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只神奇的药膏 | 正安

 为什么73 2016-05-29

近日,有一个帖子风靡,说的是,中华老字号“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成为美国人民的新宠。


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一支10g装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售价8.4美元(国内同款售价仅16.9元)。

它的评分达到4.3分(满分5分),还收获1027个消费者评价,好评如潮

美国网友对这支'东方神药'的敬仰如滔滔江水:


'就像涂了玫瑰色的冰淇淋那样,清凉而持久'

'这个药膏简直神了……

在消肿的过程中,除了有一种舒适的刺激感,

你不会有其他感觉'

'不疼,不流血了,这是真的吗?如果这是梦,请不要叫醒我'

'这个产品简直是人造奇迹,必须让全世界知道它的存在'

……


1
这只膏药很厉害


孤陋寡闻的美国佬啊,现在才发现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厉害?


其实在中国,马应龙是这个行业垄断者,品牌的清晰度和辨识率太高了,以至于广电总局规定:

在午饭和晚饭的时间段,不允许播放它和它的竞争对手们的广告……


虽然纯属矫情,很多人确实把马应龙作为痔疮膏的代名词:

你对朋友说:“可以试试马应龙',比'你应该用用痔疮膏'

婉转、文雅得多。


2
时尚起义够惊艳

其实,马应龙被制造出欢乐的大众话题不是第一次。


几年前,中国的MM们,别出心裁,挖掘出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对付讨厌的黑眼圈,声称效果极佳……

据说,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黑眼圈严重,助手试着给她用马应龙痔疮膏,效果明显。有次吴小莉到马应龙公司做客,建议公司研发眼霜。


该公司果然在2009年的时候,研制出一款马应龙八宝眼霜推向市场,15克,售价近200元。


痔疮膏变身MM的眼霜,这场时尚起义够惊艳。


3
我们起家就是眼药


当时,马应龙公司发言人出面说明:

大家一提到马应龙,都只想到痔疮膏,

其实马应龙最初就是从眼粉等眼药开始起家的。

从眼药到痔疮膏再到眼霜,都是先有使用案例


的确,马应龙是国家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创始于明朝万历十年,距今已逾4个世纪。创始人马金堂以'马应龙八宝眼粉'打天下,主治青光眼、白内障等,疗效很好。


清末民初迁址到武汉创办马应龙生记药店,一度是中国四大药业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药店名为'武汉第三制药厂'。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宝安集团控股该厂,恢复'马应龙'的字号。


4
有人说,眼膏能治痔疮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民众普遍缺医少药,药品也没有细分市场。


一名农民患痔疮,就将眼膏涂到患处,,没想到疗效显著。情况反馈到药厂,当时并不以为然,以为只是个例。可后来陆续有患者反映这一特殊功效。公司开始认真对待,在八宝配方的基础上,研制出痔疮膏。


从此痔疮膏扬名天下,渐渐掩盖了眼膏的锋芒。


从眼药到痔疮膏再回到眼霜,故事听起来有些传奇?其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5
还是痔疮膏性价比高

不过,事情还没完!


有精明的菇娘们研究发现:

马应龙眼霜和痔疮膏的成分都含麝香,

麝香才是祛除黑眼圈的关键成分啊

可是眼霜和痔疮膏的价格相差这么多啊,

所以,治黑眼圈还是痔疮膏性价比高!

那,我们继续涂痔疮膏哇

……



好吧,周末的戏虐时光到此结束。


下面进入学习桥段。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1
主要成分:

冰片、炉甘石、人工牛黄、硼砂、人工麝香、珍珠、琥珀。

2
辅料

凡士林、羊毛脂、二甲亚砜。

3
药物描述:

浅灰黄色或粉红色的软膏,气味芬芳,有清凉感。

4
功能主治:

辛、温、芳香开窍,渗透力强,能使肌肤毛孔开扩,引诸药直达病灶。

5
药物分析:

麝香,为消肿散结之君药,有开诸窍,通经络、透筋骨、除恶疮、痔瘘肿痛,、祛腐生新之功。

炉甘石有收敛、消肿、止血、防腐之功。

冰片,消炎止痛,为治痔疮炎症期的要药。

珍珠、琥珀为解毒散瘀,生肌止血之品,局部应用有防腐止痛的作用。

牛黄,清热镇惊,可治一切疮疡痔疮之症。

硼砂,有抑菌作用。


马应龙眼霜中,则含柚、甘草提取物、维生素E、醋酸酯、麝香酮(麝香的主要成分)。两者除了都含有麝香外,其他成分差别很大。



麝香。不过现在已经禁用,药厂用人造麝香替代。


当然,痔疮膏中的麝香、冰片等中药有消炎、消肿成分,确实具备改善循环的功效。但毕竟肠道和眼周皮肤有差别,眼部皮肤特别敏感,且吸收能力非常有限。


所以,若长期将痔疮膏当眼霜使用,小心引发接触性皮炎或脂肪粒堆积。


专药专用比较好!




——编辑:青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