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公:崇尚公心的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5-30

第一卷

孟春纪

贵公

崇尚公心的问题

 

【原文】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1,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2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3一人。

伯禽4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5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6,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7、五帝8之德9也。

管仲10有病,桓公11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12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13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14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15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16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17,大庖18不豆19,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20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21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22而求王23,舜24弗能为。

【译文】从前先王治理天下,必然先立公心,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得自于公心。

尝试观察上古的记载,曾经得到天下的人有很多,他们得到天下是以公心,失去天下必然是因为偏心。凡是君主的树立,都是产生于公心。所以《洪范》上说:“不要营私不要结党,王道宽广;不要偏不要斜,要遵循王的行为方式;不要私心偏好,要遵循王的道路;不要为非作歹,要遵循王的正路。”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二气和合,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会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会曲从迎合一个人。

伯禽将要去鲁国,请教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要利民而不要利己。”荆人有遗失弓箭的,不肯去寻找,说:“荆人遗失,荆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说后,说:“去掉荆就可以了。”老子听说后,说:“去掉人也就可以了。”所以说老子才是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很大,生长万物而不慈爱,成就万物而不占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得天地的利益,而不知晓这些的由来,这就是三皇、五帝的规律。

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前往慰问,说:“仲父的病情,沾染得很严重了,国人都不忌讳了,寡人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从前下臣尽心竭智,还不足以知晓,如今重病命在早晚,下臣怎么能说呢?”齐桓公说:“这是大事,希望仲父能够教导寡人。”管仲恭敬地应诺,说:“主公打算谁来辅相?”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我管夷吾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正直,看见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去接近,一旦听闻别人的过错,终生不会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追羡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要求,厌恶自己不如黄帝,而哀伤比不上自己的人。他对于国家,我没有听说什么;他对于万物,我有所不知;他对于人,我有所不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是可以的。”

那辅相,是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观察小事,不要有小智慧。所以说:“大的匠人不去管砍伐,大的厨师不去管器皿,大的勇士不去搏斗,大的军队不去做盗寇。”齐桓公行为于公心去除私恶,使用管子而成为五霸之首,后来行为于私心偏爱,使用竖刀以至于身死蛆虫爬出户外。

人在年幼时很愚昧,等到长大时也很智慧。所以有智慧而用于私心,不如愚昧而用于公心。每天醉酒而整饬服饰,务求私利而想树立公正,贪婪暴戾而想求得兴旺,即使是舜也做不到。

【说明】本节《贵公》,所谓“贵”,即是崇尚之意。“贵公”,即是崇尚公心的问题。全篇力劝人们树立公心,并举出荆人的例子和管仲的例子说明,只有树立公心才能够成为霸主。天地之所以是天地,能够统治万物,就在于天地没有私心。如果人有私心,做得再好,也是自己一个人好。然而,人是社会人,脱离不了依靠别人,自己再好,也不可能做得兴旺。只有大家共同做好,才能兴旺发达。

——————————————————

【注释】1.志:(zhì至)《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文子·上义》:“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长。”《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国语·晋语七》:“疆志而用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彊志。”这里用为记载、记录之意。

2.《鸿范》:应是《洪范》。此处所引,与原文不合,可能是版本不同。原文是:“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3.阿:(ē婀)《管子·君臣下》:“从其欲,阿而胜之。”《楚辞·逢纷》:“行叩诚而不阿兮。”《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吕氏春秋·长见》:“阿郑君之心。”《国语·周语》:“弗谏而阿之。”《礼记·月令》:“是察阿党。”这里用为曲从、迎合之意。

4.伯禽:人名。周公之子。周公被周成王封于鲁地,即今山东省南部。《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书·费誓序》:“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

5.荆:(jīng)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即楚国。《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墨子·公输》:“荆国有余。”《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吕氏春秋·察今》:“荆国之为政。”荆国即楚国。

6.子:(zǐ紫)古通“慈”。《书·益稷》:“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书·召诰》:“天迪从子保。”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诗·周颂·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礼记·缁衣》:“子以爱之。”这里用为爱之意。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7.三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文子·微明》:“五帝贵德,三皇用义,五伯任力。”《列子·仲尼》:“丘圣者欤?”三皇圣者欤?”《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王历》说,为天皇、地皇、人皇。

8.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文子·微明》:“五帝贵德,三皇用义,五伯任力。”《列子·仲尼》:“五帝圣者欤?”《楚辞·惜诵》:“令五帝以扸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9.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10.管仲:(?~公元前645)一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颖上(颖水之滨)人。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出身微贱。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早于孔子近一百年。《论语·八佾》:“管仲之器小哉。”《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告子下》:“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荀子·仲尼》:“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韩非子·十过》:“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11.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643年在位。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荀子·王制》:“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12.渍:(zi)《荀子·修身》:“行而供翼,非渍淖也。”《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穷困颜色愁悴不赡者,心身自食之。”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这里用为沾染之意。

13.对:(duì队)《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论语·为政》:“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仪礼·士冠礼》:“冠者对。”古代臣回答君王提问题或地位低下者回答地位高者的提问时,用“对”字来形容恭敬的回答。

14.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管子·大匡》:“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荀子·解蔽》:“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韩非子·十过》:“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15.隰朋: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荀子·解蔽》:“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韩非子·十过》:“隰朋可。其为人也。”

16.丑:(chǒu)《书·胤征》:“既丑有夏,复归于毫。”《诗·郑风·遵大路》:“无我丑兮,不寁好也!”《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左传·文公十八年》:“醜类恶物。”《荀子·荣辱》:“我甚丑之。”《说文·鬼部》:“丑,可恶也。”这里用为厌恶、憎恶之意。

17.斫:(zhuó茁)《书·泰誓下》:“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墨子》:“斧以金为斫。”《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资治通鉴》:“因拔刀斫前奏案。”这里用为用刀、斧等砍劈之意。

18.庖:(páo)《关尹子·符》:“庖人羹蟹,遗一足几上。”《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礼记·王制》:“三为充君之庖。”这里用为厨师之意。

19.豆:(dòu)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书·武成》:“骏奔走,执豆、笾。”《诗·小雅·楚茨》:“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诗·鲁颂·閟宫》:“笾豆大房。”《管子·弟子职》:“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荀子·礼论》:“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说文》:“豆,古食肉器也。”本义是指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这里用为器皿之意。

20.五伯:伯爵是西周封建制度对统治者的一种称呼,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五伯即指五霸。即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管子·形势解》:“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荀子·仲尼》:“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韩非子·十过》:“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21.竖刁:人名。齐桓公宠爱的僮仆,名刁。《韩非子·二柄》:“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

22.戾:(li)《诗·小雅·节南山》:“降此大戾。”《诗·大雅·抑》:“哲人之愚,亦维斯戾。”《管子·水地》:“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荀子·荣辱》:“果敢而很,猛贪而戾。”《韩非子·显学》:“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字林》:“戾,乖背也。”这里用为暴戾、乖张、违逆之意。

23.王:(wàng)《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管子·轻重己》:“作衍牛马之实在野者王。”《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广韵·漾韵》:“王,盛也。”《集韵·漾韵》:“王,兴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王,假借为(wàng)。”这里用为兴旺之意。

24.舜:(shùn)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韩非子·十过》:“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