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苦旅》里精彩的语句

 昵称32139228 2016-05-29
《文化苦旅》中的好句好段
“我好恨!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卷经文?
比之于被官员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的说一句……”
1.
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
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
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
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
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2.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
——《文化苦旅·自序》
3.
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
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
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
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
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
——《遥远的绝响》
4.
在李白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
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
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
写出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
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
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三峡》
5.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
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
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
——《风雨天一阁》
6.
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
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
——《风雨天一阁》
7.
可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国历史上日趋黯淡.
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
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7.
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西湖梦》
8.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
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
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
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
——《西湖梦》
9.
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
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
反之,社会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
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
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西湖梦》
10.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
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
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洞庭一角》
11.
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
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
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
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
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迸发.
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洞庭一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