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亩砚田——服了,古人如此勤勉

 文雅aw 2016-05-31

10


2016-04-01    作者:蔡春生

一方磨心的砚台,照见古人的勤勉


在古砚的砚心,我们常见到或深或浅的凹陷。这是从前研磨的痕迹,也是古人勤勉的见证。


最初见到这一方满是凹坑的古砚,便是情不自禁的感动。



砚台用以研磨的部位称作砚堂或砚心。当墨条一次又一次在砚心研磨,坚硬的石头逐渐被侵蚀,研磨部位出现了凹坑。凹坑意味着砚堂遭损,砚台美感大减,市场价值骤降。


然而换一个角度看,磨坑,就是古人的心血。


友人林岗兄藏砚丰硕,近年关注并专事收集了一批砚堂深凹之古砚。他觉得:研磨的轨迹很是迷人。


年初自闽地得一砚,黑石,形如歙制,体形甚大,年代约宋至明早。罕见的是,它竟留下了四个凹坑,几乎占尽整个砚堂的面积。那累累凹痕,似乎在述说着什么!


砚台转赠林兄,他十分喜欢,但也未曾料到,当他将之发到朋友圈,反响之强烈竟超过了许多精品古砚。诚然如此,假如精美的古砚艺术品给人以视觉的享受,那么这样一方凹痕历历的砚可令所有观者感慨,震撼!仿佛,穿越漫长的岁月,古人孜孜矻矻、勤勉用功的身影浮现在我们眼前。



凹坑是一段历程。先从最为开阔的砚心开始,当深到不能发墨,再延伸至左下方;左下方也已深凹,便选择右下角;右下角也磨深了,最后无奈来到空间局促的右上角。这是一场不离不弃的相伴,即便砚台已面目全非。


凹坑是一种形态。制成拓片后再看,它们恰如留在砚台上的足印。是的,它们正是主人的人生轨迹。右上角这个坑磨得不那么深了,——是主人磨至此处,已走完了磨墨写字的生涯?一叹。


凹坑是一脉情感。时而平静时而激越,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又下着狠劲,百感交集尽收于这坑坑洼洼的砚田。 


假如要找寻前人勤勉的踪迹,还有什么比深凹的砚台更具说服力呢?古人所说的磨穿铁砚,不是虚言。


急功近利,追逐表象,俨然已是今日社会之世相写照,而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竟成芸芸众生之成功法则。时光消磨,青春匆匆,注视这样一方砚台,也许能坚定一种信念——面对逝去的岁月,唯一问心无愧的态度便是认真和勤勉。




元代 腹部磨凹的双龙抢珠黑石砚

宋代 磨穿了砚堂的歙鱼子砚 (林岗藏)


(分享自:一亩砚田  作者:蔡春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