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红霞运用五苓散治疗外科疾病验案两则

 真心人8 2016-05-31

1 慢性湿疹

女,26 岁,2009 年 3 月 16 日初诊。主诉:手足间断出现红色皮疹 7 月余。 患者于前 1 年 8 月份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皮疹,主要位于指(趾)缝中,周围颜色淡红,严重时可有粟粒样透明小水泡,抓破后有清水渗出。现症手足凉,无明显口干,不欲饮水,食纳可,经常便溏,小便调。 月经正常,腹部喜温按。 舌体胖大齿痕,苔薄白、中后部稍腻,脉沉细。证属脾虚湿蕴,以温阳健脾渗湿为大法,方用五苓散合理中丸。处方:茯苓 15 g,猪苓 15 g,泽泻 25 g,桂枝 10 g,白术 15g,干姜 10 g,党参 10 g,炙甘草10 g。 水煎服 ,日 1 剂 。 7剂后 ,皮疹已不再起水泡 ,周围颜色稍减退。 效不更方,继服 14 剂,湿疹基本消失,大便恢复正常。按:本例患者有不欲饮水,苔白腻,便溏之症,为内有湿阻;同时因手足凉,腹部喜温喜按,故病机为脾阳虚弱,水湿内蕴。脾主四肢,现手足肌肤有水泡,触破有清水流出,结合他症,可视为脾阳虚弱,水蓄肌表之征象。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有“治湿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治也”之大纲。 另《伤寒论》第141 条 “病在阳 …… 肉上粟起 …… 与五苓散 ”, 此处“肉上粟起 ”在临床上多可以表现为皮肤病相关症状。 根据方证相应理论,处方五苓散合理中丸以温阳健脾渗湿。 方中大量茯苓、泽泻、猪苓味淡渗利小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可促进水湿运化;干姜温中健脾化湿;桂枝既可温阳化气利水,又可疏表。全方外可通行腠理,内可化气行湿,表里兼治,故收良效。

2 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

女,41 岁,2010 年 11 月 5 日初诊。主诉:右眼肿胀 1 周余。 患者右眼白内障,1 个月前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已康复。 1 周前因用眼过度,不小心按揉右眼,出现右眼部稍肿,自觉角膜部分发胀,晨起右眼角有渗出黏液。 夜间口渴饮水,有贫血及子宫肌瘤病史,月经量少,色暗。纳寐可。 小便量少,大便调。 舌淡暗,苔薄白,脉沉滑。 证属血瘀水停。 以利水养血祛瘀之法,方用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汤加味。 处方:泽泻 25 g,猪苓 15 g,茯苓 15g,白术15 g, 桂枝 10 g, 桃仁 20 g, 白芍 15 g, 牡丹皮10 g,熟地黄 15 g,当归 20 g,川芎 10 g,茺蔚子 10 g。 7剂,水煎服,日 1 剂。 二诊右眼角已无渗出黏液,眼肿已无,仍偶自觉角膜发胀。 口渴缓,小便增,纳寐可,大便调,舌暗红,有齿痕,苔薄白。上方去四物汤,其余药味不变,继服 7 剂。 三诊患者自诉眼部症状已全无,二便调。因欲调理妇科疾病,辨证施治,处以他方。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19 条曰:“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现白内障术后,易损伤血分,则血瘀络外,同时血不利则化为水湿,瘀与水湿互结,水湿停聚,最终形成角膜水肿,故治以活血利水。因患者有口渴、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障碍典型症状,且有子宫肌瘤病史,月经量少,也符合血瘀水停之病机,故选用合方以治之,以达利水养血祛瘀之功。体会: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具有健脾渗湿、通阳解表的作用,后世医家多谓此方主治太阳病膀胱蓄水证。然笔者看来,该方是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基本方,“蓄水证”并不仅局限于膀胱,可以蓄于机体任何一处。《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水液代谢与胃、肺、脾、膀胱均关系密切。发生水液障碍可上见口渴欲饮或水逆,下见小便不利、大便稀,内见胃肠水鸣,而外见局部水肿。 即“口渴而小便不利”只是本方证的全身表现,但同时可有相应的局部蓄水证的表现。而抓住该局部特征,则可以扩大该方在临床中的应用,尤其是外科领域。以上两个医案中,无论湿疹还是角膜水肿,若理解为这两个部位局部的水停症状,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则不难选择五苓散随证治之。 另外,袁教授临床上发现,按照原方的比例,即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比例为 5∶3∶3∶3∶2 时,疗效最好。 可见临床应用经方时,药物之间的比例均应遵照原方比例,方能体现制方之精神,而获确切疗效。

本文选自《山东中医杂志》2013年04期,文章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使用不当之处,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