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雨水偏多,易诱发水稻赤枯病,不会控防减产30%!

 止水拥云 2016-05-31
近期有农人朋友反应,水稻前阵子还绿油油的,没几天就叶子发黄烂根。通过咨询专家,水稻出现这些症状很有可能是赤枯病所致。近期阴雨天多,如果田间水肥管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赤枯病的发生。
认识水稻赤枯病
赤枯病俗称铁锈稻,是水稻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生育期推迟,分蘖减少,穗小粒少,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

病害一般多于水稻分蘖初期开始发生,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

受害植物矮小,分蘖少而小,上部叶片挺直与茎夹角较小。

稻株进入分蘖期后,老叶上呈现褐色小点或短条斑,边缘不明显,并自叶尖沿叶缘向下出现焦枯。

到分蘖盛期在叶片上出现碎屑状褐点,进一步则成不规则形,以后斑点增多、扩大,叶片多由叶基部逐渐变黄褐色枯死,发病严重时,远望全田稻叶如火烧焦状。

拔起病株可见根部老化、赤褐色,软绵状无弹性,有的变黑,腐烂,白根极小。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规律
赤枯病是土壤环境、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内因主要是稻株缺钾。分蘖期,气温低,降雨少,长时间的低温寡照造成稻田水温、土温低,根系发育不良,水稻吸收钾等营养元素的能力降低,诱发赤枯病。从成因来看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土壤缺钾型
因土壤本身有效钾含量低,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对钾的需要而发病。此类型多发生在浅薄沙土田、漏水田和红、黄壤水田。这类田常在水稻栽后十几天开始发病,初期稻株叶色略呈深绿,叶片狭长而软,基部叶片自叶尖沿叶缘两侧向下逐渐变黄色或黄褐色,然后出现典型症状透明,根毛少且易脱落。

植株中毒型
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还原性化学物质如二价铁、硫化氢等毒害稻根,降低其活力而发病。此类型多发生在深泥田、长期灌深水、通气不良和施用过量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这类田稻苗栽后难返青,或返青后稻苗直立,几乎无分蘖,叶尖先向下褪绿,叶片中脉周边黄化,并长出红褐色黑斑,甚至腐烂,有类似臭鸡蛋的气味。

低温诱发型
因长期低温阴雨影响水稻根系发育,导致吸肥能力下降而发病。此类型多发生在水稻生长前期多阴雨天气或梅雨季节,大面积同时发病,但程度有轻有重。由于在低温条件下,植株上部嫩叶变成淡黄色,叶片上也出现很多褐色针尖状小点,尤似叶尖为多,下部老叶起初呈黄绿色或淡褐色,随后出现典型症状。稻根软绵、弹性较差、白根少而细。此外,秧苗栽插过深、偏施氮肥、稻田长期积水等,都会加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赤枯病必须坚持综合防控,以预防为主,已发病田块应依据不同发生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1. 精耕细作,改良土壤。通过加深耕作层,促进土壤熟化,避免连续的免耕、套种;改造低产田,对排水不良的烂泥田,要进行改土,整治排灌系统;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晒垡,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提高土壤通透性。 

2.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适时播栽,加强水浆管理,浅水活棵,促进早发;平衡施肥,多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干湿交替,适时搁田,培育壮苗;秸秆还田的田块,应适当加大基肥量,基、蘖肥比调为6:4,氮素适当前移,以加速秸秆的腐烂,加强水层管理,以水调气,以水调肥。 

3. 加强分类指导,及早控制发病。对缺钾田块,应补施钾肥,适当追施速效氮肥;有机质过多的发酵田块,应立即排水露田;低温阴雨期间,应及时排水,干湿交替管理,防止长期深灌。对已发病田块:

①适当增施钾肥(用量为7.5kg/亩左右),防止偏施氮肥;

②适当露田,坚持“浅—湿—干”的水浆管理模式,脱水露田,增加土壤通气性,增加根系活力,促发新根,提高根系的吸钾能力;

③喷施叶面肥料,对发病的田块于傍晚时均匀喷施磷酸二氢钾液等生长调节剂,促进秧苗快速转化。

参考资料
《水稻赤枯病防治技术》    植物保护    孙秘珍
《水稻赤枯病(附图)》    191农资人    水煮鱼
《水稻赤枯病成因与防控措施》    新长山农资联盟


解农业难题 学植保技术
购农资产品 请来小农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