著提高。未来数字世界艺术的教学是无止境的,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学习如何构建数字化艺术世界的方法,并让他们意识到数字化艺术世界付诸真实世界(如利用3D打印技术等)的可能性。

(三)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技能

 20世纪,人们经常整天做着同样的事情,每个人从事一种简单的工作。如今,协作、跨学科与需要发挥创意的复杂工作是常态。根据神经学领域的新发现,当人们尝试去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时,左右脑就会协同运作,创意由此诞生。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废旧物品越来越多。如何对废旧物品进行循环使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围绕“变旧为新”的议题设置美术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生易于发现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各种联系,形成左右脑之间的关联,灵活运用全脑思维,激发创意,就能找到圆满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提高创造能力,获得现在学习以及未来职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满足,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案例研究

2010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本科生在教育实习期间,以原有的“变废为宝”课程为基础,开发了帮助中小学生发展创意、予旧物以新的价值的美术课程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实习教师指导学生灵活利用废旧物品开展主题式或项目型创作表现活动,为学生提供开展独立试验和探索的时间,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对废旧物品作出明智的选择和审美判断,提高审美品位,并注重对学习成果的评价。

例如,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发现城市中小学生衣柜中的衣物越来越多,有些衣服只穿过数次就觉得过时,再也不穿了。他们号召学生收集旧衣物,经过巧妙设计后动手将旧衣服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既符合时尚潮流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衣(图5);或者将旧衣服裁剪成布条,进行再设计,制作成灯笼,予以新的功能与价值,充分显示了设计的力量(图6)。又如,在世博会即将举办之际,实习教师鼓励中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指导学生进行再设计,利用瓶子创作“海宝”雕塑作品,陈列在校园内(图7)。这一活动将设计中“以旧改新”的意义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从个人生活的层面提升为公益活动。

通过发挥创意予旧物以新的价值这类单元课程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尝试解决方案,并验证这些是有效的。学生从废旧物品中发现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各种联系,形成左右脑之间的关联,设计并制作作品,挖掘出新的生命,认识到其中的美丽,并重新开发其功能,这个过程令人兴奋。学生由此发展了美术知识和技能,形成了解决身边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除以上案例研究外,鉴于空间的视觉化能力在青少年的学习、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进行了2维与3维或多维空间转换的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案例研究,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智能。我们还进行了美术鉴赏的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案例研究等,旨在提高在视觉文化转型背景下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这些课程与教学研究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总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生活和工作相关的美术词汇和概念,用自己想法或意愿探索材料和技术,开始独立工作或利用云平台与同学协同创作,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图形程序创建数字图像或视频,保持学习环境井然有序,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负责;在以选择为基础的美术课堂中,学生的领导机会是非常丰富的,如策划新的展示方式,布置展示会场以展示各种类型的作品,组织发表会,用口头和书面表达形式展现自我,并欣赏与评价他人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就能获得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工作能力、责任感与领导力。


三、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美术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近十年,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文化日趋多元化倾向,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澳大利亚等国的视觉文化发生了历史上重大的转型。这一转型主要表现:[1]其一,创意的重点已经转移为对创作对象的思考与观念艺术的关注;其二,摄影、电影和印刷媒体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其三,数字技术已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并开发了电子创意领域;其四,提倡以国家为基础的视觉文化的审美理想,对土著传统艺术和工艺产生了新的兴趣并重新加以认识;其五,美术的语境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全球性的运动,难民和移民已经改变了社会的文化融合。

2014年7月7日至11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举办了第34届国际美术教育学会(InSEA)世界大会。这次大会探索和研究的主题为:“通过美术的多样性”(Diversitythrough Art),其关键词是“变化·连续性·语境”(Change, Continuity, Context)。大会展示在视觉文化转型时代,美术及其教育的多样性,以创新、当代艺术在整个亚洲的增长、整个太平洋地区传统文化和土著文化复兴的意识、新媒体艺术教学等为重要议题,各国代表从本质上审议了古老的文化和新的实践对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积极迎接挑战。

(二)成为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挑战的美术教师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为学习者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平、宽容、全纳、安全和可持续的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态度,这些都是当代和后代人所必需的应对未来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元素。美术教育的出发点与一般教育的出发点一样,承认教育在理解并解决全球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与环境问题方面的相关性。它还意味着承认教育在超越知识和认知能力发展、建立学习者的价值观、社会和情感技能与态度,推进国际合作和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教师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人类的差异和认知的复杂性,使学习无法通过单一的假想的标准经验和途径获得。我们要把差异巨大的个体培养成为美术教师,而美术教师还有使差异巨大的中小学生群体达到比以往更高的预期标准。因此,如今,美术教师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教师去传递课程或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而要让未来美术教师以深度学习为目的,不仅要知道材料的教学,更需要理解中小学生是如何进行美术学习的、哪些经验能帮助他们联结已知的和需要知道的、哪些教学变化能保证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获得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和交流必不可少的美术素养。今后,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进一步开展有力的美术教师教育,培养一大批拥有火炬、擅长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富有创新精神、出类拔萃的美术教师。

总之,在激励变动的大数据时代,人类面临已经威胁自身生存环境的严峻问题,美术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培养造型的感觉与技能,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用个人的创造力为自身的社区与社会作杰出贡献的意识与能力。我们坚信:学校美术教育支援21世纪技能,为学习者提供发展和扩大21世纪技能的机会,使他们能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略)



        钱初熹,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InSEA日本美术教育联合会特别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