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儒家的担当文化

 天地和而万物生 2016-05-29

写在前面

孔子儒家文化之所以被理解为愚民文化或者封建礼教,核心是将孔子“劝王”与从道理念理解成了劝民理念。当政治论著演绎成心灵鸡汤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回归文字本意,我们会发现,孔子儒家文化的担纲文化和从道内涵。

——恩存文化


 孔子儒家的担当文化 

恩 存


    当前,经济会听到各种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和谩骂的声音,对于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文化大革命一致形成的反儒文化熏陶下的普通人来说,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具有文化基础的专家学者来说,依然还是否定与谩骂,就显得书白读了,真的成了有“知识”没文化了。尤其经常会看到对于弘扬儒家文化的学者赋予“犬儒”称谓的时候,我是无言。但凡真的弄明白儒家文化的受众定位的人,说什么也不能把儒与犬联系在一起。如果把秦以后打着孔子旗号的人继续称为儒家的话,那就真的是没文化了。因为自汉以后,虽然这些人依然打着儒家的旗号,但其内涵与本质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把汉后的三从四德定义成是孔子儒家的三纲(或者直接词语君君臣臣),那就把孔子想得太低层次,如果孔子真的那样为政治家服务,就不会周游列国而当不了官了。因为,恰恰是孔子的民本主义精神,才让他的政治主张始终没有得到运用。

    一、孔子儒家担纲文化的经典论述

    孔子儒家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今天先讨论一些孔子儒家文化中的提纲文化内容,解析一下世人对孔子的误解,重新认识孔子儒家文化,还孔子以圣人本分,也让我们正确理解儒家文化做个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让学者重新审视孔子儒家经典中的民本主义精神,才能正确运动孔子儒家智慧,用来指导现代实践。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第六章)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第十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中庸》第二十九章)


    二、纲常文化演绎成愚民文化的路径

    当下,之所以很多人把孔子儒家文化中的担纲文化演绎成愚民文化或者礼仪教化文化,这与中国历史演变有关。秦自秦穆公开始起用未鞅进行改革,开始打着法治的旗号,逐步尚贤强兵,实行法西斯统治,恰恰与孔子和老子的约束侯王权力相反,广纳贤士发展经济,充实国库,但秦国在强大过程中老百姓的生活却越来越差。因为商鞅深知孔子儒家文化是一种民本主义而与秦追求霸权是相违背的,当天下士子运用孔子政治文化与统治进行斗争时,被秦统治阶级所害怕,于是到秦始皇有了焚书坑儒。而到了汉,推翻秦而建立起来大汉朝的时候,国家治理需要有文化作为治国策略的,于是又翻出来儒家文化进行有选取地运用。这期间还必须记住一位打捞先秦文化的功臣河间王。但董仲舒在运用儒家文化智慧的时候,却将孔子的“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里的各司其职的担纲文化解释为天授皇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担纲关系解释为主从关系,这就逐步将儒家的担纲文化演绎成了等级服从文化。而到了宋朝朱熹更是将三纲 大常演绎成三从四德,那就更是将儒家文化的从道不从君精神深化成奴化状态。虽然对维护社会秩序利于统治,但是这样的专一为统治者服务的文化逐步地扭着着民众的遵循天道精神和维护自己权利的能力丧失。


    三、回归孔子儒家的担纲文化与民本主义精神

    研究经典文化必须具备训诂基础,求实精神,最好是会甲骨学,这样才能回归先秦文字学本意,这才能读懂经典文字的真正内涵和意思。简单的用简化字望文生义去理解先秦经典,必须会造成很多笑话。比如,龢,就包含着生产获得丰收后,上下共同在领会场所共享享受丰收的喜悦,类似于庆功大会一样,不分地位,不分男女,不分大人孩子一起其乐融融的景象。而如果简单地用和字来解释成人人有饭吃,那就忽略了其根本的共同享受庆功时的平等与和乐了。而纲字,其甲骨文本意为鱼网的纲绳,表达一种担纲,担当和主导精神,其实当下我们用的成语“纲举目张”依然是如此含义,而当下却把“三纲五常”理解为封建礼教,是多么可笑的文化现象。通过经典中的很多论述中,都可以充分发现孔子儒家思考的核心是从道而不从君的。如: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