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还记得鱼腥草的土腥味儿吗?「有故事的人」

 汉青的马甲 2016-05-30

                                                 >>>> 人人都有故事

这是[有故事的人]发表的第275个故事


从武汉回到宜昌,初逛菜场就发现了鱼腥草这一物件儿,那一刻,知道自己决定回到家乡,不愧是个英明的决定,以后便可吃着日想夜思的家乡味儿。


鱼腥草

韩国丽


鱼腥草,因茎叶有鱼腥味而得名。在我们老家叫狗茎草,一个好土气的名字,到了宜昌,大部分人管它叫节节根,我一直都固执地认为,它的学名应该叫做鱼腥草,但是却极少的人这样叫它。


繁殖力极强的鱼腥草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湿地,不像某些娇贵的物种一定要择在朝阳、土壤肥沃的地方。而到了武汉,居然大小菜市场买不到这种叫做鱼腥草的食料了,至少我在武汉待了七个年头,寻遍了大街小巷的菜场,没有发现它的影子。与其说我再寻找一种家乡的野菜,不如说我在寻找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


记得有次路过宜昌回武汉,奶奶用玻璃罐给我装了一罐鱼腥草,辗转反侧带到武汉,兴致勃勃地打开,让同事品尝家乡的特色,大家个个面露难色,说这怎么能吃。于是我想起一道小吃,武汉的腐乳摆在超市里,用玻璃罐密封着,汤汁把腐乳全部浸起来,吃到嘴里是稀软的,闻起来有些刺鼻,其味道也是难以让我接受的。而家乡的做法是用辣椒把豆腐裹起来,放在坛子里,干燥的成一块一块的,吃的时候除了辣味还有原汁原味豆腐的味道,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了。


后来去了上海,却不难点到鱼腥草这个菜,当然其做法跟家乡倒是如出一辙,凉拌,但是上海人吃出了一些新的花样。鱼腥草的食材选用的是很老的根茎和叶子,有点嚼不烂的感觉,尤其是叶子,更能吃出苦涩的味道。在我的家乡鱼腥草以茎肥嫩者为佳,老的是不适合食用的,待开过了花,枝叶茂盛时,成捆了割了回去晒干作为药材。最好的食用时间,在冬末初春,冰雪开始融化,小草刚刚冒出头的时候,鱼腥草也在日渐暖和的春风中一个劲儿往外探出粉红的小脑袋。虽然在上海的餐桌上吃不到久违的狗茎草味道,但是至少也八九不离十,或多或少解了相思。


上海果然是走在时代的前沿,菜肴上便有一番新的发明创造,如此老的食物,倒是嚼出了另一番模样。鱼腥草在中医上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全草可入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我想上海一个注重养生,小资的大都市,上海的厨师会不会冲着这个去的呢?


说到鱼腥草,不能不想到小时候,一放学就和邻居家的孩子提着竹筐和小锄头寻那东西去了。因为小也不会去太远,一般去的地方就是水沟边和沟边田埂上。收获有时多有时少,因为那些地方差不多日日去,再肥沃的土壤也赶不上我们过度的挖掘。晚上回家,母亲洗尽泥土,切成段,拌上醋、盐、辣椒、蒜泥、鸡精、香油、香菜等,偶尔加一点野韭菜进去,就做成了,很受欢迎的一道小菜,看着父母欢喜地享用我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美滋滋的。我喜欢挖的乐趣,当然打小就喜欢吃,所以总是乐在其中。而邻居家的小伙伴,只是喜欢挖,从不吃它的,她说好大的土腥味,吃不来。


过不了几日,听见哪家婆婆骂骂咧咧,说谁家孩子挖狗茎草挖了她的田埂,我们便躲进屋里,把电视声音打的大大的,婆婆骂的累了,只好重新收拾田埂作罢。


后来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乡去了遥远的地方求学,后来嫁为人妇,逢年过节回到老家,聚在一起,总是一遍一遍回忆儿时的那段美好的时光,然后一起忍俊不禁。每次约好了再去挖一次狗茎草,但是却从来没有付诸过实际行动,总是想到手上、鞋上会沾满了泥,或者手被割破,多了一份娇贵,少了一份无邪的童真。


从武汉回到宜昌,初逛菜场就发现了鱼腥草这一物件儿,那一刻,知道自己决定回到家乡,不愧是个英明的决定,以后便可吃着日想夜思的家乡味儿。节节根成了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当然反季节都是大棚培育出来的,当属春暖花开应节的时节味道最正宗了,从此我不厌其烦地咀嚼着那浓浓的土腥味儿。

 

作者:韩国丽,爱好写作,业余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