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生蔓延快,冻害后更易侵染丨脂点黄斑病要这么防控,不上果!

 zhsuying2006 2016-06-01


柑橘脂点黄斑病又称黄斑病、脂斑病、褐色小圆星病等。全国柑橘产区均有发生。 这病在一些老产区有发生蔓延的趋势,尤其是冬季低温冻害后更容易发生,该如何防控,先了解认识病害的类型和发生规律后,才能更好预防。


感染时期、寄主组织发育阶段以及寄主的生理状态差异分为四类型 


最下边叶片为脂点黄斑病


1)脂点黄斑型。发病初期叶背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褪绿小点,半透明,后扩展为大小不一的黄斑,在 叶背出现疱疹状淡黄色突起的小粒点,几个或十几个群生在一起,随着叶片长大,病斑变为褐色至黑褐色 的脂斑。病斑相对应的叶片正面亦可见到不规则的黄斑,边缘不明显。主要发生在春梢叶片上,常引起大 量落叶。 


2)褐色小圆星型。发病初期在叶片正、背面出现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圆形斑点,随后稍扩大,变 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点,病斑边缘凸起、色深,中间凹陷、色稍淡,再后变成灰白色,并在其上密生黑色 小粒点。多发生在秋梢叶片上。 



3)混合型。是在同一张叶片上发生脂点黄斑型的病斑,又有褐色小圆星型病斑,表现在夏梢叶片上。


果实病斑症状初期


4)果上症状。病斑常发生在向阳的果实上,仅侵染外果皮,初期症状为疱疹状污黄色小突粒,随病 斑不断扩展和老化,点粒颜色变深,从病部分泌的脂胶状透明物被氧化成污褐色,形成1-2厘米的病健组织分界不明显的大块脂斑。 


夏秋季是发病高峰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和落叶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20℃以上时,子囊壳吸水膨胀 释放子囊孢子,借风雨等传播。子囊孢子萌发后并不立即侵入叶片,芽管附着在叶片表面伸长发育成表生 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后再从气孔侵入叶片,经2-4个月潜伏期后才表现症状。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 10-35℃,适宜温度为25-30℃。


5-6月温暖多雨,最有利子囊孢子的形成、释放和传播,是发病的高 峰期。以橘类、蕉柑、蜜柚等感病较重,甜橙、温州蜜柑等品种较轻。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会加重发病。 在广东每年6-7月是侵染的主要季节,发病的高峰期在9-10月。




强树体及时用药防控


1)农业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 采用配方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冬季清园 结合修剪,剪除严重发病枝条,疏通郁闭部位,使 果园通透性良好,扫除地上落叶,集中烧毁,以减 少初侵染源。 


2)化学防治。

结果树在谢花2/3时、未结果树在春梢叶片展开后,幼果期,夏梢期,秋梢老熟时,各喷布第一次药剂,隔20天后喷第二次药,30天后再喷药1次,共2-3次。可 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也可在梅雨之 前2-3天喷第一次药剂,隔1个月左右再喷一次多菌灵和百菌清混合剂(按6∶4的比例混配)600-800倍液,亦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900-1 0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00-4000倍液等。


最近这病在云浮肇庆等市周边地区有发生蔓延的趋势,云安县壹号农专家谢燕龙表示,近年来部分果农不注重有机质肥料的使用,树体生长势较弱,抗病性较差,导致这种病的发生蔓延较快,尤其2016年1月份低温霜雪冻害,造成很多果树有一定伤口,更利于此病的发生为害。他建议在幼果期、每次新梢期都要及时喷施保护性和治疗性杀菌剂,可选用克菌丹、或戊唑醇 代森锰锌等。



感谢杨村华侨柑桔场柑桔研究所原所长蔡明段老师对稿件的支持!


对于脂点黄斑病,您有什么防控措施或是药剂方案,欢迎在下方写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农财网农资特购
农财网精选优质农药、肥料等产品为种植者解决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