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德国慕尼黑音响展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黑胶唱盘大喷发,会场中到处都有各式各样的黑胶唱盘,本来就已经运作的黑胶唱盘大厂不说,连平常没有黑胶产品的音响公司也纷纷推出,例如ELAC就推出Miracord 90周年纪念黑胶唱盘,专卖唱片CD的Mobile Fidelity也推出黑胶唱盘,各式各样的黑胶唱盘争奇斗艳,甚至还有如玩具般没有Platter的黑胶唱盘,当然毛重达600公斤的黑胶唱盘也理所当然的「面市」了。
在美国,黑胶唱片的销售量持续攀升中,2014年的销售量已经来到920万张,而2013年的销售量还只是606万张。2015年呢?前半年的黑胶销售量就已经达到900万张。不过。RIAA所公布的2015年美国唱片市场营收却显示Digital Download占34%,Streaming占34.3%,实体唱片占28.8%,最后Synch占2.9%。而实体唱片中,CD占79.4%,黑胶只占20.6%。这显示整个市场还是数字为主。
让我们从1986年看起,当年美国黑胶专辑唱片年营业额将近10亿美元,1987年掉到不到8亿美元,1988年剩下5亿多美元,1989年剩下2亿多一点,此后多年只是「一息尚存」。而2015年呢?竟然回升到4亿1千6百万美元。黑胶唱片的销售金额竟然回升到二十几年前的水平,这真是让人惊讶。事实上,上述RIAA的统计只是店面的销售金额,黑胶唱片有很大一部份是透过网络与个人二手转让在销售的,这部分的金额则无法统计。所以,黑胶唱片的实际销售金额肯定大过4亿美元(美国)很多。
为何黑胶唱片销售金额会逐年上升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年轻人怀旧,赶流行,另一方面则是音响迷「起义归来」。年轻人怀旧赶流行的确创造了一部分黑胶市场,也带动平价黑胶唱盘与唱头的销售,不过这些年轻人很可能在新鲜期过后就把黑胶唱盘束之高阁,也不再买唱片了,真正支撑黑胶市场的还是音响迷。为何音响迷会「起义归来」呢?音响迷发现原来号称不死之身的CD是会自然损坏的,从1980年代大家疯CD到现在已经三十几年,越来越多音响迷发现自己珍藏的CD正逐渐自然损坏中,损坏的原因是镀层氧化。反而,他们发现就算1950年代压制的黑胶唱片,虽然已经过了60年,但却依然完好。只要让黑胶保持平坦不弯曲,不生霉,黑胶是很稳定的材料,放个几百年可能还是能唱,这项发现让许多音响迷纷纷重新回到黑胶怀抱。
另一个让音响迷重回黑胶怀抱的原因是,大部分音响迷都憧憬黑胶唱片的声音会好过CD。很多人以为随便买一部便宜的黑胶唱盘,把唱片放上去,就能发出比CD更美妙的声音。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就很危险了,因为黑胶系统是需要仔细调整的,想要获得胜过CD的声音表现,就必须下功夫仔细调整,否则黑胶唱片所发出的声音不会比CD更好。假若不懂得调整黑胶系统,我认为CD反而能够让您听到一定水平的声音表现。
既然黑胶唱片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当然会刺激黑胶唱盘的销售量,这就是为何今年慕尼黑音响展上看到那么多的黑胶唱盘。以往只有几家专门生产黑胶唱盘的大厂家,现在则冒出许多从来没见过的厂牌,大家都想抢食这块黑胶市场。不过我认为这种一窝蜂的情况并非好事,一来容易出现太多华而不实的黑胶唱盘,很多没听过黑胶唱片的新进音响迷无法判断到底哪种才是真正有含金量的黑胶唱盘。再者黑胶一路升温,也会把许多所谓「名版」炒作得更热,这种不正常的高价黑胶唱片被有心人一再炒作,已经失去聆听音乐的初衷,对于黑胶市场的正常发展其实是不健康的。
黑胶市场最稳定的支撑力量其实就是音乐爱好者,真正喜欢音乐的音响迷如果不断重回黑胶唱片的怀抱,这波黑胶唱盘大喷发就不会是泡沫。反之,如果很多新进入黑胶世界的人只是赶流行,再几年后黑胶荣景可能就会不再。到底这是泡沫?还是真正的黑胶复兴?几年后答案就会浮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