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差异,会出现学生的质疑,认识的误区,创新的火花……只要教师留心观察,善于倾听,随时捕捉这些新信息,把它变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片断】 师: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活动角,拉动两条边,让活动角真正活动起来。(学生自己玩活动角。) 师: 刚才玩角,你发现了什么? 生1: 我发现角有大、小之分。 生2:我发现拉动两条边,角可以变大变小。 生3:我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生4:我发现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 孩子们真了不起,在玩角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在玩角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把角的两条边拉直了(成了一条直线)。这还是一个角吗?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 师:(举起拉直的角)它到底是不是角? 生:不是角。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角都是尖尖的,而这个角是平平的。(大家都期待老师给出答案) 师:这样,四人小组讨论。提示:要根据“角的特征”来判断。(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它是一个角,因为它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它是一个角,而且这个角最大,因为它的两边都拉直了。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它确实是一个角,只不过它比较特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提出“我在玩角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把角的两条边拉直了(成了一条直线),这还是一个角吗?”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假如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回避,或者说:“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该教师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变成了一种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最终用“角的特征”判断出它是角,这种巧妙的处理,既巩固了本课的知识,又体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把学习看作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自己的学习需求”,这是学生能否真正开展自主学习的关键。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学生实现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主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动态生成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本教学片断,由学生去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教师课前的预设,因此,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真正体现“以学定教, 顺势而导”。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真实、自然,充满了智慧和灵性,极富生命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