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赤枯病成因与防控措施

 止水拥云 2016-05-29

赤枯病俗称铁锈稻,是水稻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生育期推迟,分蘖减少,穗小粒少,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2009年赤枯病在我县部分地区发生较重,高的田块病株率达100%,不同地区、不同田块发病不同,及时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成为防控的关键。在调查、分析今年赤枯病发生特点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症状特征 
病害一般多于水稻分蘖初期开始发生,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受害植株矮小,分蘖少而小,心叶窄挺,老叶黄化。初期叶片略呈暗绿色或深绿色,随后基部老叶尖端先出现褐色小点,病斑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铁锈状斑点,病斑逐渐增多、扩大,叶片由叶尖向基部变褐枯死,由下部叶片高上部叶片蔓延,严重的全株只留下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叶鞘发病和叶片相似,产生赤褐色小斑点,以后枯死。拔取病株,可见根部老化、

发黄,呈赤褐色、软腐状,白根极少,严重的变黑腐烂,植株僵苗不发。


发生原因 
赤枯病是土壤环境、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内因主要是稻株缺钾。钾主要以水溶性的形态存在,在秧苗体内具有高度的移动性。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秧苗根系对钾的吸收减少,营养比例失调,钾、氮平衡被打破,稻株体内钾含量不足,秧苗基部老叶中的钾转移到新生叶片中再利用,而下部老叶则表现出褐色的锈斑。 


天气条件:7月份,大面积水稻处于分蘖期,机插秧等分蘖盛期在7月10日左右,直播稻、麦套稻分蘖盛期在7月20日左右,正是易感赤枯病的生育期。盛夏不热,气温低,降雨少,长时间的低温寡照造成稻田水温、土温低,根系发育不良,水稻吸收钾等营养元素的能力降低,诱发赤枯病。


栽培管理:低洼积水,长期深灌,水浆管理不当,土壤通透性差,长期缺氧,还原性强,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H2S等),毒害根系(根赤褐色,白根少,老根变黑腐烂,有恶臭味),降低稻株活力;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秸秆在腐熟过程中与稻株争夺氮素,加之在无氧条件下腐烂,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若水浆管理措施不到位,特别干湿交替管理措施跟不上,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将聚集于稻株根部,毒害根系,影响根系生长,最终导致病害发生;麦套稻田秸秆还田量少,且多在田间沟中腐熟,处于有氧状态,有毒物质产生少,再加上水管措施及时到位,发病轻。 


防控措施

赤枯病必须坚持综合防控,以预防为主,已发病田块应依据不同发生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精耕细作,改良土壤。通过加深耕作层,促进土壤熟化,避免连续的免耕、套种;改造低产田,对排水不良的烂泥田,要进行改土,整治排灌系统;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晒垡,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提高土壤通透性。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适时播栽,加强水浆管理,浅水活棵,促进早发;平衡施肥,多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干湿交替,适时搁田,培育壮苗;秸秆还田的田块,应适当加大基肥量,基、蘖肥比调为6:4,氮素适当前移,以加速秸秆的腐烂,加强水层管理,以水调气,以水调肥。 
加强分类指导,及早控制发病。对缺钾田块,应补施钾肥,适当追施速效氮肥;有机质过多的发酵田块,应立即排水露田;低温阴雨期间,应及时排水,干湿交替管理,防止长期深灌。对已发病田块,一是适当增施钾肥(用量为7.5kg/666.7m2左右),防止偏施氮肥;二是适当露田,坚持“浅―湿-干”的水浆管理模式,脱水露田,增加土壤通气性,增加根系活力,促发新根,提高根系的吸钾能力;三是喷施叶面肥料,对发病的田块于傍晚时均匀喷施磷酸二氢钾液等生长调节剂,促进秧苗快速转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