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治病求本唯阴阳耳

 369蓝田书院 2016-05-31

《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斯,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里蕴含着阴阳的奥秘,抽象而又深刻。其言阴阳之道,为万物之法则。简言之,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变化之端也,治病必求之根本也。夫欲治病祛疾,先别阴阳,热则寒之,寒者热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唯调和阴阳尔。阴阳主宰着万物的生命进程、决定着疾病的不同状态,并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


1
法于阴阳,未病养生
《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何也?为其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洞阴阳之道,察阴阳之变,悉术数之法,顺天合道,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阴阳者,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道。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概括了一年里阴阳的变化及万物的生长情况。万物以阳为本,得阳气生,无阳气死。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化气,春则阳气始生,气温回暖。阴成形,故而万物以荣。故善于养生者,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其欲阳气生发同春阳也。

夏则阳气长极,故而万物华实,华英成秀,故善于养生者,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阳气烦劳则张;怒则形气绝,使人薄厥,故无厌无怒。使阳气得泄,以求肤腠宣通,热邪不害空窍也。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物极必反。秋则阳气收敛,释放减弱,此时炎热退去,秋风瑟瑟,天气转凉,万物的生长趋于停止,渐渐枯萎,凋零。故善于养生者,早卧早起,使志安宁,以缓秋邢,欲与阳气顿减相应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冬则阳杀阴藏,此时阳气肃杀,阴气已极,水冰地坼,万物宜藏。故善于养生者,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上述这个过程如环之无端,周而复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长生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之谓也。


2
阴阳和合,万物自生
阴阳贵和,和则生。《淮南子》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则阴阳调。“和”是宇宙最基本的原则,和则万物而生。自和是阴阳的本性,也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故《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这种“自和”放在自然界即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而若阴阳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说明只有阴阳二气协调,升降有序,交感和合,万物才能正常产生和发展。

“阴阳自和”放在人体有两种状态,即健康无病和“阴阳”的的自动协调促使疾病向愈。健康状态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曰平人。故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而阴阳自和以促使疾病向愈,则如《热论篇》云:伤寒日行一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又如《伤寒论》中,“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皆为阴阳自和,疾病自愈也。


3
偏阴偏阳,谓之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灵枢》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此皆是阴阳失调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也。

当机体感受阴邪时,同气相求,邪并于阴,故使阴长阳消,“阳不胜其阴”,阴气亢盛,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冷,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阴胜则阳病,“阴邪”过度亢盛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病则从实寒发展为阳虚内寒证候。

当机体感受阳邪时,同气相求,邪合于阳,则为阳长阴消,“阴不胜其阳”,阳气亢胜,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阳胜则阴病,阳邪过度亢盛也必然会损伤机体阴气和津液,病则从实热转向阴虚内热证候。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偏阴偏阳的最终结果都会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独阴不生,独阳不生,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而死亡。


4
临证察机,先别阴阳
《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景岳全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为八纲辩证之总纲,统摄其余六纲,景岳全书谓之:二纲六变。是故上医治病,临证先察阴阳,治病必求于本。何谓之?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也。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是故上医临证察机:“审阴阳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而下医治病,对病欲愈,执方欲加,治病不明阴阳,开口便错,动则取咎。而倘使阴阳无缪,治焉有差?


5
治病求本,调阴阳
《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阳胜则热,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寒者热之;偏胜者,损其有余,偏衰者,补其不足,为其治疗之法也。中医以方治病,何谓方?方以类聚也。“开方”其实就是开“时间”也。即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也,开以“所不胜之方”以胜“今方”。即为《金匮真眼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也,以此为据故而调整阴阳。

《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故东方聚以风、木、酸也。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也。故西方聚以燥、金、辛也。西方胜东方。是故燥胜风、金胜木、辛胜酸。又东方温,西方凉,凉胜温。故而东方之病以西方治之。治病处方,凡见东方风类之病,宜以西方辛凉味药治之。

又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故南方聚以热、火、苦也。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故北方聚以寒、水、咸。是故寒胜热、水胜火、咸胜苦也。故而采取寒咸味药物治疗南方之热证。此为热者寒之也。
《至真要大论》言:夫百病之所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风淫于内,为阳邪,其善行而开泄,是故以辛散之,治之以阴凉;热淫于内,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是故以咸下之,治之以阴寒;湿淫于内,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趋下,是故以苦燥之,治之以阳热;火淫于内,为阳邪,治之以咸冷;燥淫于内,为阳邪,其性干燥,是故以苦下之,治之以温凉;寒淫于内,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疼痛,是故以甘缓之,治之以阳热。又因药味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是故病有在阴者治之以阳,在阳者治之以阴,对证下药,临证配伍,安有不愈焉?

(作者学校:河南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