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内经》“心部于表”理论析探

 369蓝田书院 2016-05-31

1
“心部于表”的理论实质

《素问·剌禁论》曰:“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亦曰:“心为五脏部主,故得称部”。《中医基础理论》上关于皮表的定义是:“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心部于表”的理论核心即在于心与皮肤在生理与病理方面的密切联系。

2
 “心部于表”的临床意义

心主血脉,心之气血周流全身,为五脏六腑输送血液,维持其正常生理机能,同时温养润泽皮肤肌表。当人体心之君火亢于上,熏蒸气血,火热积累于皮下肌腠,甚则出现疮疡、瘙痒等一系列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病源候论》亦曰: “其久心痛者 ,是心之支别络 ,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 故成疹。”,说明人体皮肤肌表之生理、病理,与心之功能失常关系密切,临床治疗皮肤肌表疾病,也应注意对心的调治。《金匮要略》曰:“心气不足 ,邪气入中 ,则胸满而短气。”,故对于心系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应注意避免外界表邪侵入机体,诱发或加重心系疾病。再者,表证多因皮肤屏障作用减弱,表邪自皮表侵袭机体,营卫不和是主要病机,治疗宜调和营卫,而心之营血行于脉道、卫气循于肌表,二者协调阴阳,故临床治疗外感表证时,宜加入心经药物如桂枝,如桂枝汤可有效治疗表证。


2.1 皮肤疾患应注意清心火
《类经》曰“热甚则疮痛, 热微则疮痒”,心为火脏,为人体阳中之阳,热性疾病多不离心经火热,故疮疡疼痛瘙痒类皮肤病与心火亢盛关系密切。再者,疼痛痒疮的发生多与脉道不利, 血液运行不畅或障碍有关,而心火旺盛,煎熬血液,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运行缓慢,甚至形成瘀血,可使得肌肤失于润养,导致各种皮肤疾患。经过临床观察发现,皮肤病患者多心烦急躁、舌质红,边尖尤甚,脉象多呈现滑数或浮数之感,治疗时可考虑从心论治,宜清心降火、清热透表。王磊将黄连、丹皮、栀子等清心火之药物,运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疼痛症状的缓解疗效显著。

2.2 心系疾病应避免感受表邪
若人体正气不足,卫表虚弱,外感六淫侵袭机体,与血脉搏结,心血不利,从而导致心功能异常。另外,心脏正常搏动,心脉运行和畅,主要靠心阳对心血的推动作用实现,若外界风寒湿邪入侵,心脉艰涩不畅,脉道不利,则会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因此,表邪可诱发或加重心脏疾患,临床治疗心系疾患时,须注重驱散表邪。《兰室秘藏·杂病门》记载“火郁于地中”或 “阳气郁遏于脾土之中”,实际病状是表邪直中心脏。临床研究亦表明,急性心肌炎患者发病前多有感受外邪的病理基础,邪气过 “心部于表”的途径,直中心脏,引发心律失常及一系列心肌炎症状。李春生以火郁汤为基础方,再加羌活、黄芪以祛风解表,组成复方羌芪片,运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2.3 表证应加入心经之引经药
外感表证多因外界表邪侵袭肌表,壅遏人体营卫之气,导致营卫功能失调,治宜解表达邪,调和营卫。桂枝作为常用的解表药,常配伍应用于各类表证的治疗,辛温,归心、肺、膀胱经,走血脉,通心阳,临床常用经方桂枝汤便是很好的例子。临证时,对待外感表证不宜单纯应用发散解表之品,还应兼顾心经,适当选用通利心脉的药物,使表邪得除。

3
小结

《杂病源流犀烛》载:“十二经之气皆感而应心,十二经之精皆贡而养心,故为生之本。”心为君主之官,其余各个脏腑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均有赖于心发挥正常的统帅功能。“心部于表”是指心之阳气散布于身体外层的所有组织,统领与外层组织相关的脏器。根据临床观察也发现,发生在皮表的疾病,可考虑从心论治,可收到较好的疗效,而从皮表侵入人体的外感表证,也可适当加入心经药物以增强发散解表之功,反之,心系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也须注意顾护肌表,避免表邪入侵机体,从而诱发或加重心悸疾病。

(作者学校:河南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