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脾胃病学》下焦病(上)

 巾帼 2016-05-29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四章   下焦病


第一节   概述


阑门——魄门(大肠、肛门)属下焦,为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出而不入,体阳用阴而法地(肝、肾)。《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下焦如渎”,《温病条辨》曰:“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故下焦宜通,通则传导下行。太阳膀胱亦属下焦,主水(阳明大肠主谷),构成大肠——膀胱轴,排泄人体水谷气化废物。下焦病主症便秘腹胀。上行极而下者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宜下之。病在右半结肠者,大便多粘液脓血稀便;病在左半结肠及其以下部位者,大便多燥结。病在结肠,多有腹痛,病在直肠,多里急后重。


《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故凡病二便不利者,法当先利二便。调二便之法,利小便所以实大便,通大便所以通小便,是恒调下焦的基本治则。


若大便泄泻而小便短少者,宜五苓散或真武汤,久利伤阴者宜猪苓汤。若大便溏薄而小便反多、其人萎黄虚浮,脾虚气陷、精微下注者宜参苓白术散;肾虚火衰,二关不固者宜金匮肾气丸或真武汤。若大便秘结而小便频多者乃水液偏渗膀胱,宜麻仁丸。若大便秘结而小便短少,水停肠间者如《素问·气厥论》所云:“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水,水之病也。”方己椒苈黄丸;湿阻气机,气化不行者宜宣清导浊汤;热甚伤津或数下亡阴、津伤肠燥者宜增液汤增水行舟。


若小便短少而大便秘结,肿者以舟车丸、疏凿饮子下之;黄者以茵陈蒿汤下之;淋证、癃闭宜自拟石虎黄草煎(石韦、滑石、琥珀、虎杖、大黄、黄芪、蒲黄、黄柏、川淮牛膝、升麻、肉桂、冬葵子、通草);下焦蓄血者宜抵挡汤、丸或桃核承气汤下之。


寒湿阻遏,二便不通者宜半硫丸。关格大证宜真武汤加大黄。若水饮停蓄,自下攻上,凌心、射肺、干胃,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支饮大便秘结者宜宣白承气汤加葶苈子,二便不利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悬饮小便不利者宜香附旋复花汤,大便秘结者宜十枣汤。


倒换散(《赤水玄珠》):荆芥、大黄等分为末,日二次,每次温水送服10g。若小便不通,大黄减半;若大便不通,荆芥减半。


胃中精微转输于脾,上归于肺,若肺气郁闭或脾虚气陷则中焦清阳不升,水谷精微自胃下迫大肠,泌走膀胱,故开宣上焦,升提中焦,亦可间接调节下焦大肠——膀胱轴。


若上焦不宣而泄泻者,寒湿阻滞宜藿香正气散,湿热下注宜葛根芩连汤。若肺气闭郁,湿阻便秘者,《伤寒论》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方以自拟六子通痹汤(炙枇杷叶、炙紫菀、射干、郁金、通草、杏仁、瓜蒌仁、枳实、梔子、槟榔、冬葵子,咽痛加牛蒡子)。《血证论·肿胀》篇曰:“皮肤水肿者,宜从肺治”。方越婢汤合五皮饮,或以叶氏枇杷叶煎(枇杷叶、杏仁、香豉、焦栀皮、通草、茯苓皮、滑石、苡仁)加蝉衣、芦根;若身发疮痍者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癃闭宜清肺饮。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宜参苓白术散。《灵枢·口问》篇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宜补中益气汤。《血证论·肿胀》篇曰:“大腹胀满者,宜从脾治之”,方实脾饮。脾虚气陷、湿阻便秘者宜自拟补中通便汤(党参、白术、黄芪、升麻、柴胡、枳实、当归、泽泻、黄柏、生甘草)。癃闭,宜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口腔上唇系带为观察大肠疾病的特异性标志(参见中篇第四章第一节),学者若能明出人之道,自然不致迷惑。



第二节   常见症状的辨证施治


一、痢疾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气分多白痢,血分多赤痢,气血倶病,则为赤白痢。故白痢多寒湿伤气,赤痢多湿热入血。湿热痢,久痢邪热伤阴,则转阴虚痢;暴痢热毒炽盛,则转噤口痢、疫毒痢;寒湿痢,久痢寒湿困阳,则转虚寒痢;寒热虚实错杂者易转休息痢。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肺肝肾。因肺脾为太阴,与阳明大肠为表里;肝肾与大肠同居下焦,病多相传。故其治重在升太阴肺脾之气,降阳明胃肠之滞,兼以疏肝补肾,燥湿泻热,行气活血。《丹溪心法》云:“身热挟外感,小柴胡汤去人参。后重积与气坠下之故,兼升兼消。五日后不可下,盖脾胃虚故也。后重窘迫者,当和气。痢疾初得一二曰间,以利为法,切不可使用止涩之剂。有热先退热,然后看其气病血疾加减用药。血痢久不愈者属阴虚。下痢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并热药。下痢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木故也。”本节所指痢疾,包括现代医学所谓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和结肠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原虫病、肠结核)。上述疾病亦有部分患者不以痢疾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如部份肠结核),宜随证治之。


(一)辨证论治

1.滞下

痢疾(细菌性痢疾)初起,多兼食滞,宜下之,方用枳实导滞丸或木香槟榔丸。休息痢遇寒而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属腑阳虚弱,寒积不化,宜用温脾汤或大黄附子汤温下之。《温病条辨》云:“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


2.湿热痢

方用芍药汤、葛根芩连汤、香连丸、白头翁汤化裁。

用药要点有四:

一为通因通用,反佐少量大黄,以除未尽积滞,亦可用酒大黄。

二为寒因温用,反佐少量肉桂,以启动下焦气化,且监制苦寒之品,又有燥湿之力。

三为加一味桔梗,肺与大肠表里同治,且有排脓之功。

四为痢疾一病,多气闭不行,故里急后重,尤宜调其升降,药如升麻、桔梗、防风、槟榔、木香、枳壳。《丹溪心法》云:“下部湿宜升麻提之。”虚实皆宜。


疫毒痢合用神犀丹。噤口痢用开噤散(《医学心悟》:人参、黄连、丹参、莲米、菖蒲、荷叶蒂、陈皮、云苓、冬瓜子、陈米)少量频服,徐徐下咽。或用《温病条辨》加减泻心汤(川连、黄芩、干姜、银花、楂炭、白芍、木香汁),倘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磨冲少量与服,再予前方。


3.寒湿痢

《温病条辨》云:“阳明寒湿,舌白腐、肛坠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广皮厚朴汤主之”。药用:苍术12?30g、人参6g、炮姜6g、厚朴9g、陈皮6g、炮附子6g,宜加木香12g、槟榔6g、当归12g、肉桂粉g(冲)、桔梗6g,纳呆者加酒炒川连3g。


4.休息痢

多寒热虚实错杂,方宜连理汤加木香、槟榔、桔梗、肉桂、酒军、升麻、当归、芍药,调其寒热。或用加减朱良春仙桔汤调其升降(仙鹤草30g、桔梗6g、乌梅炭4g、炒白术12g、木香6g、槟榔10g、生白芍9g、升麻6g、防风9g、炒二芽各15g、黄连6g、肉桂3g、炙甘草6g)或用九味白术散(验方)。


九味白术散:

党参15g   炒白术15g   云苓12g   木香9g   当归9g   酒炒黄连3g   葛根24g   乌梅9g   炙甘草6g


5.阴虚痢

《丹溪心法》云:“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下血者,宜断红散(吴俊清方):生地、阿胶、槐米、地榆煎送海蛸粉、白及粉、山药粉、云南白药一瓶(分5?6次冲服)。


本病凡有息肉者,均宜加乌梅。可加黄连、白芍、甘草、当归等,随宜。此方治慢性菌痢下血、克隆病,尤以溃疡性结肠炎,甚效。


6.阳虚痢

宜加味附子苡仁败酱草汤(验方)。

加味附子苡仁败酱草汤:

熟附30g   苡仁30g   冬瓜仁30g   败酱草30g   当归9g   肉桂3g   木香9g   升麻6g   干姜3g   桔梗6g   赤石脂30g   炙甘草6g

此为外科治肠痈之方,用于久痢不愈者,甚效本证常有据其腹痛下利而用理中汤不效者。《伤寒论》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当用下焦之药。

久痢阴阳两虚者,宜《温病条辨》加减理阴煎、地黄余粮汤、参芍汤合用(熟地、白芍、五味子、附子、人参、炮姜、云苓、禹余粮、炙甘草)。《温病条辨》又云:“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参茸汤主之。”药用:人参、鹿茸、附子、炒当归、炒小茴、菟丝子、杜仲。又云:“若其人但坠而不腰脊痛,偏于阴伤多者,可于本方去附子加补骨脂,又一法也。”久泻亦效。久痢之证,时有阴虚阳虚难辨者,乃邪入厥阴,寒热错杂。以大肠属下焦,位于左右少腹,通于肝肾之气,久痢之证,若不伤肾,必传于肝,方乌梅丸加赤石脂、诃子。

久痢有灌肠一法,方如锡类散加苦参、苍术等。护膜可用断红散(验方)加减。


断红散:

生地30g   槐米15g   地榆15g(浓煎取汁,入后药)   阿胶15g   山药粉30g   白及粉15g   乌贼骨15g   云南白药1瓶(分5-6次冲服)

缓解期宜脾肾双补,少佐苦寒燥湿。方用《温病条辨》双补汤加减(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白及、补骨脂、萸肉、乌梅、肉桂、苡仁、砂仁、白术、桔梗、当归、木香、败酱草、黄连)。

直肠息肉(或十二指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可用加味济生乌梅丸(乌梅、炮穿山甲、三七粉、僵蚕、皂刺、人指甲炮为末、醋法丸)。《东垣试效方》谓乌梅丸(僵蚕、乌梅)治“肠风下血,别无余证,但登厠便见,亦非内痔,服之立效。”

痢疾亦应重视对症治疗。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不效改升麻、防风,腹痛用白芍、甘草,排脓以苡仁、冬瓜仁、败酱草、桔梗,收敛加乌梅、赤石脂、仙鹤草。


二、便秘

阳明大肠体阴而用阳,阴津不下,大便不通,阳气不达,大便亦不下。阴津不下,有津伤(体不足)与火旺(用有余)两端,火旺责之阳明之阳,然亦与心火密切相关。盖阳土所生在君火,其火易动之故。火与津不两立,火旺则津伤,津伤则火旺(所谓阴虚生内热)。阴津不下,间亦有湿阻下焦者,盖客水(湿)阻滞,真水(津液)不布,大便不通。阳气不达者,有气虚与气滞不同,气虚责之脾肾,气滞责之肝肺,若瘀血阻滞,血瘀气滞,大便亦无从下。是知便秘不离大肠,然亦不止于大肠,盖五脏不调,皆令人秘。便秘虽多气病,然非独气病,盖气(气虚、气滞)、血(血虚、血瘀)、水(津伤、湿阻)病皆令人秘。


(一)阳明腑实

1.三承气汤证

阳明燥实证,当用三承气汤下之。凡用三承气汤者,必先察肠鸣(可用听诊器听诊,<3次>


2.枳实梔子豉加大黄汤证

外感热病,易挟食滞,方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方。《伤寒论》于枳实梔子豉汤条后云:“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实即小承气汤去厚朴合梔子豉汤。


3.木香槟榔丸证

内伤食积化燥,宜木香槟榔丸辈下之。


(二)津伤肠燥

1.外感

(1)无水舟停

《温病条辨》云:“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加大黄6g,芒硝4.5g。

(2)下后再下

《温病条辨》曰:“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阳明温病,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下甚沉,或沉而无力,止可与增液,不可与承气”。

护胃承气汤:

生大黄10g   玄参10g   细生地10g   丹皮6g   知母6g   麦冬(连心)10g


2.内伤

多见于单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常因进食过少或食物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加之排便习惯不良,由于精神因素、生活规律改变、长途旅行等未能及时排便。多数患者滥用强泻药,使肠道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泻药的依赖性。

方用芍药甘草汤,津伤明显合增液汤。一方滋魄汤(验方)。

滋魄汤:

生地30?60g   生白术30?100g   杏仁12g   桃仁12g   黄芪30g   牛膝30g   升麻6g   枳实6g   白芍30?60g   炙甘草10g   当归12g   泽泻24g


(三)表里同病

《金匮要略》云:“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

厚朴25g   甘草10g   大黄各10g   大枣十枚   积实5枚   桂枝6g   生姜15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24g,下利去大黄,寒多加生姜至25g。

腹满在里,脉浮在表,饮食如故,知不在胃,乃属阳明大肠之病。此方贵在重用厚朴、生姜,减大枣之甘守,去芍药之阴柔。世人皆知附子、大黄通腑,而鲜知桂枝、大黄退热,前者佐以细辛,或伍参、枣、草之守,后者佐以生姜,更入朴、枳、夏之走。

脾虚外感,腹痛便秘者,宜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然此方用大黄、芍药者,不可过剂。《伤寒论》曰:“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四)湿阻下焦

1.湿热下阻

《温病条辨》曰:“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宣清导浊汤:

猪苓15g   茯苓15g   寒水石20g   晚蚕砂12g   皂荚子(去皮)10g


2.寒湿下阻

《温病条辨》云:“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寝,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病由“大肠之阳,不能下达也”,方用椒附白通汤(生附子炒黑10g、川椒炒黑10g、淡干姜6g、葱白三茎、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3.水停大肠

《素问·气厥论》曰:“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水,水之病也。”《金匮要略》曰:“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渴者加芒硝半两。

下焦大肠膀胱共同构成大肠膀胱轴,调节人体水(小便)、谷(大便)排泄。故若大便秘结而小便频多者,乃水液偏渗膀胱,宜麻仁丸,若大便秘结而小便短少者,宜五苓散、己椒苈黄丸、宣清降浊汤,甚者以舟车丸、疏凿饮子下之。《赤水玄珠》一方名倒换散:荆芥、大黄等分为末,日二次,每次温水送服10g。若小便不通,大黄减半;若大便不通,荆芥减半。


(五)下焦蓄血证

1.外感

《温病条辨》曰:“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2.内伤

宜《兰室秘藏》润肠汤:升麻、当归尾、生甘草、煨大黄、桃仁、麻仁、生地、熟地、红花,去大黄加槟榔名为导滞通幽汤,一方再去麻仁。宜去生甘草加通草或木通、虎杖、牛膝。


(六)五脏气化失司

1.肺气不降

《温病条辨》曰:“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15g   生大黄10g   杏仁粉6g   瓜蒌皮4.5g

《温病条辨》曰:“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滞,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承气合小陷胸汤:

生大黄15g   厚朴6g   积实6g   半夏10g   瓜蒌10g   黄连6g   俞根初去厚朴加芒硝,亦佳。

内伤便秘,肺气不降,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可与六子通痹汤(验方)。

六子通痹汤:

炙枇杷叶12g   炙紫菀12g   射干15g   郁金12g   通草6g   杏仁12g   瓜蒌仁24g   枳实21g   梔子12g   大腹子12g   冬葵子12g(小便不利者用之)   牛蒡子9g(咽痛者用之)   法夏12g(痰多者用之)

辨证之要在大便虽秘不坚,排便不畅,或伴胸闷气窒痰多。


2.心火上炎

《温病条辨》曰:“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导赤承气汤:

赤芍10g   生地15g   生大黄10g   黄连6g   黄柏6g   芒硝6g

《温病条辨》曰:“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牛黄承气汤:

即用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10g,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3.肝失疏泄

《温病条辨》曰:“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柴胡证具,呕而心下急或心中痞硬,大便秘结者与大柴胡汤,轻者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大便虽秘,而苔不黄燥者,仍可与小柴胡汤。《伤寒论》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关键在剂量,宜遵仲景法,即柴胡八两(折合25g),失此则不效,吾师曾升平教授曾见一患者大柴胡汤下之不通而以小柴胡汤收功者,关键即在柴胡剂量,不求古训,难见奇功。

直肠肛门病变,多直肠炎、痔、肛裂、肛周脓肿和溃疡引起肛门疼痛和痉挛。肿瘤、瘢痕性狭窄亦可妨碍排便。宜治原发病。直肠肛门炎症或痔瘘所致便秘者,宜开魄汤(验方)。

开魄汤:

柴胡15g   黄芩12g   生大黄1.5g   升麻6g   当归9g   桃仁12g   射干15g   黄柏12g   甘草6g   可入草决明30g、虎杖12g、杏仁12g、槟榔10g、乌梅12g、锻牡蛎30g、苦参30g,便秘者乌梅、牡蛎不宜。

肠道易激综合征所致便秘,其突出症状为下腹痛(特别是左下腹痛)和便秘,多伴情志不畅。系结肠痉挛所致。方宜六磨汤(木香、槟榔、乌药、沉香、枳实、大黄)或四逆散(柴胡25g、白芍30?60g、枳实10?20g、甘草6g),甚者二方合用。


4.脾气虚弱

《温病条辨》曰:“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新加黄龙汤:

细生地15g   生甘草6g   人参4.5g(另煎)   生大黄10g   芒硝3g   元参15g   麦冬(连心)15g   当归4.5g   海参(洗)2条   姜汁六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1.5g,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剂。余参或可加入。脱肛、痔核脱出所致便秘者,宜补中通便汤(验方)。

补中通便汤:

党参30g   生白术30?60g   黄芪30g   升麻10g   柴胡12g   枳实15g   当归10g   桃仁12g   泽泻12g   黄柏12g   生甘草6g

大便不下者,去生甘草加白芍30?60g、炙甘草10g,便通后回肛回痔,加乌梅、煅牡蛎、山药、诃子等。

大便先秘后溏,属脾虚湿胜,宜五苓散,重用生白术30?100g。


5.肾气虚弱

宜济川煎加生首乌、生熟地,阳虚者可与附子大黄汤、温脾汤、半硫丸。





無門醫述宗旨:

光大创新,发扬国粹;

传道解惑,有教无类。

医乃仁术,非真不传;

团结友爱,止于至善。


無門醫述是全球最大的在线微信教育平台,已有五万余人在线学习,欲学习者,可扫描下方招生号二维码: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