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168】思辨三国:成也野心,败也野心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6-01

 

什么是“野心家”? 孙中山先生在《民权主义》中说:

 

自古以来,有大志之人多想做皇帝。象刘邦见秦皇出外,便曰: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亦曰:彼可取而代也。此等野心家代代不绝。


的确,中国从来不缺像刘邦与项羽这样的野心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野心家刘邦所打下的汉家天下,也没能摆脱被“野心家”谋夺的命运。《三国演义》中那一群野心勃勃的军阀豪强所谋夺的,正是刘家天下。


三国故事起于东汉末年,当时宦官擅权,国家四分五裂,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央政府的昏聩与腐败,在于皇帝的的懦弱与无能。


这就是“三国”难局的基本原因。


小说一开头写道:

 

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其实,祸根早已埋下。检视一下东汉近200年的历史,你会发现刘邦的子孙们很不争气。不妨罗列一下光武中兴之后的那些皇帝们:


汉和帝10岁即位,在位18年,刚懂事就死了;
殇帝刚满月就做皇帝,8个月后夭折了;
安帝13岁即位,32岁死去;
顺帝11岁登基,30岁驾崩;
冲帝2岁登基,半年即死;
质帝即位时8岁,9岁去世;
桓帝即位时15岁,死时年方36岁;
灵帝12岁登基,33岁即亡。


这些可怜的皇帝,有的登基时还在吃奶,有的龙椅尚未坐热就死了。最可怜的是殇帝与冲帝,吃奶的时候登基,还没断奶就死了。即便以现代政治眼光看,领导人的频繁更换也会给国家带来消极影响,更何况在那个一人独断乾纲的皇权时代,更何况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都是些乳臭未干的孩童?如此频繁和儿戏般的政权交接,究竟埋下了多少祸根?

 

在大一统的专制国家,一旦中央政府的权力旁落或失控,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局面就难以避免。一个皇帝倒下去,千万个皇帝站起来。有人说三国时代“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确乎如此。曹操有句狂妄的话:“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颇为自负,其雄睨天下之状跃然纸上。但曹操说的是实情。正如王朗骂诸葛亮时所说:

 

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三国演义》所叙述的,就是豪强们逐鹿权力、争霸天下的故事。“十常侍”弄权,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中,总算还给了小皇帝一个扯线木偶的位置;董卓废掉一个,再立一个,最后图穷匕见,干脆逼皇帝退位自己出来干。要不是王允的计谋得逞,董卓坐几年龙椅应该不成问题。孙坚抢得传国玉玺,视若至宝,好像真地得到了老天爷的恩宠,骤然间野心大为膨胀;袁术不甘寂寞,自说自话,自编自导搞了个小朝廷,别人认不认不管,自个儿先把龙椅坐起来。袁绍凭借雄厚的实力,占据北方,觊觎天下,俨然帝王气象,随时准备取汉家天子而代之。在这样一个朝纲崩塌、豪杰林立的乱世,政治权力成为列强们争夺的焦点,大大小小的野心家也应运而生。


在脍炙人口的“煮酒论英雄”一节中,曹操对天下英雄来了个大起底。这些人到底算不算英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少在曹操眼里,多半都是“狗熊”。不过要说他们是野心家,想必没有任何异议。请看: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张鲁韩遂,包括这张狂的曹操和装傻的刘备,哪一个不是野心家?但要说英雄,则未必。在曹操看来,英雄的第一个要件,便是“胸怀大志”,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说白了,就是要有将天下纳入囊中的野心。刘璋拒守西川,力图自保,对外扩张的野心还不够宏大,便被曹操嘲弄为“守户之犬”。若刘璋之辈算是“守户之犬”,普天下的人物在曹操眼中又算个什么东西?


“志在图王”,这是《三国演义》中各种冲突的总根源。


当然,“图王”是有层次之分的。曹操、袁绍、刘备这样的人,图的是雄霸天下;而更多的豪强们,则是拥兵自重,割据数州,独霸一方。

 


在野心家的“第一梯队”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董卓、袁绍、曹操和刘备这些人。这些野心家的性格、言行各个不同,小说所赋予的感情色彩也彼此有异。总体说,董卓是个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的独夫民贼,作者对他是恨不食肉寝皮,持完全的否定态度;袁绍四世三公,出身高贵,但贵而不高,奸而不雄,是个优柔寡断、不辨忠奸的昏庸之人。作品对他既有嘲弄,又有哀叹,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态度有点暧昧;而曹操,既是权奸,又是枭雄,虽然缺德,却智慧充盈,作者既爱又恨,又厌恶又欣赏,态度很复杂。唯独刘备,是《三国演义》极力包装和弘扬的人物,这位集雄心、道义、仁爱于一身的英明之主,才是作者心中最伟大的君王 。


董卓是《三国演义》中率先以“野心家”形象登场的人物。他在小说中所占篇幅不多,集中在前10回。第一回写董卓大败于黄巾军,刘关张出手相救。谁知道董卓这狗东西不懂知恩图报,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一曰“白衣”,董卓便报以白眼。这是个粗鄙无理的家伙。此后他率兵闯入京师,收罗英勇善战的吕布为爪牙,肆无忌惮,废旧主,立汉献帝,专断朝政,不仅“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无比”,而且绞死唐妃,鸩杀少帝,奸淫宫女,夜宿龙床。他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尽驱洛阳百姓,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 夺人粮食;面对政敌降卒,卓命于座前或断其足,或凿其眼,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总之, 在罗贯中笔下, 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上欺天子,下虐生灵,形同禽兽,恶贯满盈,人神共愤。被杀死后,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


与其他野心家比,董卓信奉的,只有强力与蛮力。在政治上,他无视“民为邦本”的古训,他的逻辑是“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与儒家的“仁政”理念背道而驰;在道德上,董卓不知廉耻,践踏道义,不知敬畏,为所欲为;在能力上,董卓虽然狡诈,但又粗劣浅薄,与其权欲完全不成正比。


董卓是个纯粹的“恶”,是“恶”的化身,不仅突破了政治伦理的底线,突破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也突破了人性的底线。这一点,将他与吕布一比,就很明显了。吕布也是一个被否定的人,但小说在表现吕布残暴无义的同时,偶尔也有人性的自然流露。吕布至少还能算是个“人”,比如他对貂蝉一见钟情,甚至为了那一瞬间的“触电”铤而走险,这样的吕布总算还能让人感到一丝人的生机与气息。而董卓,同样是对待貂蝉,只有放肆的淫欲和粗暴的占有。在董卓眼里,貂蝉与天下人一样,都是他的工具和玩物。


董卓不仅“恶”,而且对“恶”不加丝毫掩饰,他代表了最野蛮、粗鄙和强横的邪恶势力。这样的人能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心,为所欲为,足以说明这个时代的混乱与堕落。

 


 

袁绍是“官渡之战”前最有实力的野心家。他出身世家,家族显赫,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势力很大。年少时血气方刚,对国家有担当精神,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高贵与气势。“十常侍”专权乱政,袁绍力主除恶务尽,斩草除根;董卓之乱,废少帝,立陈留王。在群臣惶恐不知所措时,惟有袁绍挺身而出,斥责董卓谋反,几乎与董卓刀剑相并,见情势不妙才悬节于东门,奔冀州而去。


小说这样描写:


中军校尉袁绍身出曰:“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两个在筵上对敌。


面对如狼似虎的董卓,袁绍据理力争,挺身抗暴,非英雄而何?因为对抗董卓的英雄行为,以及他显赫的家世,袁绍被十八路诸侯推举为讨伐董卓的盟主,成了反击董卓势力的领袖人物。


袁绍据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之地,带甲百万,广有钱粮,声震天下。但是,随着势力和事业的不断扩张,袁绍在人格上的缺陷和才智上的匮乏,也逐渐显露出来,并且给他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灾祸。


其实,早在对抗“十常侍”专权之时,袁绍已经暴露了其政治上的幼稚和浅薄。何进要尽诛宦官,太后不允。当时身为司隶校尉的袁绍便向何进进言:“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建议被何进采纳,结果引狼入室,诛了宦官,却引来了更加邪恶和强悍的董卓。

 

相比之下,作为典军校尉的曹操一开始就比袁绍高明。他主张用强力手腕解决宦官专权,但坚决反对让地方豪强势力引军入京,可惜何进听不进去。做了盟主后的袁绍,更是胸无大志,不思进兵;办事不公,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偏袒袁术;为一个传国玉玺,与盟军先锋孙坚闹翻,几乎火并,终使各路诸侯各怀异心,作鸟兽散。


曹操评价袁绍曰: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曹操与袁绍曾同朝为官,同举义旗,在诛杀“十常侍”和抗击董卓的战斗中,并肩战斗。曹操的感受和判断,该算是知人之论了。袁绍缺乏政治大局观、敏感性和决断力,不能掂量轻重,往往因小而失大,注定成不了大事。


在用人问题上,袁绍心胸狭隘,昏招迭出。他手下的谋士田丰、沮授、许攸等人都是干练之辈,在军国大事上屡有良谋,终因袁绍的无端猜忌及优柔寡断而无所作为。更有甚者,偏信奸人谗佞之言,杀害忠良,直接导致了许攸的叛变和乌巢失守,终误军国大事。


袁绍私心很重,任人唯亲。他坐镇冀州, 让长子袁谭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出守幽州,外甥高干出守并州。而袁谭、袁熙、高干等都是些无能之辈,不堪其任。又溺爱后妻刘氏所生幼子袁尚,并立袁尚为嗣,导致两兄弟兵戎相见,自相残杀,直接导致了袁氏家族的彻底灭亡。


袁绍一生,少壮时有胆略,敢作为;及至做了盟主,则贪求名誉,贪图私利,逐渐沦为庸碌之辈。他的帝王之路之所以梦断乌巢,除了对手曹操超级强大,也因为自己性格和才具上的欠缺。


在小说中,袁绍被赋予了一些与他的野心家身份不符的气质与情调。小说描写刘备谋士孙乾求救于袁绍,以解曹操之围:

 

于是玄德修书一封,遣孙乾至河北。乾乃先见田丰,具言其事,求其引进。丰即引孙乾入见绍,呈上书信。只见绍形容憔悴,衣冠不整,丰曰:“今日主公何故如此?”绍曰:“我将死矣!”丰曰:“主公何出此言?”绍曰:“吾生五子,惟最幼者极快吾意。今患疥疮,命已垂绝,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丰曰:“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遂决意不肯发兵。”


面对大好军机,他因小儿患癣疥之疾拒不发兵,坐失良机。作为一个政治家,实在是个不能原谅的失误。就是因此次失误,刘关张三兄弟失散,关公不得不降了曹操。以人性的眼光看,袁绍对亲子的怜爱,可算感人至深,不仅“形容憔悴,衣冠不整”,而且连呼“我将死矣”,其真挚之状,足以感人。《三国演义》写爱子病痛或丧子之痛的有几处,但像袁绍这样发乎真情而见之于外的,罕有。可惜的是,战争、政治与人性是相悖的,于此也可看出袁氏政治上失败的某些端倪。


对袁绍,《三国演义》常有恨铁不成钢的嘲讽、怜悯与同情。而对曹操,小说的态度更为复杂。原因在于,曹操本就是个复杂的人,很难用一串褒义词或一串贬义词来评价他。曹操有两副嘴脸,处在两个极端之间,如忠君与欺君、诚实与诡谲、仁慈与残暴、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才、多智与愚蠢、超级自信与多疑善变、勇敢与胆怯、大公与利己等。有时候,他义正词严,有时候口是心非;有时候慷慨激昂,有时候色厉内荏。这正是曹操双重人格的鲜活体现。


如何理解这些矛盾呢?


其实,这些所谓的“矛盾”在曹操那里一点也不矛盾。曹操是个追求“事功”的人,他将“成事”放在第一位,而将“做人”放在第二位。他的“为人”变化多端,但追求“事功”的原则,却贯彻始终,前后如一。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将“做人”奉为人生的圭臬,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首先必须是人格道德上的典范。正是这一点,使曹操成了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一个另类与异数。曹操一心一意追求事功,将想做的事情做成,这是曹操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无视一切政治、道德与人伦的限制,无视别人的感受,无视别人的褒贬,无所不用其极,完全超乎常人的预料和想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随机应变。同样是对待降将,有的定斩不饶,有的则宽怀大度,这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是统一的,统一在这个人能不能被曹操使用,用了是否合算。至于舆论如何评价(他可以泰然自若的调侃陈琳的檄文),道德上是否站得住脚(宣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否合乎古圣先贤的教诲(如“以孝治天下”),那不是他考虑的事情,至少不是他考虑的主要问题。


曹操身上的那些忽黑忽白、亦正亦邪的矛盾,只是他言行在表象上的矛盾。作为一个自主、自负和专断的人,曹操的性格、观念和行事方式都很明确,而且始终坚定如一。


曹操是个典型的权奸,掌权、擅权和弄权是他的嗜好;曹操是奸雄,他雄才大略,志向高远,目光超群,智谋过人,他将这些宝贵的才智都挥霍在抢夺和玩弄权力上,以实现自己吞天之野心。在这一点上,曹操与董卓并无二致。区别在于曹操的胸怀远比董卓宽广,眼光远比董卓长远,智谋远比董卓精准而有效。对于政治、道德与人伦的律令,董曹二人都是蔑视的,但董卓只知道践踏蹂躏,而曹操却是富有智慧的加以利用。结果,董卓天怨人怒,众叛亲离,而曹操却欺天罔地,潇洒自如,进退有据。摆脱了各种律令和教条的枷锁,曹操反而获得了常人难以拥有的行动自由。比如孝道。曹操主张“以孝治天下”,并以此号令天下。陈宫临死前,就曾以此激将曹操。


小说这样写道:


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操有留恋之意,宫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操谓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


显然,陈宫的激将起了作用,看起来曹操落入了陈宫设计的圈套:你若杀了我的老母妻子,就宣告了你“以孝治天下”的虚伪。但换个角度看,曹操何尝不是利用了陈宫所说的孝道呢?我杀你,因为你是我的政治对手,何况你自己也求一死,杀了你岂不是成全了你?你死后我养你父母,不正好体现了我曹丞相的宽怀大度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传统美德,曹操赡养陈宫老母妻子的行为,为他赢得了许多尊重,赢得了更多的人心。不要说他的一干下属随员,就是读者,也会因此举而对曹操产生钦佩之心。


曹父被杀之后,曹操对“孝道”的利用真是炉火纯青,天衣无缝。父亲遭戮,曹操的伤感和愤怒不难理解,但作为野心家,曹操非常智慧地利用了家门的不幸,为抢夺觊觎已久的徐州,找到了义正词严的理由。表面看,曹操攻伐徐州是为父报仇,其实他算的是政治账,他对徐州早就垂涎三尺了。在徐州屠城中,曹操的杀戮行径,完全暴露了其“孝道”的自私和虚伪:


(曹操)切齿曰:“陶谦纵兵杀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军,洗荡徐州,方雪吾恨!”遂起军杀奔徐州来。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在攻伐杀戮中,曹操何曾想过有多少父母因他而丧生,有多少孩子因他而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机会!他杀害孔融的时候,连人家两个不懂事的孩子都要一并诛灭,还奢谈什么“以孝治天下”?


在招揽徐庶的事件中,曹操也娴熟地利用了孝道。他劫持了徐母,将徐母作为诱饵,逼迫徐庶离开刘备,北上为自己效力。孝道是曹操手中的利剑,剑指之处,便是他的利益。


恰恰在这些地方,刘备显示出一个真英雄的品质。请看小说中孙乾与刘备的对话:


孙乾密谓玄德曰:“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玄德曰:“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此番对话,刘备的真诚与仁德得到了自然的流露。从军国大事看,孙乾的分析颇有道理。若是换做曹操、董卓和吕布,他们会怎样对待徐庶呢?但刘备秉着“坚决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的做人原则,让徐庶归了曹营。当然,刘备的仁德也得到了回报,徐庶发誓终身不献一计,他说到也做到了。


显然,宣扬“以孝治天下”的曹操,与劫人之母的曹操,是同一个曹操;为父报仇的曹操与杀戮天下无数父亲的曹操,也是同一个曹操。杀与不杀,孝与不孝,其实都服从于曹操实现野心的实际需要。


曹操让人生厌,让人恐惧,源于此;曹操运筹帷幄,逢凶化吉,也与此相关;曹操的智谋、胆识、胸怀、气魄,与此都有关系。


正是如此,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曹操,手下会集了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刘晔、司马懿等,可谓人才济济;他赦免了陈琳,因为陈琳确为人才;连许攸这敌营的谋士也来投奔他,为他献策。但同样是这个曹操,却也杀了孔融、祢衡、杨修、荀彧,软禁了徐庶。其实,才不才,用不用,杀不杀,都取决于曹操的实际需要。在曹操眼里,没有“人”,只有“人才”,人才与鹰犬、走狗何异?都是工具罢了。当一个人沦为纯粹的工具时,杀或不杀,都取决于主子的需要了。


曹操既惨无人道,有时候又富有人情味。他“割发代首”;征服了袁绍之后,减免北方的赋税;他信任张辽这样的降将;义释关羽,三哭郭嘉,两祭典韦,厚葬袁绍等,都超越了一般人的狭隘与苛刻。但也是这个曹操,残暴无度,极端冷酷。在废除董承集团时,他发现御医吉平要毒害自己,便处以酷刑。


操问平曰:“你原有十指,今如何有九指。”平曰:“嚼以为誓,誓杀国贼。”操叫取刀来,截去其九指,曰:“一发截了,叫你为誓!”平曰:“尚有口可以吞贼,有舌可以骂贼!”操令割其舌。


后吉平撞阶而死。董承、吉平一案,各家大小共七百余人被杀。为了斩草除根,曹操带剑入宫,弑董承之妹董贵妃。此时贵妃已怀孕五月,皇帝为之求情,也没能让曹操心软。曹操之残暴,竟能如此。


关于曹操,毛宗岗的评点最到位:

 

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 而愿为曹候,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 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李林甫不能制禄山,不如操之击乌桓于塞外;韩侂胄不能贬秦桧,不若操之讨董卓于生前;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曹操不仅是奸雄,而且是“奇人”,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奇在何处?奇就奇在别人办不成的好事,他都办成了;别人作不到的坏事,也也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