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春永如是日”——泸州宋墓石刻中的生活故事(二)居之可乐兮

 Michael430 2016-06-01

二  居之可乐兮


傍山依水的吉地,是存置死者肉身的“幽宫”,陆游《夫人陈氏墓志铭》,结末铭曰“山盘水纡,龟食筮从,吉日壬申,宅是幽宫”,阐发其事甚明。“骨肉归土兮,魂气升天”,是肉身与魂魄两分也,魂神精爽自是“旷然游乎逍遥之乡”4,骨肉归土,则即永安于“幽宫”,泸州博物馆藏一方宋墓石刻,二人共奉一方莲花为座莲叶覆首的牌记,其上铭曰“郁哉佳城,岗连阜崇。宜尔君子,归安此宫”(图9),正是此意。而生者对亲人最深切的祝愿,莫过于墓主人依然如生一般“居之可乐”,或者可以说,这原是墓葬艺术恒久不变的主题之一。男女主人生前的日常起居,自然也是两宋墓葬艺术的主要表现内容。



图9: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


仕宦乡绅之家的日常起居和家居秩序,由司马光《涑水家仪》中的叙述可得其梗概:“凡内外仆妾,鸡初鸣咸起,栉总、盥漱、衣服。男仆洒扫听事及庭,铃下、苍头洒扫中庭,女仆洒扫堂室,设椅桌,陈盥漱栉靧之具。主父主母既起,则拂床襞衾,侍立左右以备使令。退而具饮食,得闲则浣濯衽缝。”铃下,指侍卫、门卒或仆役。靧,即洗面。所云“栉总”,乃栉发、挽发髻也。“衣服”之衣,在此用为动词。起始一段,是言仆妾起身后的个人卫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传河南偃师酒流沟出土宋代画像砖一组,女子梳妆的一方,即此情景3(图10-1)泸州宋墓石刻中有棂格窗前的对镜理妆者,正可与它同看(图10-2)。



图10-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代画像砖 (左)图10-2: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右)


死则同穴是两情相依的理想归宿,世间的生活秩序移入幽宫,而使之仿若生前,自然也是顺乎人情的体贴安排家仪种种,便几乎都见于墓葬装饰,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不论壁画陶塑抑或石刻,设计意匠大抵一致。


图 11-1: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


图 11-2: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


洗面用巾盥漱之器有面盆漱盂之类栉,当备奁匣一具与一面照容的镜子,镜钮每每穿系下端缀着流苏的镜襻,镜子或有镜架,时称照台(图11-1、11-2)。奁匣内一般放着粉盒、粉扑、油缸、梳篦、抿子。且看南宋戏文《张协状元》中枢密使相王德用之女胜花唱的一支[赏宫花序],道是:“胜花女,四时中,心下没事萦系。除非上苑随趁,度芳菲欢会。思之,论梳妆和针指,怎晓得,仗托云鬟粉面,使婢随侍。临鸾照时,那饰容都是它辈承直。”如此情景,正是宋代墓葬艺术中常见的画面。



图 12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备酒


图 13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奉茶托、手托渣斗


图 14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手持香盒向炉内添香


起居之外,日常生活之必须,尚有酒事、茶事与香事,因此备酒、备茶、添香,均为墓室装饰的流行题材。泸州宋墓石刻中的男女仆从或捧贮酒的长瓶,或持酒盏一只,台盏一副(图12),或奉茶托,或臂搭茗布手托渣斗(图13),又或手持香盒向炉内添香(图14),自然都是为着幽宫里“居之可乐”而轻易不会忽略的细节安排。男主人若为官宦,则即少不得彰显地位的用器,诸如屏风、帐设、骨朵、锤剑、交倚、水罐、节杖、牌印、打扇、凉伞,南宋刻本《碎金·公用》一项所列各事,即其大概。



图15-1:山西忻州北朝壁画墓壁画:携胡床者


图15-2:东魏武定元年造像碑拓片:佛转故事(局部)


交椅,又作校椅或交倚,即折叠椅,两宋士人每援古称曰胡床,其实它与宋代以前的胡床已非同样物事(图15-1、15-2),虽然内涵依然相贯,即为有地位者所用。交椅在宋代也是彰显身分的坐具,因此列在《碎金·公用》一项,是公署须设,若官员出行,则为仪仗之一。范成大《北窗偶书,呈王仲显、南卿二友》句云“官居故偪仄,北窗谁所开。胡床憩午暑,帘影九徘徊”。这是公署午休情景。陆游《入蜀记》:“十二日早,谒喻子材郎中樗。子材来谢,以两夫荷轿,不持胡床,手自授谒云。”此则纪事特别说明喻郎中前来拜谒,只是由两名人夫荷轿,而未有仆从持交椅,可见持交椅原是通例。故宫博物院藏《春游晚归图》,更有细节刻画的微至。随行仆从或肩茶床,或荷交椅,又一人挑担荷行具,担之一肩,为燎炉与点茶用的长流汤瓶,另一肩为“游山器”,画中的交椅且特别绘出靠背上端连着的荷叶托,此式乃见于宋人笔记(图16-1)。与传世绘画相互印证的实例,为前举四川彭山县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中的一组浮雕,即西墓室享堂东、西两壁分别安排的出行图和备宴图。西壁出行图以一乘暖轿为重心,两边仪仗煊赫,中有衙役肩负交椅(图16-2)。



图 16 - 1 :《春游晚归图》( 局部)


图 16 - 2 :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石刻 ( 拓本)


家居生活亦然交椅所以写作交倚,大约是要特别强调它有可以倚靠的舒适。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1南戏《张协状元》所谓“不似像底交椅”,意即我不像交椅那样,可以倚靠。交椅既可陈设于厅堂的固定位置,又可依主人的需要用它随时随宜布置出尊位。仍可举《张协状元》,丑扮枢密使相王德用,道:“左右,将坐物来!”末扮仆从,曰:“覆相公:画堂又远,书院又远,讨来不迭。”于是丑将末拽倒:“没交椅,且把你做交椅”这是插科打诨以博笑乐,却因此表现出交椅使用情形的一个细节。



图 17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交椅


交椅上面通常铺设椅搭。宋《道山清话》曰,“忠宣公范尧夫居常正坐未尝背靠着物,见客处有数胡床,每暑月蒸湿时,其余客所坐者背所着处皆有汗渍痕迹,惟公所坐处常干也”。范尧夫,即北宋宰相范纯仁。此所谓“胡床”,自然是交椅。夏日出汗,落座于交椅,背靠的地方能够留下汗渍,此交椅必是铺设椅搭的。出现在泸州宋墓石刻中的交椅便多是如此(图17)。



图18-1: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册页《蕉阴击毬图》局部


图 18 - 2: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中的交椅


也有不设椅搭的交椅,比如椅面用藤条、竹篾或皮条等材料编制的一类。《武林旧事》卷六列举诸色“小经纪”,中有“穿校椅”一事。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戊集》录有“穿交椅法”,所谓“十五眼者,绳分三停,留头一停,先以中停,从右手穿起”云云。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册页《蕉阴击毬图》所绘即是这一种,泸州宋墓石刻中的交椅也正有如此样式(图18-1、18-2)。



图 19 - 1 :江西乐平宋墓墓室南壁壁画 ( 摹本)


图 19 - 2: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浮雕屏风前设交椅


有地位者,逢正式场合,交椅后面须设屏风。此即《碎金·公用》所列“屏风、帐设”。江西乐平宋代壁画墓墓室南壁壁画,绘牡丹山石的大插屏前设一把交椅,两旁恭立各持一柄打扇的女侍(图19-1)。墓推测是恭简公王刚中墓,墓主人卒于南宋初年。泸州宋墓石刻中的一方,浮雕屏风一架,前设交椅,屏风顶端垂覆沥水,屏面覆以好似菱格网一般的编制物,其侧有童子叉手恭立,残损的一边可以推知与此内容一致(图19-2)。覆以编网的屏风,应即《碎金·公用》一项与“轿衣、油衣、旗队”等事列在一起的“罣罳”前引《武林旧事》“小经纪”中有“穿校椅”,与它同列的又有“穿罣罳”一事,所“穿”之“罣罳”,正是此物。罣罳的来源,大约是取自罘罳的古意,罘,本义是网,罘罳古谓屏风。不过罘罳古式究竟如何,宋人似乎也不曾考证确切,此以屏面覆网,对于宋人来说,可谓罘罳的“当代样式”。泸州宋墓石刻又有一方浮雕二人抬一架座屏(图20),可以会得这是一个动态的画面,便是为主公布置“帐设”。



图 20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

图21-1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捧印者、握卷轴者

图21-2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捧水罐、持凉伞者


《碎金·公用》一项列举的牌印、水罐、凉伞,也都是泸州宋墓石刻仆从的持物(图21-1、21-2)。牌印之印,是官印。南宋赵升编纂《朝野类要》“牌印“条曰:“印司掌铜木朱记,以牌诣本官请关印。用印毕封匣,复纳之。凡牌入则印出,印入则牌出,盖立法防严之意也。”石刻中与捧印者并立的侍从手握一个卷轴,由浙江武义县城东郊南宋徐谓礼墓出土文书,可推知此卷轴或者也是代表告身之类与仕途经历相关的文书。


仕宦乡绅富室之家承直的仆妾当依役使之责不同而各有名目。南宋廖莹中《江行杂录》云,“京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资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采拾用侍,名目不一,有所谓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针线人、堂前人、杂剧人、拆洗人,琴童、棋童,厨娘,等级截乎不紊。”所述乃京城情形,他处或未必如此名目多端,但供使之役有别,应与此不殊。宋袁采《世范》中言“夫置婢妾,教之歌舞,或使侑樽以为宾客之欢,切不可蓄姿貌点过人者,虑有恶客起觊觎之心”。这是为置家伎者说法,也可见此事为常。家伎以所操器乐之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名目。苏轼《子玉家宴用前韵见寄复答之》句云“自酌金樽劝孟光,更教长笛奏伊凉”,自注:“子玉家有笛伎”。又坡公与蔡景繁书,曰“时家有胡琴婢,就室中作《濩索凉州》,凛然有兵车铁马之声”。此是元丰六年于贬谪之地黄州时的情景。所谓“胡琴”,原指琵琶。家伎以歌舞侍宴,也是宋金墓室装饰中常见的内容。



图 22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托粉盒者

图 23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侍候面巾和抿子者

图 23 :泸州博物馆藏宋墓石刻摘阮的乐伎


泸州宋墓石刻形象塑造最用心力的,应该说是活跃于不同场景中的男女承直,亦即司马光《涑水家仪》所云“内外仆妾”。挽帐幔,捧奁匣,举照台,托粉盒(图22),侍候面巾和抿子(图23),擎凉伞,捧漱盂,扛交椅,还有摘阮的乐伎(图24)。人物众多,职掌有别,妆容不一,而人情物态神采各具。虽然无法仅仅依据手中持物和服饰的不同而判明役使名目,但总可以会得石刻的这些形象设计,意在表明或家居有僮仆,或出行有衙役,总之,衣食住行,所需事事周备。


(文章来源:《形象史学研究》201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