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两千多年前的“老济南城”

 王浩然 2016-05-29
                    探访两千多年前的“老济南城” - 庄文飞律师 - 庄文飞律师博客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到济南东郊公社视察时,曾问身边的陪同人员,你们知道老济南在哪吗?看到没人回答,毛主席说:“老济南在东平陵城”。“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这是当地流传的俗语。东平陵城是汉代济南郡、济南国的治所,西晋永嘉(公元307—312)后,济南郡治由东平陵城迁至历城,东平陵城是名副其实的“老济南”。
    东平陵城位于济南市东约35公里的章丘市龙山街道阎家村北,西距著名的城子崖遗址约2公里。从1928年吴金鼎先生初次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至今,东平陵城的考古工作已历经80多年,虽然仍然存在许多不解之谜,但关于东平陵城的年代、性质,已经基本有了结论。多次领队前往东平陵城发掘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说,可以肯定的是,东平陵城始建于战国,为汉代济南郡、济南国、东平陵县治所,繁荣于两汉,至唐元和十年最终废弃,历经1000余年的历史沧桑。东平陵城是汉代中国北方的手工业基地,如今的东平陵城遗址也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古城址之一。如果要追寻济南的历史,寻求济南的根,必须从平陵城说起。
    郑同修告诉大家,近日国家文物局已经批复将东平陵城和城子崖遗址捆绑进行大遗址保护,而大遗址保护的目标是建成国家遗址公园。相信经过大遗址保护的东平陵城,将让更多的人领略两千多年前“老济南城”的辉煌。
   东平陵城——两千年前的济南国都
    在章丘龙山镇阎家村北,一座规模庞大的古代城池遗址让每个经过这里的人都感到震惊。然而,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城池,就是汉代济南国的都城,也是济南这座历史古城的“根”,它的名字叫东平陵城。
   考古部门对这座故城进行发掘,对它的考古调查,至今已持续了80余年。最早对东平陵故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的,是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1928年,他先后两次对东平陵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写成了《平陵访古记》,发表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随后,考古专家董作宾与吴金鼎先生在城子崖遗址发掘,其间又多次对该城址进行详细的勘察。
    在此后长达80余年中,考古工作人员对东平陵城址的考古调查和考证几乎没有间断,采集、征集到一大批陶器、铁器、铜器、钱币、石器以及砖、瓦、瓦当、空心砖、花纹铺地砖等建筑材料和构件,其中铁器就有近400件
  这里曾是汉代济南国都城
  现在我们到东平陵城,能看到城内是大面积的农田。此外,几条南北、东西走向的生产路和几间机井房,都基本维持着历史原貌。
   考古证明,东平陵城遗址就是汉代济南国都城,又是汉代济南郡、东平陵县治所。城址战国时开始建设,两汉时期进入繁荣期,之后一直沿用到唐代。
   据了解,研究东平陵城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国内罕见的一座战国故城,规模大、保存较好,又是济南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但就是这么一座故城,文献记载却很少,以至于人们对该城当时的性质搞不清。
   城内曾存在钱币铸造基地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士介绍,东平陵城内发现的宫殿(或官署建筑)遗址令人充满好奇。其留下夯土基址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30米,周围发现铺地地砖,瓦片、瓦当、钱纹空心砖堆积不少。
    此外城内还发现了西汉中晚期的冶铁工场,如熔铁炉、残房基、藏铁坑、石灰坑等,还有稍晚的烘范窑、储泥池、水井及含多件“大四”铁器铸范的灰坑等。
   东平陵城以前曾发现“大山二”铁锤铸范。据介绍,“大山”即“泰山”,“大山二”就是泰山郡第二号冶铁作坊。那么,“大四”应当是泰山郡第四号冶铁作坊。考古人员表示,这一发现为研究汉代铁器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发现的大量铸造陶器范具,则说明东平陵城内曾存在陶器手工业作坊和古代钱币铸造基地。
   考古部门有意再次发掘
    唐代时,东平陵城历史戛然而止。此后1000多年中,这一遗址上再未出现过居民区,甚至连一个村庄都没有出现过,成了一座“死城”。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今天的考古工作者非常难得的“考古圣地”。
    目前,考古队对东平陵城的普探工作才完成1/3,不久后,省考古部门有意再次对其发起大规模发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守功认为,发掘东平陵城意义重大,以往国内考古界对中央都城的考古发掘较多,对地方城市重视不够。东平陵故城考古将推动地方城市史研究。
    东平陵城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古城址之一。尽管之前的东平陵故城遗址考古发掘未能更深入,但已经有若干重要收获。可以相信,伴随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一定会有更大的发现,对研究济南乃至山东的历史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寻访古城遗址———城墙气势仍在,城中麦浪涌动
    5月10日下午,烈日当空,在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馆长田继宝先生的指引下,来到位于城子崖遗址以东2公里的东平陵故城。在南城墙以南,悬挂着一块“东平陵故城农业现代化示范园”的大牌子。站到两千多年前的南城墙之上,向北遥望,清风徐徐,麦浪翻滚。“老济南城”辉煌的历史在这一片麦浪之下,默默无语。
    东平陵城呈正方形,边长约2000米,四周墙垣犹存。城内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绕城址一周,记者发现,以西城墙保存最好;南城墙西段部分被阎家村所压;东墙和北墙各有若干缺口。现存的城墙宽约24米,墙基宽约40米,残存高度5—7米,巍峨壮观。而城墙顶的内侧低于外侧城墙,内侧城墙能跑“五马三车”,在冷兵器时代,这无疑大大加强了城内的战斗力。
    沿着城墙外侧前行,时时能看到城墙上密布的一个个洞眼,这是古时拓宽城墙时穿棍的痕迹,“东平陵城城墙经过多次拓宽,拓宽时往往将城墙外侧齐平,然后打入木棍,以连接新加宽的部分,这样就使得老城墙与新加宽的城墙更牢固地合为一体。”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整个东平陵城的功能布局非常清晰,“遗址的正中偏北是宫殿区;东南部是手工业区;西南部是冶铁区;西北角是居民区;东北角地势最低,是排水走道,形成洼地。如今东北角还有南洼、东洼、北洼三个村子。”
    东平陵城之辉煌从如今周边的一些村庄名字就能看出来,“东平陵城北城墙外的村子叫大城后村,西边叫西城后村,南边叫城南小村,东南角叫城角头村,这些村庄的名字都是根据东平陵城的方位命名的。”
    城内陆势平坦,是大片农田,没有一个现代村落,这使得城内遗存得以最大限度保存,也使东平陵城成为山东省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址、全国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址之一。1977年,东平陵城就被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捡拾民间传说———结婚时如果走城中路,新娘会变成两个
    田继宝告诉大家,关于城内没有村落,只有农田的原因,当地还有不少传说,“当地老百姓有'60年现城’的说法,就是说每过60年,最勤劳的老百姓能看到东平陵城当年的巍峨景象。此地由于是当年济南国的国都,所以老百姓认为一般人如果住在里面会压不住。这片区域一下雾人就很容易迷路。上世纪90年代末,东平陵城遗址以北的大城后村一村民,在镇上喝完酒后回家,需要穿过故城,当时下着雪,他就在城中迷路了,走到累死。民间还有传说,城南的阎家村和城北的大城后村通婚,不能走城中最近的道路,必须绕城而走,如果从城中走,那么新娘就会被换掉。有一户人家不信,结婚时走的城中道,结果到了夫家一看,新娘成了两个,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后来媒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说是真新娘会爬树,谁爬得快谁就是真新娘。其实真新娘不会爬树,于是,爬上树去的新娘就现出了狐狸原形。”
    城中容易迷路是真实的事,他自己就体会过,“两个新娘”的故事肯定是荒诞不经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都增加了东平陵城的神秘。
   
寻根“老济南城”———东平陵城的历史沿革
    郑同修说,根据文献记载,“平陵”之为地名,始见《说苑·贵德》:“桓公之平陵,见家人有年老自养者,公问其故,对曰:'吾有子九人,家贫无以妻之,吾使佣而未返也’。桓公取外御者五人妻之。管仲入见曰:'公之施惠,不亦小矣?’公曰:'何也?’对曰:'公待所见而施惠焉,则齐国之有妻者少矣?’公曰:'若何?’管仲曰:'令国,丈夫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
    这里的“平陵”,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平陵邑”,而不是汉代的东平陵城。
    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试掘工作,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城墙建筑,在上层则为东周时期的城墙,主要属春秋时期,而基本没有战国中晚期的遗迹、遗物,更没有发现汉代之后的文化遗存。因此,城子崖春秋时期的城墙建筑就是平陵邑,也就是老平陵城的建筑,桓公所之“平陵”指的就是这里。由于龙山镇一带为齐国西大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至战国时期,这个面积仅20万平方米的小小平陵邑已不适合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齐国于是在城子崖遗址东侧另筑新城,所以叫东平陵城。
    虽然学术界对“东平陵城”的名称由来还有争论,这种说法最为恰当。而考古发掘也已证实,东平陵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在时代上正好与城子崖遗址相连接。
    东平陵城在战国时期是属于齐国的。秦亡汉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年,设济南郡,始有济南之名。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皇帝接受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分齐为六国,封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刘辟光为济南王,并大兴土木,修筑宫室城墙。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因辟光参与吴楚七国之乱,兵败自杀,因而废济南国为济南郡。
    王莽代汉,托古改制,将其故乡东平陵更名为乐安;东汉初年,光武帝又恢复济南国,封其子刘康为济南王,自永兴元年(153年)历五世至刘广,因无子国除,改东平陵。灵帝熹平三年(174年),又封河间安王刘利之子刘康为济南王,传至三世,直到曹丕代汉,国除。西晋初年,郡治西迁历城,到唐元和十年(815年),东平陵城所在地并入历城县。至此,东平陵经历三置三废,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
    关于东平陵城为何会东迁历城,田继宝认为和水有关,“由于地质原因,东平陵城旱情严重,这么大一个城没水不行,所以只好迁往历城,可以说,这个迁移目标很明确,就是奔着泉水去的。”
   
揭秘“铁十里铺”———东平陵城是汉代中国北方手工业基地
    1975年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在东平陵城内南北向修了三条路,东西向修了三条路。田继宝回忆,当时东平陵城所在区域的公社书记号召“削平东平陵”,把城内都填平成农田,这对城墙和部分城内遗存造成了破坏,同时也发现了一大批陶器、铁器、铜器、钱币以及一些建筑材料和构件。
    郑同修说,东平陵城真正的兴盛是在两汉时期,也就是作为济南郡、济南国治所的时期。“东平陵城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因为它是汉王朝在东方设立的重要诸侯国的都城,更重要的是它是汉代中国北方的手工业基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冶铁手工业。根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在全国有49处铁官,东平陵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全国设置十处工官,东平陵也在其中。东汉时期,全国'有铁’之地有32处,东平陵也是其中之一。城内成片冶铁炉、大面积冶铁遗址的存在和大量铁器的发现,证实文献中的记载是准确的。在出土的近400件铁器中,既有农具、工具、兵器、模范,也有日常用品以及车马器具、烙马印等遗物,几乎包含了目前所见汉代铁器的所有种类。这些铁器不仅数量多、器类全,而且铸造精良,大部分都保存较好,充分说明东平陵城在西汉时期,已不是生产某种铁器产品的一般冶铁业作坊,而是一处综合性的冶铁铸造业生产基地。”
    有意思的是,在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铁十里铺”的冶铁遗址区,考古人员发现了带有“大山二”铭文的铁锄铸范。郑同修说,“大山”就是“泰山”,“大山二”就是泰山郡第二号冶铁作坊的简称,东平陵城在西汉中晚期为济南郡首府,为什么会出现泰山郡铁官标志的铸范?经过初步研究,考古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泰山郡铁官委托济南郡铁官工场加工定做的产品,这说明东平陵的冶铸技术在某些方面要比泰山郡先进。另外,城内历年出土的大量铸造钱币的范具,如铸造“半两”、“五铢”的石范和各种钱币,反映了东平陵钱币铸造业的发展水平。在汉代,冶铁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生产诸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是当时的高技术行业,其成就不亚于四大发明。2004年,在章丘召开的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庆柱甚至认为,“汉代的东平陵城相当于现在的上海”
   揭开宫殿区神秘面纱———当年的宫殿建筑非常宏伟、高大
    2009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还在城内中部偏北发现宫殿区遗址。
    田继宝介绍,在这个发掘区,发现了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该建筑基址东西总长50余米,南北宽30米,室外还有鹅卵石铺成的散水。虽然宫殿上部的梁架、屋顶等木构结构已经不复存在,但夯土台基外围散水相对保存较好,与散水连接的地面廊道还残存着部分铺地砖、柱础石、柱洞。从发现的大量的瓦片堆积,以及瓦当、钱纹空心砖等分析,该建筑基址基本可认定始建于大约西汉中晚期,一直到东汉时期仍沿用。考古人员根据现场的发掘资料,复原出了这座大型宫殿建筑的想象图。
    东平陵城的宫殿遗址在全国汉代城市考古中是一重要的发现。从考古发掘的情况判断,宫殿南面有用空心砖砌筑的台阶。其余三面台基之下有宽2米、用鹅卵石铺设的散水。散水里侧之上是台基,台基外缘便是围绕建筑一圈的廊道,廊道用各种花纹方砖铺设。廊道外侧每隔5米便有一立柱,柱础石直径约1米,正是这些立柱支撑着檩、梁、斗拱、房檐。廊道里侧是用砖与土坯砌筑的墙体,残存的墙基宽约2米。粗粗的立柱、宽宽的墙体,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宫殿是何等的高大、宏伟。在北侧的散水之上覆盖了大量的汉砖、筒瓦、半瓦及各种花纹的瓦当,其下因有大量木灰、红烧土块,说明该建筑为土木结构、青瓦覆顶,可能毁于兵燹。
   东平陵城是王莽的故乡——曹操曾在这里当过济南国国相
    田继宝说,济南历史名人众多,唯一当过皇帝的人就出自东平陵城,这个人就是王莽。
    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长达61年。西汉末期,社会矛盾激化,由于王莽在朝野素有威名,被视为挽救汉王朝的不二人选。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国”。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但是,改革并没有挽救危机,反而使社会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公元23年,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在乱军中被杀,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据说王莽篡汉时,去向姑姑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崩碎了一角。王莽后来用纯金把这崩掉的一角镶了起来。
    与东平陵城有关的另一个知名人物,就是曹操。济南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详细解读过曹操与济南的渊源。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太平道领袖张角所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在全国各地同时爆发,汉灵帝惊恐万分,连忙调兵遣将分头镇压。曹操作为骑都尉,率所部与左中郎将皇甫嵩等人合军,镇压颍州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因有军功,才被朝廷提升为济南国相。
    当时的济南国王是刘康,按照汉朝制度,国相等同于一郡的太守,封王仅仅“衣食租税”而已,封国的一切政务俱掌握在由朝廷委任的国相手中。因此出任济南国相,正是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曹操所梦寐以求的。曹操担任济南国相不足一年,整顿吏治、禁断淫祠的举措就大见成效。年轻的曹操初步实现了自己“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的心愿。
    在曹操写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的长篇回忆录《己亥令》中,开头就有如下一段话:“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豪强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在曹操看来,他一生的事业,是从济南起步的。

探访两千多年前的“老济南城” - 庄文飞律师 - 庄文飞律师博客

 探访两千多年前的“老济南城” - 庄文飞律师 - 庄文飞律师博客


探访两千多年前的“老济南城” - 庄文飞律师 - 庄文飞律师博客


探访两千多年前的“老济南城” - 庄文飞律师 - 庄文飞律师博客


探访两千多年前的“老济南城” - 庄文飞律师 - 庄文飞律师博客


探访两千多年前的“老济南城” - 庄文飞律师 - 庄文飞律师博客


探访两千多年前的“老济南城” - 庄文飞律师 - 庄文飞律师博客


探访两千多年前的“老济南城” - 庄文飞律师 - 庄文飞律师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