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向宝宝:我就是这样,请不要逼我变得活泼热情!

 wyk1014 2016-05-31

  “我喜欢安静,喜欢一个人待着,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不喜欢当众表演,你可能觉得我这样不对劲,甚至怀疑我得了自闭症。但我知道,我值得你们骄傲!”

  上周,歪歪兔育儿老师在“歪歪兔亲子俱乐部”群做了一次关于“儿童节演出”的讲座。紧接着,在最近这几天,接连有家长打来电话,咨询与“儿童节活动”相关的问题。

  “我的孩子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怎么办?”

  “我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喜欢参加幼儿园的表演。我应该答应还是不答应?”

  “看着别人家孩子都活泼开朗爱说爱笑,我们家孩子就闷闷的,他这样正常吗?”

  家长们有这样的忧虑,我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整个社会似乎都在把“内向”视为一种性格缺陷。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虽然我有点内向,但还有很多优点的……”

  这种想法该如何评价,我们暂且不做讨论。但什么叫“外向”,什么又叫“内向”呢?一个人看上去健谈、阳光、乐于助人、在社交场合表现得游刃有余,他就是外向的吗?

  什么是“外向”、“内向”?

  “外向”、“内向”的概念来源于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他以人与环境互动模式的不同,将人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大类。而根据荣格的理论,分辨一个人究竟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根本标准在于他内心能量的来源——

  外向者的能量是从他人处获得的,他在烦躁时更愿意去进行社交,需要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思考,即一边说一边想。如果让他独处,他就会觉得无聊而疲惫。

  而内向者恰恰相反,他们的能量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他们在烦躁时更愿意独处——阅读、创作、整理、甚至发呆。他们也更擅长在独处时思考,在大脑中整理出思路再进行表达。如果让他置身于嘈杂混乱的环境,他们往往会觉得无聊而不安。

  此外,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结构也不同,内向者大脑皮层之间的连接更加细密,对环境更加敏感。这就预示了外向者更倾向于去寻找外界的刺激,而内向者更需要躲避外界的刺激。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你身边许多人的性格标签可能都会被改写。歪歪兔明星育儿老师小崴老师就是如此——如果你看到她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跟小朋友做游戏、讲故事,如果你能听到她在电话里跟家长充满耐心、不辞疲惫地沟通、讲解,你绝不会想到她其实是一个内向者——她曾经说:“其实我一到周末,就哪儿都不想去,就想躺在床上发呆。”

  另外,还有些人本来是外向者,却被过于严厉的家长或突如其来的变故(比如校园欺凌、父母离婚等)打击成“假性内向”——他们其实非常希望与人交流,却不断被否定和忽视,从此开始封闭自己……

  内向者的优势

  如今,我们的教育界(尤其是早期教育)受到美国影响较深,而美式教育非常重视自我表现、交流辩论这些方面的素质。而结合到中国“学生多老师少”的现状,爱表现的孩子的确更容易被老师注意到。这导致家长们总觉得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一定要乐于交流、乐于表现,这才正确。至少我们还听过这样的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有一名做HR的朋友,她曾经给我讲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他们单位新来了两名实习生小张和小赵,按照规定,经过两个月的考核期,只有一名能留下。

  小张性格开朗幽默,喜欢跟同事一起吃中午饭,什么话题都能聊几句,工作时也明显充满了快乐,还时不时地帮其他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冲咖啡、去快递等,许多同事都说,他就是“正能量的代言人”。

  小赵则显得闷闷的,每天早上和同事打了招呼后就坐在椅子上,几乎一天都不动——中午也总是一个人吃饭,读电子书。有时同事和他说话,他也并不像前面那个人一样侃侃而谈,东拉西扯。

  然而,最终被淘汰的,是“正能量的代言人”——小张。

  为什么呢?

  我的朋友说:“因为他们竞争的这个岗位需要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而小张除了插科打诨,对自己的工作几乎没有想法,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小赵有——他其实很有想法,只是在没想好之前不轻易表达。他会在开会之前想好自己要说什么,有时会用本子列提纲,因此不会说跑题。他的想法相对来说更有价值。”

  这位朋友还说:“如果公司里有一个专门做团队建设的岗位,小张这样的活宝可能更合适。但现在并没有这个岗位。”

  你看,这就是内向者的优势——更加乐于思考,更加有条理,更加深刻,因此也会让人觉得更可靠。

  我并不是说外向者就不可靠,但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内向者和外向者都可以找到位置:

  比如外向者往往更适合需要大量语言交流的职业,比如销售人员、导游、公关专员等。

  而内向者则更适合相对需要独自完成,或条理性较强的工作,如会计、档案管理员、翻译等。

  当然,我并不是说外向者就不能做会计,或内向者不能做销售人员。事实上,如果经过训练和自我突破,他们完完全全可以胜任这类工作,甚至做的更好。

  因此,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教养方式以及教养重点: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家长需要看情况教他表现自我、与人沟通的方法;而针对外向的孩子,则应该让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使他们的思想可以更加深刻一些。

  这即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内向性格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1、了解

  首先,他需要家长的了解。这种了解可能要深入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他在专心做手工或读书时,家长不要打扰,否则他可能会分神;在不敢和别人打招呼时,家长需要看出他究竟是害羞还是害怕;如果他因为做错事而沉默不语,家长则需要透过他倔强的行为,直接抚慰他即将崩塌的安全感……

  2、肯定

  您的孩子很棒!真的!在这里我可以举出一大堆名人事例来说明“内向者”可以获得成功。不过,毕竟这些成功人士都离我们太遥远。我更愿意用上文中提到的那些职业来说明:不管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或许有人会认为“内向的孩子容易得社交恐惧症”,事实上,有“社交恐惧”倾向的人,他们在童年时恰恰收获了大量否定,才越来越在意他人的评价,开始恐惧社交。

  因此,请你毫不犹豫地相信,您的孩子很棒!

  3、信任

  其实,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因为他们对环境比成年人还要敏感,他们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对策——虽然可能方法略有问题。但请相信,孩子们是能产生“改变自己”这种愿望的。而当他想要改变,但不知道方向时,家长需要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来帮他一把,为他指明方向。同时,当孩子不愿意改变时,也请把心放到肚子里——只要孩子觉得自己和环境很融洽,就没有问题。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内向的孩子不需要参加集体活动”,恰恰相反,内向的孩子更加需要集体活动,更加需要群体的接纳。但在具体的集体活动中,老师分配给孩子的任务或许并不适合他。如果这种情况出现,而且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参加,甚至产生了不良反应(如发烧、胃痛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和老师沟通,请求老师安排一个稍微合适一些的任务——比如演一棵树,或帮忙制作道具、布景板等。这就涉及到接下来将要提到的一点了——社交方法。

  4、社交方法

  其实并不只内向的孩子需要社交技巧,外向的孩子也需要(那些总是动手拍打、熊抱别人的孩子就是性格外向且缺乏社交技巧的孩子)。外向和内向的孩子都需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和他人交往,只是培养的重点略有不同——内向的孩子需要的是勇气和行动力,而外向的孩子则更需要自控能力。

  至于培养宝贝的社交能力的具体方法,这就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了。在这里,兔小编推荐做最受欢迎的自己——歪歪兔社会交往系列图画书。这套童话列举了10种“好人缘宝宝”必备的性格与品质,不管是热情的外向宝宝,还是稳重的内向宝宝,都非常需要。

  儿童节即将来来临。不知道各位宝宝家中都有什么“节目”呢?

  是送礼物?

  是出游?

  还是大吃一顿?

  《内向宝宝:我就是这样,请不要逼我变得活泼热情!》系歪歪兔幼儿早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原创光荣,抄袭可耻。在转载时请保持全文完整,并注明原作者——歪歪兔情智乐园。对于构成盗用、剽窃及其他侵犯我方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我方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