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三境界

 江山携手 2016-05-31

创作三境界

作者:莱恩
                                  创作三境界

                                               ------谈孙志毅教授三本教育专著

     初识孙教授缘于他的第一本书《挑战教育》。此书从一百多个中外教育案例中,以崭新的视野,鲜活的语言,进行精彩的点评。这本书在当地掀起不小的波澜,对身陷囹圄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是找到了一块新大陆,掀开了一扇窗户。读罢此书,我们方才领悟:原来课可以这样上,教师可以这样当!孙教授用他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精神为我们诠释一个做教师的价值定位和取向,给我们一个鲜明的范本。在死水微澜的课堂教学中,为教学注入一泓清泉,在亦步亦趋的教育思想中,为我们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

   《挑战教育》在诸多的中外教育教学案例中披沙拣金,以案例牵出理论,以理论诠释案例。使我们明白:欲做一辈子教师,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们先前都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在如法炮制的教学模式下,大脑周而复始的机械运动。后来《教育的悖论》和《做有策略的教师》两本教育专著相继问世,前者为教育随笔集,后者仍为“教育叙事”,但搜罗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深邃。真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创作需作者苦心孤诣的经营,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勤奋,当然也需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悟性。现如今有多少胸无点墨的教师,一生只看两本书《教参》和《教科书》,有多少苗而不秀的教师,只满足于一张文凭,求知欲与好奇心及人生必有的张力近乎消弭状态。何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我想,作为一个成功者,借用大师的三种境界阐述他的“学术生涯”也不为过。

    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枯竭的树叶随风起落,有点迷茫,更有点凄凉。时令在变,物象也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秋凋敝后是冬的寒冷,萧索之后仿佛看到春的希望。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教育教学观念真的脱胎换骨,不是张贴几张标语,喊几句口号,献几节表演课,做(听)几次报告就完事大吉的。它有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模糊过程。当他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时,他却看山不是那个山,看水不是那个水。一场教育改革,在摒弃旧观念的同时,传统的经典的也不能弃之东隅。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百家争鸣的“新观念”此起彼伏,教师处于无所适从的窘迫。教育世风日下,昔日诲人不倦的教师,有些竟成了悭吝的缺斤少两的奸商。在这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前景下,孙教授在他的“围城”里盘桓、寻觅、思考,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在一线上辛勤耕耘十几年,对教育现状有深入的了解,他的精神源于实践,而非纸上谈兵:他的思考根植于本土,非盲目批发舶来。他用朴实的话语,唤醒了我们睡着的思绪。

    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创作第二境界。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跋涉,为达目的可以“九死未悔”,甚至还可以身心憔悴。在教育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形下,他坚守自己的阵地:我思故我在!通过“思考”寻觅自己的存在价值。假如教育对你而言,没有什么大的喜悦,可能是你的理性走错了方向。爱因斯坦说:“教育是许多东西忘记后遗留下来的东西”,对教师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孙教授走访了诸多的贫苦地区,亲临教育现场,对现今教育的弊端做了精辟的阐述,像一个长者坐在你面前侃侃而谈,告诉你是与非。他对典型教育案例斟酌反思,为教师指点迷津,引新手上路。在《教育的悖论》中,以辛辣的笔触,抨击了一些教育现象,以哲人的视角观照问题。他的风格特点“朴实是外放的风骨,睿智是内敛的精魂”。对教育事业的孜孜以求,无怨无悔,为求一字千般准,挑尽孤灯不肯眠。他在著作中,运用教育理论阐述一个个经典案例,体现的是教育的人本精神。因为眷恋,所以深入;因为热爱,所以无悔;因为投入,所以憔悴。

    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在游人如织,鲜花如潮的歌舞升平中,千方百计地寻觅着要找的人,在已经失去信心的最后一次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站着。顾城说:“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创作的漫漫旅途中,纵横交错、斑驳陆离,追求的目标总是神秘而难于把握,经过万水千山的痛苦跋涉后,柳暗花明,风光无限。散落的汗水和泪水胶着成这幸福的一刻,这是何等的欣慰!当思想的碎片集成书册,当拥有众多的读者和支持者后,当“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时”,他应有“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得意。

    曾有幸和孙教授面对面的谈教育,谈文学,谈人生,他有学者的谦卑,有才子的风范,人如其文,朴实中流露着真情,平和中不掺杂世俗的颜色。他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是一个教育者的睿智和深思熟虑的结晶。他的成功印证了“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