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生:万物的功用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5-29

第一卷

孟春纪

本生

万物的功用问题

 

【原文】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1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2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3必亡。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45,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6,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8,招无不中;万物章章9,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10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11,此之谓全德12之人。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13,务以自佚14,命之曰招蹶15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16曼皓17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译文】最开始产生万物的,是天;养成万物的,是人。能养上天所赋予生命而不触犯它们的,叫做天子。天子的行动,以保全天下的缘故,这就是设立官职的原因。设立官职就是保全生命。如今世上迷惑的君主,多设官职反而伤害生命,那么就失去设立官职的意义了。比如修整军备的人,本是防备盗寇。如今修整军备反而是自己人攻打自己人,那么也就失去了修整军备的本意了。

那水的本性是清澈的,用泥土搅动,所以就不能清澈;人的本性是长寿的,用物来搅动,所以不能长寿。所谓万物,是用来养育性命的,并不是被性命所养育的。如今世上的人,迷惑者多是用性命养育万物,那么这就是不知晓轻重了。不知晓轻重,那么就视重的为轻的,轻的为重的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每次行动无有不失败。以此作为君主,就是背离;以此作为臣子,就是混乱;以此作为儿子,就是狂妄。这三样国家只要有一样,没有侥幸必然灭亡。

如今有声音于此,耳朵听后必然停止于满足,但听后会使人耳聋,必然就不会去听。有颜色于此,眼睛看了必然停止于满足,但看后会使人眼盲,必然就不会去看。有味道于此,嘴巴吃后会使人必然停止于满足,但吃后会使人瘖哑,必然就不会去吃。因此圣人对于声色滋味,利于性命的那么就取来,伤害性命的那么就舍弃,这就是保全性命的道路。世上高贵富裕的人,对于声色滋味,多有迷惑,日夜追求,侥幸得到那么就收藏起来。收藏起来,性命怎能不受到伤害?

万人持弓,共同射一个靶子,靶子必然会被射中;万物遮障,以伤害一个生命,这生命必然会受到伤害;万物以方便一个生命,这生命必然能够生长。所以圣人之所以控制万物,就是要保全天下。天下保全了,那么就会精神平和,眼睛明亮,耳朵听见,鼻子能闻,口腔敏锐,三百六十骨节都能通达利好了。像这样的人,不说话也能使人信服,不谋划也能恰当,不思虑也能得到,精气能通达天地,神气能覆盖宇宙,对于万物无不能接受,无不能包裹,就像天地一样;在上作为天子而不会骄傲,在下作为匹夫而不会昏乱糊涂;这就叫做保全规律的人。

高贵富裕而不知晓人生道路,正足以为祸患,与其如此还不如贫贱。贫贱之人获得万物很难,虽然想要过度享受,又从哪里弄到呢?出门乘车,进门以轿,务必使自己安逸,这种方式叫做招来动乱的机理;肥肉醇酒,务必使自己勉强吃喝,这种方式叫做烂肠的食物;华丽妙曼皓齿,配上郑国、卫国音乐,务必使自己快乐,这种方式叫做砍伐性命的刀斧;这三种祸患,都是高贵富裕所招致的。所以古代有不肯高贵富裕的人,是由于重视生命的缘故,并不是要夸耀清贫的虚名,而是为了实在的根本。那么这种论说不可以不明察。

【说明】本节《本生》着重论述万物的功用的问题,万物是为人类服务的,是为人类所利用的,可是迷惑的人们却是为万物而服务,被万物所利用。人们之所以吃喝,是为了身体的需要,可是许多人为了满足口味的多样化,却不管身体是否需要。人们之所以乘坐车辆,是为了加快速度,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可是许多人仅是懒惰,或者是享受,身体是安逸了,可是安逸的身体却机能退化了。悦耳的音乐本是一种享受,可是许多人却沉溺于音乐而不能自拔。悦目的色彩本是一种享受,可是许多人却沉溺于色彩而迷惑。所以本节提倡贫贱的生活方式,意思是,贫贱的生活方式不能使人过多地沉溺于物质之中,所以才能使人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与子思提倡的中等的生活方式相近,可是却稍逊一筹。子思在《中庸》里说: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诚心于富贵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富贵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贫贱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贫贱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患难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患难的生活方式。君子无论进入什么情况下,没有不是悠然自得的。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是根据天地万物的道路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人们最需要遵循的一种生活方式,遵不遵循这种生活方式,全在于各人自己的意愿。因为只有遵循这种生活方式,人生才能够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是勉强自己遵循这种生活方式而造成痛苦,那也就不对了。所以这个中庸之道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它、找到它。然而,子思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中庸之道上,他从个体延伸到了天地大自然,延伸到了整个人类。天地化育万物,并没有想要占有万物,也没有要求万物回报,它们都是按照中等的需要和需求而走着各自的道路,而运行着的,因此每个人和整个人类也应该保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然而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却无视天地的本性而想要占有万物,想要万物都给予回报,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所以人类也就逐渐迷失了本性。如果能够认识到天地本来就是如此,我也如此,那么就能尽到人的本性了。什么叫本性?就是本来如此,本来就是如此,只有做到天下那周密而周到的诚信,才能够尽到本性。如果人类与天地大自然都能尽到本性,还有什么诚信不诚信?本来如此的也就是诚信的。只有本来不如此的,才会有不诚信的。所以,天地能够尽到本性,人则应该尽到人的本性;然而很多人为什么不能尽到本性呢?那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天地本来就是如此。因此,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必须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这就将中庸之道提高到全人类。

——————————————————

【注释】1.撄:(yīng)《孟子·尽心》:“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正字通·手部》:“撄,触也,迫近也。”这里用为接触、触犯之意。

2.抇:(hu)搅动。《吕氏春秋·孟春纪》:“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

3.幸:(xìng)古通“倖”。《管子·正》:“遏之以绝其志意,毋使民幸。”《荀子·王制》:“朝无幸位。”《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幸得脱矣。”《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这里用为侥幸之意。

4.慊:(qian)《孟子·公孙丑上》:“行有不慊于心。”《庄子·天运》:“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韩非子·难三》:“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礼记·坊记》:“贵不慊于上。”《淮南子·齐俗》:“衣若县衰而意不慊。”这里用为满足之意。

5.已:(yǐ椅)《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诗·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韩非子·扬榷》:“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6.瘖:(yīn)古同“喑”。缄默不语、哑口无言。《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

7.遁:(dun)隐匿。《吕氏春秋·孟春纪》:“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

8.招:(zhāo)靶子。《墨子·亲士第一》:“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吕氏春秋·本生》:“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9.章:(zhāng)古通“障”。《管子·乘马数》:“章四时守诸开阖。”郭沫若等集校引马元材云:“谓障而守之也。”陆德明释文:“章,本或作障,音同,注亦同。”《管子·轻重甲》:“君章之以物则物重,不章以物则物轻。”《字汇补·立部》:“章,与障同。”这里用为遮障,障碍之意。

10.制:(zhì志)《书·酒诰》:“矧汝刚制于酒!”《管子·枢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孙子·虚实》:“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贾谊《过秦论》:“制其兵。”这里用为控制、制服之意。

11.惛:(hun)《管子·四时》:“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孟子·梁惠王上》:“吾惛。”《战国策·秦策》:“皆惛于教。”《荀子·劝学》:“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韩非子·扬榷》:“齿乎唇乎,愈惛惛乎。”《说文》:“惛,不憭也。”《汉书·刘向传》:“臣甚惛焉。”《广雅·释诂三》:“惛,痴也。”这里用为昏乱糊涂之意。

12.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13.辇:(nian)《诗·小雅·黍苗》:“我任我辇。”《周礼·乡师》:“与其輂辇。”《左传·庄公十二年》:“以乘车辇其母。”《左传·襄公十年》:“辇重如役。”《楚辞·七谏》:“骥踌躇於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战国策·赵策》:“恃辇而行。”《说文》:“輦,挽车也。”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轿。

14.佚:(yi)古通“逸”。《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论语·季氏》:“乐佚游。”《孟子·尽心上》:“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荀子·仲尼》:“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韩非子·饰邪》:“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广雅》:“佚,乐也。”这里用为安逸之意。

15.蹶:(jué掘)《诗·小雅·十日之交》:“棸子内史,蹶维趣马。”《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蹶,动也。”陈奂传疏:“蹶训动,犹扰乱也。”《荀子·富国》:“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足部》:“蹶,又为兴起之义,与僵仆相反而相成,盖蹶者必起也。”这里用为兴起、动乱之意。

16.靡:(mi)《诗·大雅·烝民》:“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诗·周颂·烈文》:“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文采则女工靡。”《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韩非子·存韩》:“文其淫说,靡辩,才甚。”这里用为华丽、美好之意。

17.皓:(hào)《诗·唐风·扬之水》:“白石皓皓。”《小尔雅》:“皓,白也。”《孟子·滕文公上》:“皓皓乎不可尚已。”《韩非子·杨权》:“曼理皓齿。”曹植《洛神赋》:“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这里用为白、洁白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