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联寄托文人梦

 杏坛归客 2018-05-08

 

 


砚联寄托文人梦
孟祥海

文人恃文墨为生,故谓砚为“砚田”。“但留方寸地,好与子孙耕。”砚台是中国传统文人播种希望的载体,也是对后世子孙寄托期望的媒介。

许多与砚台有关的对联读来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如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上联典出南朝梁吴均《续吴谐记》,以“紫荆”喻兄弟骨肉同气相连,家业才能兴旺发达;下联借“砚田”,告诫子孙后代,要读书明理,勤奋治学,方能出人头地。

文人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相伴最亲切。苏东坡有联曰:“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借砚田,言人生,爱砚之深,千年可鉴。宋代诗人杨公远曰:“无田种秫难谋醉,有砚遗家未是贫。”耕读传家,诗书传世,曾是无数传统文人的梦想。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有联曰:“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砚田虽浅,足可代代耕耘,墨香飘千秋……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砚是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永久的梦,也是他们两袖清风、光明磊落、笔耕不辍的象征。宋代包拯,曾任职于端州,离任之时,有一老者偷送其祖传端砚一方。包拯得知后说:“父老乡亲心意我领了,但砚却绝不敢收,一者有违本人志愿,再者也玷污了名砚。”然后,将砚台扔进江里,后化成“砚州”城,虽有传奇成分,却是后人对他为官清廉的景仰,至今在端州城楼上还刻有这样一副对联:“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是在赞颂包拯清廉,更是在赞颂砚台所象征的文人精神!

“良田喜得耕无税,美质如斯磨不磷。”古今多少事,都付砚田里。一方砚台,书生风骨百代传;几副砚联,只留清气满乾坤!

2018-03/01《闽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