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榜样精粹|传世珍藏金银独具

 RK588 2016-05-30
2015-08-17 关宝琮艺术馆


金银器的制造和使用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古人在金银器制作上倾注的热情和聪明才智可谓不遗余力。同时金银器的制造还影响着其他器物,引导着时代变化的潮流。

金银器的造型之别致、种类之齐全、纹饰之精美、工艺之高超、内涵之丰富,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度繁荣和富庶,而且还为我们感知并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人的独特气度与风貌,提供了一扇直观的窗口。




金银器的内涵早已超越了实用的范畴,成为中国古代众多工艺品中将实用价值与艺术追求、精神弘扬、情绪宣泄以及科技进步完美结合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欣赏关宝琮大师的金银器收藏,去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风采。




雍容华贵金银器

中国使用金银制器具有悠久的历史,金银以货币、赋税、赏赐、供奉、观赏等多种功能,直接参与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金银器具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科技价值含量很高。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金银器历来普遍受人喜爱。金银器多受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的影响,以典雅质朴为特色,题材多来源于生活,并将丰富多样的装饰纹样与变化多姿的器物造型巧妙结合,达到和谐统一。



金银制品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而不像铜器和玉石等制品,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才逐渐从具有功利目的性的生产工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对象的范畴。更为有趣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金银器皿直至唐以后才大量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特性,使得人们赋予了金银器以更多远超于实用物品本身的意义,着意于“金银”,而失意于“器”。

同时中国古代的人们对于金、银所具有的神秘观念,汉代方士认为“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到了唐朝这种观念更为盛行。同时为了保证统治阶级对金银器皿的独占,唐代统治者又把金银器皿的使用和社会等级观念予以结合,《唐律疏征》中规定:“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在这样的规定下,金银器不折不扣地成为当时人们身份的象征和标志,并延续至今。






漫谈历代工艺品

金银器,以贵重金属为材料,施以精湛巧妙之制作工艺,配以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之构思,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更迭出现之不尽相同的各个时代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各个时代相同的追求富贵、吉祥的民族心理,阐释得畅晓明了。

商周金银器:小巧简约。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

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金银器的形制种类也随之增多。北方出土的金银器及其金细工艺发达。南方地区金银器则多为器皿,制法大多来自青铜工艺。




秦汉金银器:繁荣发展。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抛光等工艺技术。汉朝金银器,器形简洁,多为素面。金细工艺逐渐发展成熟,金银的形制、纹饰、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

魏晋南北朝金银器:异域风采。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得以空前发展。这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唐代金银器:绚丽多彩。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又成了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



宋元金银器:清丽典雅。宋代金银器在唐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崭新风貌。与唐代相比,宋代金银器的造型玲珑奇巧,新颖雅致,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金银器皿显得气势博大,而宋代则以轻薄精巧而别具一格。宋代金银器在造型上极为讲究,可谓花式繁多。

明清金银器:华丽繁缛。明清两代其金银器制作,一改唐宋以来或丰满富丽、生机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风格,而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器形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和龙凤图案的色彩斑斓,象征着高贵与权势。明代金银器生动古朴,纹饰结构趋向繁密。清代金银器既有传统风格,也有其他艺术的影响。清代金银器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复合工艺发达,金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





巧夺天工工艺品

一件精美绝伦的金银器,从肇始至完工,又往往需要使用多种工艺,将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类的智慧完美结合,从而成就其集千恩万宠于一身的连城之价与夺目之光。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工艺繁复,制作技巧高超,而且造型精巧,装饰细密,每一件都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佳作。无论是以几何形为主的平面造型,抑或是以写生动物、植物为主的立体造型,无不展示着制作者观察的细腻与比例掌握的准确。大体量者往往显得稳固、刚劲,而小体量者则纤巧、灵动,优雅大方。花纹图案的装饰,则极为注重整体效果。用以装饰的题材内容,则可谓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造型,配以或金黄璀璨,或银白庄重的底质,给人以强烈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的暗示。




古代金银器的几种工艺如下:

其一,锤揲、贴金、包金,这是中国早期金银器最常见的工艺。锤揲属于锻造技术,可以冷锻,也可以经过热处理。有时也叫打制,是利用金、银质地比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将自然或冶炼出的金银锭类的材料锤打成各种形状,再进一步加工使用。可以直接成器,也可以锤出花纹。锤揲出的金片、金箔,根据需要裁剪出各种形状,以供不同的使用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贴饰。

其二,鎏金、鎏银。鎏金在汉代称涂金,是将纯金和汞按金一汞七的比例混合成金汞,俗称金泥,涂抹在器物上,然后在火上烘烤,汞遇热蒸发,金留存于器表。高超的鎏金技术,令人难以分辨真假,鎏金铜器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金器。中国目前最早的鎏金器物,约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鎏金铜器开始兴盛,秦汉以后成为风尚。战国时期还出现了技艺高超的鎏金银器。

其三,金银错、金银平脱、镶嵌。中国金银错主要是与铜器结合的工艺技术,也在铁器上出现。其特点是纹样隐避,与母体颜色相异,表面平展光亮。金银平脱是唐代极为流行的工艺,主要出现在铜镜、漆木器上。金银错,金银平脱都是把金银作为辅助镶嵌材料。而唐代由于金银器工艺的繁荣与发达,金银器常成为镶嵌的母体,而镶嵌的材料多为各种宝石。




其四,掐丝、蕾丝、编织、金银珠。掐丝工艺,是将锤打成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条,慢慢扭搓成线,可以单股,也可以多股,然后掐制成花纹。与掐丝工艺类似的还有蕾丝和编织工艺。蕾丝是将金丝制成花纹焊接而成,编织则是用金丝编成图案花纹。

其五,铸造。将金、银熔化为汁液,采用范型浇铸,与中国青铜器皿制造方法相同,只是原料不同。春秋时期,铸造的金饰件用于车马器上。战国时期铸造的金银带钩十分流行,车具上的金装饰件更多。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能铸造复杂精细的大型金器皿。

其六,錾刻、鈒镂。錾刻或鈒镂是金银器主要的制作和装饰技术。錾刻技术可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有时为平面雕刻,有时花纹凹陷和凸起,呈浮雕状。这种工艺,在器物的表里同时使用。在金银器有了锤揲技术后,錾刻一直作为细部加工手段而使用,也少量运用在铸造器物的表面刻画上,贴金、包金和铸造的器物纹样部分,多采用此法。镂本来也是錾刻,但有时将材料凿空剔掉,故称为镂空技术。





金银器收藏贵族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以黄金白银为财富的象征,其具有美丽的光泽,纵然历经千年,仍新亮如初。因此不少金银制品代代相传,成为传世之宝。精美的造型,繁复的工艺,材质的保值性,成为金银器吸引广大藏家的重要原因。如果说邮票、钱币、火花、连环画等属于大众收藏品的话,那么金银器就属于档次较高的“贵族化的收藏”。

正因为金银器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收集金银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金银器收藏中,工艺、造型的美感可谓是金银器收藏的灵魂,是最值得关注的东西。相比之下,年份反而不是决定金银器价值的最重要因素。金银器的价值高低关键在于四点:其一,工艺的复杂性及精美程度。其二,宫廷御用器价值高于普通实用器。其三,器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及文化信息及内涵。其四,重量及成色也决定着一件器物的价值高低。




收藏金银器当然是越古越好,越大越好。但是金银器不同于青铜器和铁器,它不易腐蚀,从皮色及氧化程度不容易分辨其年代。所以,金银器藏品可从其本身的造型及纹饰的特征,来推断其真伪和年代。还可将这件金银器与同时代的其他金银器的造型、纹饰相比较,甚至与同时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等典型特征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准确的结论。

历经各代王朝,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长盛不衰。艺术家把它们作为精美艺术的加工材料,商人和收藏家把它当成财富,金银的价值观念早已深入人们的灵魂深处,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金银器,也因其不菲的价值,独具的特质,于普通金属器皿之中,着意显示出了其自身别具的人文、科学、经济价值。耀眼悦目的金银器,成为了绵延长久、当之无愧的传世珍藏。




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请您:

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您也喜欢艺术,您也想成为榜样会的一员,您可以:

1、请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账号”关注“关宝琮艺术馆”

2、在“添加朋友”里查找公众号“关宝琮艺术馆”

3、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