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雜興①
其一
古帝論匡山②,南國之德鎮③。
邇來得躋攀,此語始吾信。
雄雄壓九江④,矗矗排萬仞⑤。
青天落飛瀑,白日雷霆震⑥。
石鏡俄忽開⑦,孤光舞而運。
異花無冬春,瑶草亦芳潤。
遠公初渡江?,道譽藹東晉?。
劉雷贊高風?,遯世各無悶?。
陳迹虎溪頭?,于今誰與訊。
笺注
① 《廬山雜興》组诗作于元丰七年至元丰八年道潜在庐山之时。
② 匡山:即庐山。
《庐山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十一:“廬山,在州南,髙二千三百六十丈,周迴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派。郡國志云:‘廬山叠障九層,崇巖萬仭。’山海經所謂:‘三天子都,亦曰天子障。’周武王時,匡俗字子孝,兄弟七人皆好道術,結廬於此仙去,空廬尚在,故曰廬山。”
③ 梁元帝《廬山碑序》:“夫日月麗天,皇穹所以貞觀;川嶽帶地,後土所以惟寧。廬山者,亦南國之德鎮。”
④ 雄雄:威势盛大貌。《楚辞·大招》:“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朱熹集注:“雄雄,威势盛也。”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十一:“九江。尚書注云:‘江於此分為九道。’潯陽記云:‘九江在潯陽,去州五里,名白馬江。’是大禹所疏治,於桑落洲上二三百餘里合流。昔秦皇、漢武並登廬山,以望九江也。”
⑤ 矗矗:高峻貌。《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深林巨木,嶄巖嵾嵳。”
⑥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十一:“瀑布,在(庐)山東,亦名白水,源出髙峰,掛流三百丈許,逺如匹布,故名瀑布。尝有徐凝題詩云:‘瀑泉瀑泉千丈直,雷奔入江無暂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李白《望廬山瀑布水二首》:“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⑦ 《大清一統志》卷二百四十三 :“石鏡峯,在星子縣西二十五里。廬山水經注:‘(庐)山東有一圓石懸崖,明净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毫細畢察。’”吳國倫《石鏡峰》:“萬仞峰頭石鏡懸,平臨日月倒垂天。滄江夜色寒相照,下有驪龍不敢眠。”
⑧ 遠公:晉高僧慧遠 ,居廬山東林寺,世人稱為遠公 。
⑨ 道譽:指精通經義、道行高深的聲譽。釋德洪《黃蘗佛智》:“道譽聞寰宇,光華照錦江。” 藹:冠,满。 宋 林逋《寄上金陵馬右丞》:“惠愛如春威似霜,神明佳政藹 餘杭 。”
⑩ 劉雷:指劉遺民、雷次宗。《高僧傳》卷六《釋慧遠傳》:“於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釋迦餘化,於斯復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並不期而至,望風遙集。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秀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逰止。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
11 《易·乾》:“不成乎名,遯世无闷。” 孔颖达疏:“谓逃遯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胡瑗《周易口义》卷六:“君子之人以君民为心,得其位则可以致君泽民,跻天下于平治。若其小人道长,不可有为之时,则必知机达理,不为世俗所诱,不为贫贱所动,超然逺遯,以避其難,而須其時也,是以乾之文言曰:‘遯世无闷。’”
12 《庐山记》卷二:“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合道,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 ”
廬山雜興
其二
衆峰勢連環,萬疊不可窮。
香爐獨秀拔,佳氣常葱葱①。
長風卷游霧,曉壁開曈矓②。
招提出其下,樓觀排青紅③。
回眸盻五老,刻削金芙蓉④。
宜哉謫仙子,愛此巢雲松⑤。
笺注
① 《庐山记》曰:“东南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氛氲若烟。”《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十一:“香爐峰,在山西北,其峯尖圓,雲烟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孟浩然詩云:‘挂席數千里,名山都未逄。泊舟潯陽郡,始見香爐峰。’”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② 曈矓:指旭日。 唐紇幹俞 《登天山望海日初出賦》之一:“登岧嶤之峻極,見曈曨之初出。”
③ 招提:指佛寺。《新唐書》卷五十二:“武宗即位,废浮屠法,天下毁寺四千六百,招提兰若四万。”
④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十一:“五老峰,在山東。懸崖突出,如五人相逐羅列之狀。”
⑤ 謫仙子指李白。参李白《登廬山五老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廬山雜興
其三
白鶴峰後原①,逶迤曠平陸②。
道周問樵子③,古實青牛谷④。
披榛得徑路,曳杖驚麋鹿。
鮑生古騷人,曾過鍊師宿。
明月古壇邊,題詩記脩竹⑤。
茲焉廢耕隴,歲晏空菽粟。
薄日靜銜山,驚湍瀉哀玉⑥。
回首睇吾廬,風幡隔林麓⑦。
箋注
① 白鶴;指白鶴观。《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三:“承天白鶴觀,在星子縣五老峯下,唐弘道元年建,宋大中祥符賜名。《方輿記》云:‘廬山秀麗為江南第一,而此觀復為廬山第一。’傍有木瓜巖,後有劉混成丹井藥臼。”苏轼《东坡诗话》:“吾尝独游五老峰,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
② 逶迤:曲折綿延貌。 唐张籍《别于鹄》:“出门两相顾,青山路逶迤。” 平陸:平原;陸地。晉 陶潛 《停雲》詩:“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③ 道周:路旁。《詩·唐風·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周。” 毛 傳:“周,曲也。” 杜甫《除草》:“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其毒甚蜂虿,其多彌道周。”
④ 《庐山记》卷三:“青牛谷,《九江録》云,昔有道士洪志,乘青牛得道於此,壇塲猶存。唐人楊衡《宿青牛谷》詩云:‘隨雲步入青牛谷,青牛道士留我宿。可憐夜乆月明中,惟有壇邊一枝竹。’葢亦古之名跡,今為耕隴矣。”
⑤ 鮑生指鮑溶。參鮑溶《宿青牛谷梁煉師仙居》 :“隨雲步入青牛谷,青牛道士留我宿。可憐夜久月中行,惟有壇邊一枝竹。”該詩與楊衡《宿青牛谷》诗 類同。
⑦ 風幡:风中的旗幡。李彭《宿康王觀》:“風幡動林杪,步屧烟景昏。”
廬山雜興
其四
山南信美矣,山北尤增奇。
春風錦繡谷,紅素自相依①。
梯空上絕巘②,雲日驚倒窺。
崖壁暈祥光,五色成頗梨③。
旁通大林寺,松竹短且欹。
樂天當日游,四月桃始披④。
餘齡願寄此,永與人世違。
笺注
① 《廬山記》:“锦绣谷,谷中竒花異卉不可殫述,三四月間,紅紫匝地,如被錦繡,故以為名。”《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十一:“錦綉谷,在山叠,四季芳妍,百花如锦繡。”《草堂雅集》卷三《送趙志安之南康》:“西有白鶴東青牛,老夫甚欲匡廬遊。百花春明錦繡穀,二月水深麟鳯洲。予生晚識中執法,子去早封萬戶侯。倘因衿珮來如雨,仍及此時還自修。”
② 梯空:騰空。 宋 洪芻《青原臺》:“高臺梯空上雲烟,宴坐城郭窺山川。”
③ 頗梨:指狀如水晶的寶石。《魏書·西域傳·波斯》:“﹝ 波斯國 ﹞土地平正,出金、銀、鍮石、珊瑚、琥珀、車渠、馬腦,多大真珠、頗梨……鹽緑、雌黃等物。”
④ 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於时孟夏,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廬山雜興
其五
少文好山林,每往輒忘歸①。
余生千載後,獨與斯人違。
朅來爐峰下②,結宇聊棲遲。
長林拱茂木,九夏遺炎曦③。
溪雨晝忽破,藤花照清漪。
黄鸝語深竹,可聽不可窺。
箋注
①《宋書·隱逸傳》:“宗炳,字少文,南陽涅陽人也。……妙善琴書,精於言理,每遊山水,往輒忘歸。征西長史王敬弘每從之,未嘗不彌日也。乃下入廬山,就釋慧遠考尋文義。”
②朅:通“盍”。何不。
③九夏:夏季,夏天。 晉 陶潛 《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炎曦:指酷熱。 皎然《酬薛员外谊苦热行见寄》:“炎曦烁肌肤,毒雾昏性情。”
廬山雜興
其六
暮峰騰玄雲,飛雨來滂沱。
亂點洒蒼壁,森森挂青蘿。
須臾漲前溪,蕩蕩浮銀河。
中流轉巨石,出沒如黿鼉①。
天宇夜開霽,星蟾瑩摩挲②。
玲瓏辨崖樹,宛轉照庭柯。
詠詩無桀句,奈此佳景何。
箋注
① 黿鼉(yuán tuó):大鱉和鰐魚。《國語·晉語九》:“黿鼉魚鱉,莫不能化。” 杜甫《白帝城最高樓》:“峽坼雲霾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遊。”
② 開霽:明朗。摩挲:。《》:“”
廬山雜興
其七
中巖不知暑①,但覺晝景長。
朝來出孤定②,踽踽行西岡③。
風泉漱石齒,松雨飛蒼蒼④。
猿鳥亦我喜,鹿麋還相將。
喬林積翠下,粲然矚孤芳。
冉冉抱絕格⑤,霏霏浮暗香。
山祇善守護⑥,每吐雲霧藏。
寄言樵蘇子,慎勿輕摧傷。
箋注
① 中巖:即巖中。
② 孤定:猶孤寂。王蒙《蘿壁山房圖》:“松房孤定回,袈裟留夕薰。”
③ 踽踽:獨行貌。《詩·唐風·杕杜》:“獨行踽踽。” 毛傳:“踽踽,無所親也。” 白居易《傷逺行賦》:“独行踽踽兮惜昼短,孤宿茕茕兮愁夜长。”
④ 蒼蒼:指天。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泣血仰頭兮訴蒼蒼,胡為生兮獨罹此殃。” 唐盧照鄰《贈益府群官》:“誰能借風便,一舉淩蒼蒼。”
⑤ 絕格:獨一無二的風標格調。
⑥ 山祇:山神。 王安石《送道光法師住持靈巖》:“山祇嘯聚荒禪室,象衆低摧想法筵。”
廬山雜興
其八
龍湫亙三峽①,草木皆森奇。
禪餘得支徑,別塢行逶迤。
上人吳門秀,邈有方外姿②。
芒鞋襯兩足,策策欣相追。
秋田罷刈穫②,雲水明空陂。
雙雙林中禽,文彩光陸離③。
雍容事飲啄,相顧忘驚飛。
鮮飈忽騰馥④,巖桂飄葳蕤⑤。
峰端臥落日,眷此忘還期。
箋注
① 龍湫:上有懸瀑下有深潭謂之龍湫。《隋書·禮儀志一》:“鹿角生於楊樹,龍湫出於 荊穀 。” 三峽:即三峽澗,位於廬山棲賢谷。《廬山記》卷第二:“今淪沒不可復見。三峽澗出寺左,其源甚逺,澗中有龍湫三四,莫知其極。方暑雨之洊至也,山之衆壑同下,轟若雷霆,澗石大小無慮萬計,悉填湫中。”《徐霞客遊記》卷一上:“五里,過棲賢寺,山勢至此始就平。以急於三峽澗,未之入。里許,至三峽澗。澗石夾立成峽,怒流沖激而來,為峽所束,回奔倒湧,轟振山谷。”
② 方外;塵世之外。唐张翚《游栖霞寺》:“一从方外游,顿觉尘心变。”
③ 刈穫:收割。王炎《喜晴行呈陳宰》詩:“日下鳥烏聲亦樂,村北村南爭刈穫。”
④ 陸離:光彩絢麗。《楚辭·离骚》:“髙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⑤ 《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許詢“自序”〉》:“曲櫺激鮮飇,石室有幽響。” 呂向注:“鮮飇,鮮潔之風。”一本作“ 鮮飈 ”。
⑥ 葳蕤:草木茂盛枝葉下垂貌。 漢 東方朔 《七諫·初放》:“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來風。”
廬山雜興
其九
霜清玉繩曉①,澗谷風未號。
澄潭不可極,俛盼驚骨毛。
豈不有神物,於茲能遁逃②。
海日射兩崖,餘輝何昭昭。
游鱗出岸穴,翻覆如銀刀。
偶來殊不惡,勝事俄所遭。
聊爲五字詠,遠愧謝與陶③。
笺注
① 玉繩:星名。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兩星,為玉繩星。” 唐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② 《晋书·温峤传》:“﹝ 嶠 ﹞至 牛渚磯 ,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 嶠遂燬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
③ 謝與陶:指山水田園派詩人謝靈運及陶淵明,皆擅長五言詩。《南史·颜延之传》:“延之尝问鲍照己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延年终身病之。”胡應麟《詩藪》:“陶之五言,開千古平淡之宗”。
廬山雜興
其一○
山深雲物清,挹玩洗浮慮①。
昨日行澗南,飄然即芒屨②。
風潭耿危彴③,晚與樵爭度。
隔水認梅花,方驚歲華暮。
幽人眇江海,樂事期誰預。
山月獨多情,娟娟遲歸路④。
笺注
① 浮慮:世俗的煩惱。 宋孫應時《秋曉》:“睡足小窗浄,心清浮慮捐。”
① 芒屨:芒鞋。宋苏轼《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韵》:“幽人行未已,草露濕芒屨。”
② 危彴:危橋。元晦《越亭二十韻》:“津梁危彴架,濟物虛舟渡。”
③ 迟:等待。 储光羲《送人寻裴斐》:“迟君千里驾,方外赏云泉。”
廬山雜興
其十一
高巖吐奇雲,倏忽千萬丈。
援毫欲名貌,卷縮非一狀。
飛仙或遨游,隠隠出其上。
驚飈忽吹滅,轉盻惟清嶂①。
山中勝事多,彼俗誰能亮②。
笺注
① 驚飈:狂风。清嶂:即青山。王安石《千丈巖瀑布》:“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② 彼俗:猶指俗世。亮:明白。孟郊《奉同朝賢送新羅使》:“彼俗媚文史,聖朝富才雄。”
廬山雜興
其一二
圓月未出嶺,衆峰環蒼蒼。
裴回倚脩竹①,遲此清夜光。
俄驚衆木顛,灧灧浮銀潢②。
玉兔既且躍③,浮雲亦難妨。
須臾經中天,下矚被八荒。
却瞻中外官,森森斂低昂。
笺注
① 裴回:即彷徨,徘徊。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② 銀潢:銀河。 宋韓琦《苦雨》:“直疑天際裂銀潢,大雨連傾特異常。”
③ 玉兔:指月亮。唐賈島《贈智朗禪師》:“上人分明見,玉兔潭底沒。”
廬山雜興
其一三
一月廬山陽①,光風動林壑。
陰崖拆曾冰②,隠隠飛溜落③。
曦和伯化工,萬彙欣並作④。
匆匆鳥聲聒,艷艷花霧薄。
瘦骨喜攀躋,芒鞋便犖確⑤。
期遇山阿人,賞心將共託⑥。
笺注
① 陽:山之南。岑參《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复居少城北,遙對岷山陽。”
② 曾冰:層冰。黃庭堅《渡河》:“憶昔冬行河梁上,飛雪千里曾冰壯。”
③ 飛溜:瀑布。司马光《和張文裕初寒十首》之六:“折冰流谷口,飛溜落雲邊。”
④ 化工:自然的造化者。語本 漢 賈誼 《鵩鳥賦》:“且夫天地為鑪兮,造化為工。” 萬彙:猶萬物,萬類。 唐 韓愈 《祭董相公文》:“五氣敘行,萬匯順成。”
⑤ 犖確:怪石嶙峋。詩指坎坷山石路。蘇軾《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⑥ 屈原《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
廬山雜興
其一四
五更山雨餘,海月漏雲表。
流輝入庭戶,烱烱白如縞①。
百舌語空林,關關催欲曉②。
衆禽亦和鳴,爲我釋孤抱。
杉松本奇姿,洗滌看愈好。
惆悵桃李花,東風卷如掃。
笺注
① 縞:細白的生絹。《書·禹貢》:“厥篚玄纖縞。” 孔傳:“縞,白繒。”《禮記·王制》:“ 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 孔穎達疏:“縞,白色生絹。亦名爲素。”《漢書·食貨志上》:“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② 關關:泛指鳥鳴聲。《詩·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毛傳:“關關,和聲也。”
廬山雜興
其一五
通玄接香谷①,夾道青松直。
高秋得微雨,秀色寒更碧。
林梢挂紅子,照眼明的的②。
散策從所歡,悠悠事遐歷③。
僧坊媚烟篆④,笑語戀几席。
陶謝安在哉,空山獨行迹。
笺注
① 通玄:即通玄府。《廬山記》卷二:“自太乙觀至雲溪,凡佛老之居八,同在蓮花峯下。由雲溪二里亦至太平觀,唐號‘九天使者真君廟’,南唐昇元元年賜名‘通玄府’,本朝興國二年賜今名。” 張孝祥《棲真寄南康錢守》:“我領通玄府,乃在廬山北。君宦山之南,兵衛森畫?。”《說郛》卷五十七下《慧永法師》:“西林法師慧永,河內潘氏。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曇現。……太元初,至潯陽。刺史陶范,素挹道風,乃留憩廬山,舍宅為西林,以奉師。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語不傷物。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常聞異香,因號‘香谷’”。《廬山記》卷二:“寺后高处有香谷亭,昔永公在西林,别立茅室于岭上,每欲禅思,即往居焉。室中尝有芬馥之气,因名香谷。后人作亭其上。号香谷亭。”
② 的的:光亮、鮮明貌。王安石《集禧觀池上詠野鵝》:“羽毛的的人難近,嗟此謀身或有才。”
③ 遐歷:猶遊歷。《徐霞客遊記》卷三上:“下峽,由南腋東入上洞;東登必由北奧,俱崇深幽邃,無炬不能遐曆遠遊。”
④ 煙篆:香名,形似篆文。 宋洪刍《香谱》卷下:“香篆,鏤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於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宋洪刍《香谱》卷下:“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一昼夜乃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